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14186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20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21418606 ; 978-7-5214-1860-6
内容简介
韩百灵先生乃龙江医派的奠基人之一,中医妇科界之巨石,时值韩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其传人、弟子将其毕生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汇集成书,将其毕生学术精华近乎囊括其中,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对极少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并根据主题辅以相应的题目,捷径自明。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传承韩先生学术精髓,促进全国中医学术流派挖掘、整理研究有重要作用。本书可供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和借鉴。
目录
**章 致力岐黄济世活人
一、弃儒从医,继承祖业
二、三易其师,博采众长
三、学贵精专,情系黑土
四、心静似水,以书为乐
五、大医风范,百世流芳
第二章 严谨治学笃诚实践
一、学须有恒,才须积累
二、治学之道,五宜三忌
三、深思经义,放眼于宽
四、由博返约,专攻一艺
五、易学难精,话说中医
第三章 医教并重,潜心育人
一、从医到师,重之以德
二、以明为要,以德为先
三、教学相长,循循善诱
四、辛勤耕耘,润物无声
五、呕心沥血,培育良才
第二篇 韩百灵教授的学术造诣
**章 学术思想
一、肝肾学说
二、同因异病,异病同治
三、提倡"治未病"理念
四、崇天人合一,调治月经病
第二章 诊治理念及辨治思维
一、四诊八纲是中医辨证之灵魂
二、中医临证**
三、五脏病及五脏并病辨治方略
四、肝肾共为女子之先天
五、情志与妇科病之间的探讨
六、逍遥散加减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七、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八、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
……
第三篇 韩百灵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及运用
第四篇 韩百灵教授临床理论与实践
第五篇 韩百灵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第六篇 韩百灵教授医话节选及随笔
附录:韩百灵教授生平年谱
后记
节选
《国医楷模韩百灵学术经验集》: (二)四诊合参 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重视人体的完整性、统一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关性。所谓整体观念,一是人体是有机整体,二是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的、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一旦发生病变,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可以反映于某一局部。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牢牢掌握这个整体观念的原则。掌握和认识中医诊断的整体观念有利于认病识证,触类旁通,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从局部的症状推测整体变化,从而了解内在变化,揭示疾病本质。 诊断既然要强调整体观念,以整体察病,那么如何全面了解和诊察病情呢?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说明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通过望诊的察色、切诊的按脉、闻诊的察气息状态及各种声音,并通过问诊了解疾病的轻重程度,就知道所生之疾病,这样明确诊断后治疗就不会有过失了。四诊通过各种不同手段,从不同角度检查和了解病情,收集资料,各具有独特意义,因此不能相互取代。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清代曾伯渊《医学篇》也说:“古之治病,以望闻问切为主。望以辨色,闻以审声,问而知受病之由,切以定脉知病之虚实寒热,轻重浅深。知斯四端,虚心细诊,按经切脉,定证立方,斟酌尽善,方可言医。”因此,中医诊断,四诊必须合参,方可正确诊断。 四诊,是通过医生的感觉器官直接检查病人,了解病情的基本方法,故学习诊法,不但要学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能很好地和临床相结合。书本上叙述得再详细,或是听老师讲得再清楚,但毕竟还是理性认识,印象不够深刻,常常会概念不清、难记。四诊之中尤以切诊为难,晋朝名医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明确指出切脉的道理很深奥,要想掌握很不容易。对于初学切脉的人,脉象较难掌握,虽说对于各种脉象的文字描述较易理解,但真正要用手指体察,则往往陷于臆测或玄惑之中。所以要反复实践,多摸各种脉象,锻炼指下感觉,久而久之,自然指下易明,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 (三)八纲为要 八纲是中医辨别疾病属性,辨证施治的纲领,它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正邪的盛衰的方法,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始终融人贯穿于其他中医辨证方法之中,也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1.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总的纲领,也是八纲之纲一些病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也可分别归属于阴阳两类证候之中,如气病属阳,血病属阴;腑病属阳,脏病属阴等。阳虚之为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久病损伤,阳气亏虚,或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而致阳气耗伤。体内阳气亏损,其温煦、推动作用减弱,寒从内生,不能抵御阴寒之邪而出现一派寒象。阴虚之为病,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耗伤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而致阴液暗耗,机体失于濡养滋润所致。 2.表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体表与脏腑相对而言,体表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临床上将外邪侵袭肌表者称为表证,病在内者称为里证。从病势而论,外感病中病邪由表人里,是病渐加重为势进;若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故前人有“病邪人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之说。在临床上,对于表里证候的辨别,不能机械地将表里当作固定的解剖部位来理解。辨别表里对于外感病的诊治尤为重要,一般具有由表人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传变过程。因此,表里辨证有利于分辨外感病病情的浅深轻重及病理变化的趋势,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为决定采用解表、攻里等治法提供基本依据。 3.寒和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功能衰退或对病邪的适应性反应能力低下的表现;热证大多是机体对于病邪反应能力亢盛的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为此意。因此辨别寒证、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来判断,应通过四诊收集相应疾病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具体地说,寒证是对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热证是对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指导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证要用温热法治疗,热证要用寒凉法治疗,两者的治法截然不同。 ……
作者简介
韩延华,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出版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持、参加科研项目14项,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正在进行3项。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6.7¥39.8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1.8¥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
本草纲目
¥24.3¥76.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2.4¥4.0 -
脉因证治
¥7.8¥13.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5¥5.0 -
(一八三五-一九三五)-博济医院百年
¥22.4¥70.0 -
针灸大成
¥24.1¥65.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7.4¥58.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1.2¥32.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69.6¥158.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7.4¥58.0 -
千金方
¥9.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格致余论
¥3.0¥6.0 -
针灸甲乙经
¥13.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