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代韩愈诗文文献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代韩愈诗文文献研究

1星价 ¥72.0 (6.0折)
2星价¥72.0 定价¥1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587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020158775 ; 978-7-02-015877-5

内容简介

本书对清代韩愈诗文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梳理清代韩集文献发展的概况,分析清代学术文化、文学风尚等因素对韩集编辑、整理带来的影响;下篇选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林云铭《韩文起》、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李宪乔批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高澍然《韩文故》以及马其昶、林纾的韩文批注与评析成果,分别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析清人研治韩集的成就与特点,揭橥清人对韩愈研究的贡献。

目录

《清代韩愈诗文文献研究》

目录

绪论

上篇 总论

**章 清代韩愈诗文文献发展史概述

**节 清前期韩愈诗文文献发展概述(顺治—雍正朝)

第二节 清中期韩愈诗文文献发展概述(乾隆—嘉庆朝)

第三节 清后期韩愈诗文文献发展概述(道光—宣统朝)

第二章 清代学术文化与韩愈诗文整理

**节 清代学术思想之流变与韩集整理

第二节 清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韩集整理

第三节 清代刻书、藏书业对韩集文献之贡献

第三章 清代文学风尚与韩愈诗文整理

**节 清初古文中兴与韩文评点之兴盛

第二节 清代文学评点之兴盛对韩集整理的影响

第三节 清代岭南地区宗韩风潮下的韩集整理

第四节 桐城派对韩愈研究的贡献

第五节 晚清宋诗运动下的韩集整理

第四章 清代韩集文献特点及其在韩集文献发展史上的地位

**节 清代韩愈诗文文献特点

第二节 清代韩愈诗文文献在韩集文献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对今后韩愈研究的启迪

下篇分论

**章 林云铭《韩文起》研究

**节 林云铭及《韩文起》的成书

第二节《韩文起》的评点特色

第三节《韩文起》的价值与时代局限性

第二章 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研究

**节 方世举交游考及其诗学思想

第二节《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的阐释方法

第三节 方世举的韩诗批评观

第四节《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的价值及不足

第三章 李宪乔批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研究

**节 李宪乔交游考及其批点韩诗的背景

第二节 李宪乔批韩诗的特点

第三节 李宪乔批韩诗的价值

第四章 高澍然《韩文故》研究

**节 高澍然生平交游及其文学思想

第二节《韩文故》的创作背景、体例内容及阐释特点

第三节《韩文故》的评点特色

第四节《韩文故》的价值及局限性

第五章 马其昶的韩文批注研究

**节 马其昶生平及其批注韩集概述

第二节 马其昶批韩集的体例及批韩文的内容

第三节 马其昶与桐城派的韩文批评观

第四节 马其昶批注韩文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林纾的韩文评析研究

**节 林纾的古文理论及其韩愈研究著述考

第二节 分析韩文文体特点

第三节 评析韩文创作技巧及审美特征

第四节 林纾韩文评析的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清代韩愈诗文文献研究》 **节 清前期韩愈诗文文献发展概述(顺治—雍正朝) 一、韩愈诗文文献发展概况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秩序受到重创,学术文化随之变化。清初学者将明亡归罪于明末空疏心性之学,主张回复程、朱理学。对于统治者来说,此时文治亦更重于武功,于是提倡以儒家道德观来一统思想,维护统治。正如学者分析,“要稳固入主中原后的政权,必须在以‘武功’起家平天下的同时,迅速辅以‘文治’,来收拾民心,钳制民心。特重‘文治’,强调道与‘武功’并,对挥八旗铁骑入关的清皇室来讲,无疑是心智远高于他们的先祖的。强化以儒治儒,较之一般所谓的以汉治汉,显然更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严迪昌《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16—17。。故在统治者与学人的双重努力下,程、朱理学成为清初官学。“对于清初学人普遍主张向宋学复归,试图以程、朱理学取代王学以救治晚明以来恶化了的风俗人心,清廷顺势而为,也想借助程、朱来统一思想以巩固统治。”武道房《从宋学到汉学:清代康、雍、乾学术风气的潜移》,《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在理学思想的主导下,清初统治者、文人倡导一种醇雅文风,使文坛回归雅正。陈水云说:“‘醇雅’的实质是适应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宣扬儒家诗教传统,强调言情不轻佻,出辞不陈俗,思想醇正,不怨不怒,中正平和。”陈水云《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顺治帝时已对文风提出了“纯正典雅”图海等《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八年辛卯三月”条下,《清实录》第3册,第438页。的要求。康熙帝论文亦明确提出:“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一年五月”条下,《清实录》第6册,第116页。康熙帝《御选唐诗序》曰:“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是编所取,虽风格不一,而皆以温柔敦厚为宗,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使览者得宣志达情以范于和平,盖亦用古人以正声感人之义。”此选本对韩诗极为推许。雍正帝则明确颁下谕旨曰:“所拔之文,务令雅正清真,理法兼备。”张廷玉等《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七年七月”条下,《清实录》第8册,第116页。清初统治者已对明代文学进行反思,强调文学重新回归儒家传统。 清初学者文人也提倡复兴儒家文教观,强调为文雅正醇厚。清初学者阎若璩对晚明以来的浮靡空疏学风和文风大加斥责:“明三百年文章学问不能远追汉唐及宋元者,其故盖有三焉:一坏于洪武十七年甲子定制以八股时文取士,其失也陋;再坏于李梦阳倡复古学,而不原本六艺,其失也俗;三坏于王守仁讲致良知之学,而至以读书为禁,其失也虚。”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1册,页50。阎若璩的观点在清初较有代表性。清初古文家们承续传统儒家文论思想,倡导醇厚雅洁文风,面对晚明文学风尚对千百年来的道统、文统的冲击,重建以儒家经史学为灵魂的文统,端正学古方向,复兴儒家传统文学观。清初古文大家魏禧《答计甫草书》论及文之醇雅与豪肆,曰:“窃谓足下文多高论,读之爽心动魄,失在出手易而微多。韩子曰:‘及其醇也,然后肆焉。’”魏禧《魏叔子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页247。魏禧极力赞同韩愈观点,肯定了醇雅是文章的基础。代表官方意愿的《四库全书》编纂者“揭示正统古文在明末走到‘极敝’的地步,清初方回归醇正,重新遵循衍至唐宋八大家的古代散文文统”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135。。清初上至统治者,下到文人学者倡导儒家正统思想,寻求文统与道统的合一,提倡醇厚文风,呼吁文学归于雅正,济世致用。韩愈秉承儒家道统、文统,关心民生,倡导为文根柢《六经》,先醇而后肆,并主张为文要将载道和事功相结合,要与反对佞佛崇老、抨击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等社会改革相结合,如《论佛骨表》《平淮西碑》等,用《六经》中的圣人之道为理论指导,力图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批评邪恶,扶持正义,对世俗的迷惑进行解释。韩愈提出“不平则鸣”之文论观念,弥补事功之外问题,将诗文创作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抒情言志。韩愈诗文创作理论正契合清初社会现实,故继宋之后再一次受到统治者以及文人学者的高度重视。理学名臣蔡世远(1681—1734)因韩文载道,气盛言宜,教授乾隆皇帝学习古文以韩愈为宗。乾隆作《闻之蔡先生》诗:“常云三不朽,德功言并重。立言亦岂易,昌黎语堪诵。气乃欲其盛,理乃欲其洞。”对韩愈甚是推许,并于诗前自述曰:“所从之师虽多,而得力于读书之用,莫如闻之先生……皇考命入尚书房授读,余时学为古文,先生谓:当以昌黎先生为宗,且言惟理足可以载道,气盛可以达辞,至今作文资其益。”乾隆《怀旧诗·闻之蔡先生》,《御制诗四集》卷五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初文人学者承继韩愈古文理论,倡导“文以载道”、“推陈出新”之文论,提倡醇厚雅正之文风。评点家也通过评点韩文助推古文复兴,故而清初产生了一批韩文批点本。专批韩文的有吴辂《韩昌黎文启》、林云铭《韩文起》、李光地《韩子粹言》、沈訚《唐韩文公文》、卢轩《韩笔酌蠡》,合批本有孙琮《山晓阁选唐宋八大家文》、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戴名世《唐宋八大家文选》、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焦袁熹《此木轩昌黎文选》、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唐宋八大家类选》,皆选韩文较多,多数重在分析韩文蕴含的儒道思想。清初韩诗日益受推崇,产生了一批韩诗选批本,如汪森《韩柳诗合集》、汪懋麟《韩诗选》、严虞惇《批韩诗》、杨大鹤《昌黎诗钞》、余伯岩《韩愈诗》等。此期还出现了韩诗单行注本,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此本在宋人韩集注本基础上进行删补,是**个韩诗单行注本,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丁俊丽,1979年生,女,河南邓州人,文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研究。与导师郝润华教授合作整理出版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在《西北师大学报》、《图书与情报》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