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册)

万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册)

1星价 ¥63.7 (6.5折)
2星价¥63.7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73613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0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47736135 ; 978-7-5477-3613-5

本书特色

▲讲述衣、食、住、行所经历的千年演变
▲《诗经》中*早记录的猕猴桃是如何从荆州古地漂洋过海却又以“奇异果”之名而本土化的?
▲早期的巧克力曾用辣椒、黑胡椒粉调味,你能想象吗?
▲青蛙、蝴蝶、蝉,这些看似渺小又平凡的动物,却是大自然*信赖的使者与舞姬,蛙声与蝉鸣不仅昭示着季节的更替还预知了农业的丰欠。
▲从帽子、牛仔裤、羽绒服的兴起与演变看人类千年来着装与审美文化的变迁。
▲亲民的视角融合详尽的资料,用诙谐又严谨的语言讲述身边的万事万物 看点: ▲日常&百科:从水果到舌尖的小食,从着装到极限游戏,由细微之物探寻文明的变迁
▲有趣:主题和切入点都十分有趣
▲简练:广泛涉猎、通识读物上佳之选
▲图文:图文结合,版面清爽

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早期的可可粉用辣椒调味,假发在古代是时尚和王权的象征,牛仔裤的迷你口袋很初设计来是用于放置怀表的,世界枚站台票比邮票早10年,爆竹源于祭祀时燃烧竹子……摘选身边的日常事物,探究其起源与发展,穿越千年远观古人的衣食住行,回望当下这些身边之物是否还有千年的延续?

目录

【上册】

**篇 水果的旅程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番茄,从“毒果”到美食

牛油果的“逆袭”之路

核桃,从干果之首到文玩珍品


第二篇 舌尖上的小食

不只是舌尖上的“蟹”逅

奶茶,流行千年的美味

巧克力,有故事的食物

炸鱼薯条,小食物背后的大历史

面包,舌尖上的活化石


第三篇 自然的使者

蝴蝶,大自然的舞姬

青蛙,守望稻田“卜丰歉”

大熊猫是熊?百年无定论

狗从哪里来?至今仍是谜

蝉,盛夏的“潜伏者”

猫,陪伴人类近万年

兔月牵手两千年

【下册】

**篇 着装的历史

帽子,从身份到时尚的蜕变

牛仔裤,追求时尚付出代价

毛衣,生存与情感的历史

校服,行走的校园文化符号

假发,头顶无小事

羽绒服,*温暖的冬日伴侣

洗衣四千年,越来越轻松


第二篇 极限运动

蹦床,风靡世界的翻腾

轮滑,穿越四季的炫酷

秋千,勇敢者的游戏

摩天轮,俯瞰美景的发明


第三篇 传统与文化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春节,古时称元旦

辞岁爆竹,放还是不放

庙会,曾是日常里的狂欢?

家谱,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

站台票,淡去的回忆


展开全部

节选

番茄 从“毒果”到美食
番茄又叫西红柿,是属于茄科的草本生植物,*早生长在南美洲西部沿岸高地。今天在秘鲁、厄瓜多尔以及智利北部的山区地带,还能看见野生番茄的身影。番茄虽然水分充足,却喜爱干燥气候与温暖阳光,因此生长足迹一路向北延伸,经过厄瓜多尔西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散播到中美洲地区。在16世纪以前,野生番茄已经被中美洲的玛雅人和墨西哥南部的阿兹特克人驯化,有了人工栽培的品种:体型较大表面凹凸有致,与体型较小表皮光滑这两种番茄的混合,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番茄的祖先。
美洲人民如何享用这种果实?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流传的历史记载里,一位名叫贝纳迪诺·萨哈根的圣方济各会传教士曾描述过:“阿兹特克人混合番茄、辣椒和南瓜子做成调味料,称为沙司,可用来佐膳,如鱼、龙虾、沙丁鱼、火鸡、鹿肉,其他肉类及海鲜。”
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连接与碰撞,过程中少不了征服、压榨、掠夺。1518年,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探险队前往美洲大陆开辟新殖民地,1521年攻占了阿兹特克城市特诺奇蒂特兰市(今天的墨西哥城)。在他一番掠夺、满载而归返回欧洲的船只上,随黄金香料一起漂洋过海的还有——番茄。
不过当时的番茄品种是一种黄色的小番茄,貌不惊人。只是西班牙人出于新鲜,随手携带的异域植物,被搁置在甲板上*不起眼的角落。因为番茄素的作用,番茄有种其他成熟果实少见的酸味,含有酵素的果实细胞也更容易败坏、腐烂。可以想象,这样的酸味在腐烂之后是怎样一片狼藉。保鲜技术尚不发达的西班牙船只上,海风也吹不走一箱箱烂番茄的尴尬气味,于是番茄还未落地,就有了水手们给起的新名字——“臭果子”。
没人会对“臭果子”有食欲,搬下甲板后的番茄没有进到西班牙贵族的厨房,而是直接栽进了他们的庭院花园里,被当作战利品炫耀,被称为“秘鲁的苹果”。而一样被运下货船的同伴,鲜艳欲滴的辣椒则占尽了美食新宠的风头。没想到番茄在地中海阳光的作用下,给自己开启了一场非凡的内部转变——黄色的小番茄因为茄红素的激发,披上一身夺目的红衣,变异成一种饱满、鲜红、激情四溢的果实,从此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西班牙人把这种美丽的植物介绍到了意大利,栖身之所仍然是花园而非餐桌。正如佛罗伦萨贵族乔万维托里奥·索德里尼所记录的:它们“只因美丽而被寻找”。但是能支撑番茄走得更远的,不光是善于变异的颜值。目前已知的番茄品种中,95%以上属于自花授粉,即同一种花里的雄蕊和雌蕊能自行授粉受精,这就意味着番茄有极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无论在怎样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种植都表现出众。所以西班牙人不光将这种植物带到了欧洲,将其散布到整个加勒比殖民地,还带它们去往菲律宾,从菲律宾传到东南亚,继而是整个亚洲大陆。
从视觉到味觉的征服,番茄却走了好几百年。虽然在17世纪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食谱记载番茄会被加上胡椒、盐和油烹煮食用,但在英美地区及其他欧洲国家,普遍认为番茄有毒。原因之一是他们误以为番茄植物属于一种致命的茄科;此外番茄叶子和未成熟的果实含有大量的番茄酸,似乎也证实了它会造成肠道不适;另外彼时欧洲对于蔬果都抱有一种疏离的态度,不洁净的水源和落后的保鲜往往使人们吃水果容易腹泻,更不用说像番茄这样外表红艳却容易腐败的果实。*重要的一点是,番茄诱人的外表与易于腐烂的狼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被视作来自异域的催情水果,被称为“爱情果”;后又演化成一种欺骗性的诱惑,因此教会也将其列为禁食。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人才开始尝试着吃番茄。而且他们入口的前提是番茄要在火上煮至少三个小时,为的就是去除传说中的“毒素”。
往东方去,1570年西班牙人占领了马尼拉,新大陆的农作物也由此传来。玉米、辣椒、马铃薯、向日葵……当然,也少不了番茄。大约在明代后期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即使来到美食大国,番茄*开始也逃脱不了“仅供观赏”的命运,又因为被误以为和柿子同类,被称为“番柿”。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是北京日报专刊部下负责万物栏目专题报道的编辑、记着团队,该团队致力于格物致知,由一事一物中讲述身边的历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