- ISBN:978752172256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21722567 ; 978-7-5217-2256-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园区管理者;生命科学以历史纵深和全球地缘竞合解读园区之道; 寻不确定性和内循环主导新格局下发展范式。 (1)符合发展趋势:如何驱动产业园创新系统良性运营、提高系统创新能力、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高效产业集群,是各级政府、各类园区运营机构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业界人士力图寻找一个普适的共性范式。 (2)创新发展模式:本书深度解剖和还原不同产业园的发展背景、路径和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性创新,也就是相机决策式的、因地制宜式的创新,即以变化回应变化。 (3)提出创新理论:传统产业园创新系统理论都将园区运营者视为政府代言人,在分析中弱化了对园区运营者的关注。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六元主体互动论”,即 “官—产—学—金—中—园”的六元互动系统。 (4)具有指导意义: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各个主体都内驱发展、紧密互动的。本书系统分析了各个主体如何在自我优化的同时强化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性,从而强化本地产业集群的根植性。这对新经济下各区域构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上的跃升期。原来支撑中国发展的劳动力红利、要素成本红利在弱化、消失,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尚在培育中,“三期叠加”的震荡效应导致的阵痛犹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在内外部的持续变化中进行,不确定性加大。产业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中国各级各类产业园都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集合“政府+市场”两只手,集聚资源、优先发展的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产业园的发展,就必须置之于中国发展的阔大背景中。本书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东莞松山湖产业园区为例,对比硅谷发展经验,提出“适应性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义”,总结出中国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模式”,并提出在当前优选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园区,以及已有园区如何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和具体方法,是一本值得园区及相关产业工作者一读的原创性读物。
目录
序 言 / XI
前 言 / XIII
**部分 穿透现象看本质_ 001
**章 适应性是创新的必然之义 / 003
一、适应性创新的概念 003
(一)适应性源起 003
(二)适应性的概念 005
(三)适应性创新的定义 005
二、适应性创新是铸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驱动力 006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 006
(二)适应性创新是应对复杂不确定性环境的*佳法宝 011
第二章 产业园适应性创新 / 015
一、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 015
二、适应性创新是制胜之道 017
三、“两线六环节多主体”是产业园创新决策的关键 018
四、产业园适应性创新系统“六元论” 023
第二部分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实践_ 025
第三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背景 / 027
一、生命科学产业——新一代大国战略竞备 028
二、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实力悬殊的必胜之战 036
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产业、制度、路径”三探索 037
四、各级垂范,条块合作——支持与制约 038
第四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适应性创新 / 041
一、创新要素聚集——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资源驱动发展 043
(一)发展背景——弱产业基础与弱政策支持,园区低水平运营 043
(二)发展关键动作——顶层规划与底层基础建设 046
(三)经验与挑战 051
二、创新优化提升——内生和自发展能力形成 060
(一)发展背景——行业整体趋好,竞争倒逼高质量发展 061
(二)发展情况——招商走向育商,开发走向全周期运营 064
(三)经验与挑战 074
三、全球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高阶,向世界级自主原始创新策源地目标
进军 077
(一)发展背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政策支持全球化 077
(二)发展情况——全面全球化 078
(三)经验与问题 087
第五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 097
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贡献和影响 097
(一)产业前沿原创研究全面强化产业基础能力 098
(二)高端人才集聚和溢出 101
(三)科研机制创新和示范效应 104
(四)产业溢出 110
(五)构建新的全球产业竞争版图 111
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对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113
(一)集聚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格局构建 113
(二)输出重大原创成果,引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16
(三)推广园区品牌运营,带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119
第三部分 先进经验与新趋势 123
第六章 国内外产业园案例借鉴 / 125
一、美国硅谷 126
(一)地缘竞争和政府采购催生硅谷 127
(二)多维硅谷驱动机制 128
(三)硅谷各创新主体的适应性发展 133
(四)硅谷经验总结 148
(五)硅谷发展中的教训 151
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156
(一)国家改革开放、高新产业布局与上海转型催生张江 156
(二)园区适应性创新发展演化 157
(三)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演变 166
(四)园区产业集聚过程 169
(五)园区产业发展驱动力 172
(六)张江集团商业模式演变 174
三、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178
(一)东莞城市和产业转型催生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178
(二)园区适应性创新演化 180
(三)园区发展经验借鉴 193
四、案例总结 198
(一)适应性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根本之道 198
(二)科学的政府管治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198
(三)科研院校是提高产业集聚本地根植性的重要因子 199
(四)金字塔形企业结构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200
(五)专业化将成为未来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 201
(六)新的产业生态环境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201
(七)成功的区域创新系统终将融入全球创新系统 202
第七章 适应性创新响应新趋势与新要求 / 203
一、 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使自主创新成为必然战略道路 203
二、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特征促使产业生态环境优化 205
三、 新型城镇化要求产业发展集约内涵式增长 206
四、 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207
五、 国企改革促使产业发展理念转变 208
第四部分 适应性创新赋能园区可持续发展 211
第八章 主体创新,打造创新中枢 / 213
一、组织管理体制优化 213
(一)从政府主导走向专业化运营时代 213
(二)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的构建 216
二、创新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 222
(一)走向利益共同体 222
(二)全周期运营,多点赢利 225
三、创新园区筹融资模式 228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228
(二)统筹基础资产规划,进行资产证券化 233
(三)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融资工具 234
四、创新主体适应性发展 235
(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业化、企业化 235
(二)创新动力的激发 237
(三)更广域范围、更高阶竞争环境的专业性服务支持 239
(四)创新“死亡谷”的突破 241
第九章 制度创新,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 / 245
一、人才引进政策 245
(一)靶向施策,制定针对性人才政策 246
(二)多元化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用人机制 248
二、 金融服务政策 250
(一)创新金融产品与丰富融资方式 250
(二)多主体相互补充的投融资结构 252
三、土地政策 254
(一)顶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弹性 254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56
(三)市场化机制盘活存量 257
四、财政税收体系 259
(一)扩大政策覆盖,增强普惠性和功能性 259
(二)优化政策细则,提高政策送达性 261
后 记 263
节选
第九章 制度创新,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 园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园在人才引进、金融服务、土地政策、财政税收等服务体系方面的制度创新,为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是驱动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占领制高点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是集聚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面对产业与园区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人才的引进政策也应打破常规:在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靶向施策,进行针对性人才政策的创新;同时打破传统人才聘用机制,采用多元化、灵活性的用人制度。 (一)靶向施策,制定针对性人才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在国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加入人才争夺行列,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紧缺人才。各地人才政策大同小异,以普适性政策为主,主要包括放宽落户政策、住房与租房补贴、创新创业资助等。 上海市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断创新,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以期实现从人才高地向“人才高峰”的转变。2015 年7 月,上海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俗称人才新政 “20 条”。2016 年,上海市在“20 条”的基础上推行人才新政“30 条”,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 年,上海市在已经出台的普适性人才政策——人才新政“30 条”的基础上,出台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实行分类施策,形成人才高峰建设针对性政策,实现一人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照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高技术产业园区在地区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应制定更为详细、精准、个性的专项政策,在人才制度上允许针对人才的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实施专项政策。 首先,不同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在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产业园应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专项政策创新侧重于对工作环境、器材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以及管理权限、资金支配权限、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制度的支持。专业化园区应根据自身产业领域特性,设置政策亮点,以完善的普适性的社会保障、生活便捷等服务政策,配合创新的专有的工作提升、事业发展等针对性政策,形成对急需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不同层次的人才对于各项优惠政策的需求程度不同。普适性政策一般依据人才的不同层次给予阶梯化的优惠,比如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对于高端紧缺型人才,除普适性政策外,产业园应从人才引进制度创新角度出发,制定个性化政策,针对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产业园要以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政策,系统地满足各项需求,以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增强园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产业园尤其要注意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将是促进园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园要设置更为详细的人才引进、评价考核和服务需求等实施细则,靶向施策,使得园区对于高端人才不仅能够引得进,而且能够留得住、用得好。 此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事业发展阶段的人才对于生活、工作方面的不同需求,在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产业园要围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对不同阶段的人才施以更加精准的政策。 比如对于应届毕业生、初级科研工作者,在满足居住、交通等生活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工作服务的基础上,尊重其对事业起步期发展方向的选择权。对于科研人员,在制度上允许其对科研方向的自主选择、科室轮转、方向转换等,以确保其进入*合适的科研领域,发挥*大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对于高层人才,在制度层面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包括用人权、用财权、设备器材购置权、研究方向决定权、评审考核权、机构设置权等,在*大限度地减轻高层科 研人员行政事务的同时,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权,以一流的软环境保障高层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多元化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用人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面对高端**人才的严重紧缺,在靶向施策、利用专项政策吸引人才的基础上,产业园还应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的用人机制,制定体制内外高端人才的畅通机制,扩大高端**人才影响力的辐射范围。 国外一流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输送及创业合作方面形成了成熟的机制。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是高校与园区合作的成功模式代表。20 世纪50 年代,斯坦福大学设立大学荣誉合作研究项目,促进大学研究人员和产业界之间的专业联系与利益结合。当地公司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为公司全职工作的同时,可作为兼职学生在斯坦福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增强了公司和大学之间的联系,使企业的工程师得以保持技术优势并和大学之间建立专业联系。 同时,硅谷的众多企业创始人来自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鼓励教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创业,并担任创业公司的职务。多元化的人才合作模式使得园区与高校取得双赢,这为我国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学—研模式提供了借鉴。 武汉东湖高新区借鉴硅谷经验,于2012 年8 月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以及40 多项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根据创业情况保留其原聘专业技术岗位等级3 ~ 8 年,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武汉的“黄金十条”通过制度创新,为高校和企业搭建桥梁,丰富了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以更加灵活的用人模式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创业动力,致力于促进产业发展。 借鉴国外一流园区以及武汉人才制度经验,产业园应在人才合作模式方面创新,支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机构开展多元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在制度层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才创新创业,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学—研用多主体合作系统的不断优化。此外,针对高层次人才身份的转换,包括企业家与科研工作者的转换、体制内外身份的转换等,产业园应建立相应的畅通机制,拓展高层次人才进入体制的渠道,为人才引进提供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针对高端紧缺人才,人才引进政策要具有灵活性、精准性和包容性,串联人才引进及后续发展的全流程服务。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产业园可因人施策、靶向施策,允许兼职、合同聘用、留岗创业等合作模式,建立体制内外人员的流动机制,明确人才应有的权利、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模式,以制度的创新来激发和维持人才的创新动力,以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性。 二、 金融服务政策 产业园的金融服务能力是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对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园区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金融服务政策与服务能力将助力园区及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新经济形势下,高科技园区存在大量轻资产、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抵押物导致众多企业无法利用传统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对此,高科技园区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政策,以创新多元的金融产品和灵活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引入国家、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等多主体参与金融服务,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资金支持,形成多主体相互补充的投融资主体。 (一)创新金融产品与丰富融资方式 金融产品创新是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多地高新区、产业园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在整合银行传统业务品种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信贷要素,创新性地推出专利质押、商标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产品,打造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金融产品与灵活融资方式。 英国政府为鼓励成长期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诸多措施。在金融服务方面,针对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英国财政部于2016 年领衔发表了“耐心资本审议”(PatientCapital Review)报告,提出要让英国成为高增长、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成长壮大之地,向它们提供所需要的“耐心”投资,这一报告甚至构成了英国产业政策的一部分。所谓的“耐心资本”就是“长期资本”。区别于风险投资公司大多只看重短期利益,“耐心资本” 更看重长期回报,尽力平衡投资的社会影响和金融回报。2018 年6 月,英国政府与英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资本金达25 亿英镑(约合219 亿元)的银行的重要功能部门之一 ——“英国耐心资本”,其主要使命就是对全英范围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公司开展长期投资。 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出台28 项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涵盖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科技信贷、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各个方面。在金融政策支持下,各大银行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信贷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额度小、融资时效性高、贷款期限短和频率高、融资利率弹性大等特点,银行重新组合各信贷要素,开发出适合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 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目前已形成六大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推出“苏科贷”、“科技贷”、“园科贷”、“扎根贷”、“知识贷”和“绿色制造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智能”或“绿色”评估等方式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特质的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园区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支持力度,降低放贷门槛和利率。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提高金融服务能力,针对园区发展特点及企业需求,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结合企业在专利、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品牌商标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银行,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并建立与融资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等信用贷款评价体系、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等,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二)多主体相互补充的投融资结构 金融产品与融资方式的创新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参与,产业园应与政府、银行、基金公司、保险等多方建立密切联系,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多主体相互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保障资金支持。 对于产业园和科创型企业而言,政府财政支持是其起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资金支持保护企业创新发展的热情与活力,扶持地区产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初创期企业,除政府支持外,产业园应引入风险基金、产业基金等,研发与政府资金互补的基金、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给予它们支持。 成长期企业的迅速发展对资金的支持要求更高,园区应通过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与银行、保险、担保等融资渠道建立良好通道,推出与担保、保险等相融合的信贷产品,助力企业顺利融资,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 成熟期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全面,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园区创新金融服务工具,从财会、信贷到人事、法律等企业发展涉及的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2019 年年底,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商业银行和市担保基金中心,共同推出“科创企业上市贷”企业服务方案,面向具备科创属性的改制上市入库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托底式”服务,助力科创企业上市。 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园区进行开发与招商运营的重要抓手。园区在落实政府指导性政策的基础上,应与银行、保险、担保、基金公司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构保持通畅联系,搭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开发多元化、相互融合的金融产品与融资方式,为企业做好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园区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并发动银行、基金等相关力量,给予企业金融产品与资金投入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依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博采众长并立足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服务政策,落实国家政策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园区在落实政府政策的基础上,应挖掘企业需求,积极与银行、基金、风投对接,共同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方式,搭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做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作者简介
深圳世联行集团业务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长期负责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土地政策研究、产业研究,担任产业园等主题地产开发类项目的前期顾问,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直接参与、指导完成的项目达数百个,其中作为总顾问参与了深圳市、横琴新区、两江新区、北京副中心等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城市和新城新区的前期整体开发战略设计、产业研究、资金规划和其他专项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资深顾问,长期从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及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创新研究、产业平台建设研究等专题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顾问,提供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大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星际迷航经济学 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
¥20.0¥49.8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