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中国跨越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中国跨越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研究

1星价 ¥34.6 (4.8折)
2星价¥34.6 定价¥7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105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15410586 ; 978-7-5154-1058-6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9以来中国实现跨越发展为主题,在对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跨越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跨越发展的道路探索、政策选择、历史经验及其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意义,以及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实现跨越发展必然有独特的路径。中国突破历史上“不能”的“李约瑟之谜”的发展趋势,反转为1949年以来“能”的“中国之谜”的跨越发展,来之不易。如果不是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就不可能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前长久陷入徘徊趋势、历史延续积累的现实困境特别是后发窘境。 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呈现出后发国家能够突破窘境向跨越发展转变的前景及其实现路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和重大的意义。 基于唯物史观对跨越发展的研究,能够基于整体史视域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历程,对中国跨越发展作出与历史逻辑一致的解释,作出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支撑和启示。

目录

前 言


跨越发展及其动因

新中国70 年对既有发展趋势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实现机制

陈云对中国经济飞跃发展路径探索的贡献及其现实价值

公有制的建立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基石

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突破“贫困陷阱”的原动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跨越发展的法宝

工业化视角的城乡二元结构评价探讨

问题视域下新中国70年“三农”的转型发展

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自主创新发展的突围

新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经验和意义


道路探索与政策选择

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历史进程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道路的要义

坚定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清除有碍“两个毫不动摇”的陷阱

坚持共享发展和国有资本放大功能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两个论断不可分割

对社会主义排斥市场调节的理论突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政策

历史逻辑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

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排他式主导政策选择的缺陷


历史经验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深化中国跨越发展奇迹研究与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对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原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资本

世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态势下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

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中国经验

文化自信不能泛化

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经济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是人民幸福线的根本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


经济史研究方法

跟随实践发展把握经济史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史研究要有实践问题导向意识

深化中国发展奇迹原因实证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新中国70年对既有发展趋势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发展(节选) 对于新中国70 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仅从物质财富增长进行探讨是不够的。对新中国70 年突破既有发展趋势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演进的跨越发展进行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呈现历史性成就取得的来之不易及其历史地位。70 年间,新中国成功地突破了旧中国长久陷入徘徊的历史发展趋势、发展起点的现实困境、作为后发国家在国际体系中面临的劣势窘境对发展空间锁定等既有发展趋势,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跨越,发达程度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提升的跨越,民生由受温饱不足困扰到向小康富裕提升的跨越,在全球发展中的位势由跟跑追赶向世界经济增长**大引擎转变的跨越。这是新中国70 年跨越发展的内涵及其光耀的历史地位。 一、跨越发展是对既有发展趋势的历史性突破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有没有能够实现这70 年跨越发展的预期?如果从既有发展趋势分析,是难以形成的。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将中国的发展成就称为“奇迹”,提出了“中国之谜”概念,甚至视中国取得“奇迹” 为“悖论”,这也表明新中国70 年已实现的跨越发展,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预期之内的目标。新中国70 年实现跨越发展,是对以下既有发展趋势的历史性突破。 (一)跨越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前长久陷入徘徊趋势的突破 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其后发展预期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曾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和*大的经济体,然而,中国的发展也曾陷入徘徊,被西方超越,到近代因为落后和被列强瓜分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次,因基于人均GDP 或GDP 总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基于人均GDP 的研究表明,距今1000 年前,中国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宋代的生活水平领先于世界, 在之后长达90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均收入停滞甚至下降,而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则历时3—7 个世纪超过中国。 基于GDP 总量的研究表明,西方超过中国要晚一些。例如,安格斯·麦迪森的估算显示,中国被西欧超越不晚于1500 年。 彭慕兰认为,西方超越中国的“大分流”发生于1750 年甚至是1800 年之后。 至于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顶峰是在哪个年代,什么时候被欧洲超过,由于没有相应可靠的数据支撑,难以作出精准的判断,学界也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工业革命的兴起,所引发的生产率的快速提升, 必然导致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与工业化先发国家在发达程度上的分化及差距的拉大。仅据麦迪森的数据显示,1820—1952 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0.22%,远低于同期美国的3.67%、欧洲的1.71%、日本的1.74%、全世界的1.64%。同期,人均GDP 的反差极为明显,中国为-0.10%,而美国为1.61%、欧洲为1.05%、日本为0.95%、全世界为0.93%。 从更近一些的20 世纪前半叶看,中国发展陷入徘徊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还进一步恶化。有数据显示,1913—1950 年GDP 的年均增长率, 中国为负值,即-0.02%,世界为1.82%。同期,中国受人口较快增长影响,人均GDP 下降幅度高达20.5%。20 世纪前半叶这种中国与世界在经济增长上的正负反差,表明中国陷入了极其严峻的积贫积弱境地。 以上都表明,中国的传统社会约束了生产力发展,也表明突破长久陷入徘徊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性难题。若以此进行趋势分析,新中国70 年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 (二)跨越发展是对新中国发展起点现实困境的突破 一个时期发展预期的形成与其起点的发展状况相关。新中国发展的起点,用“一穷二白”比喻,反映新中国在成立之际与先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距是贴切的。仅以当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化为例, 旧中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 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为0.32 亿吨、12 万吨、15.8 万吨,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 和0.22%。1954 年6 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毛泽东很是感慨地说:我们能造桌椅、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不仅工业水平低,还缺乏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西方一些人士就断言,中国政府解决不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站不住脚。这样的断言,是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新中国成立时农业生产仍然使用传统经验技术, 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低下的生产力约束。1949 年,全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糖料产量分别只有208.95 公斤、0.82 公斤、4.73 公斤、5.23 公斤。在如此低的农业产出水平下,要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无疑也是历史性难题。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困扰农业的发展,也困扰整个国家的发展。除工农业物质技术条件的现实困境外,还有人力资本水平极低对发展的约束。现代工业的发展,与传统手工业发展靠经验技术不同,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然而,1949 年全国人口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只达到20% 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仅有11.7 万人。 如此低的人力资本和教育水平,使经济建设缺乏相应人力资本的支撑。 (三)跨越发展是对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与先发国家在发展上存在势能差约束的突破 旧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新中国发展起点的现实困境,都是自身的因素。更为严峻的是,从工业革命起的现代化进程中,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存在较大的发展势能差异,这不仅仅表现为发达程度、科技水平高低不同下的发展能力之差,更表现为先发国家凭借其综合国力在政治、军事上实行霸权,控制国际经济社会秩序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以实现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和非经济的侵蚀,进而压缩后发国家的发展空间, 使后发国家很难突破劣势窘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仅有极少数后发国家迈入发达国家的原因。新中国在成立之初,由于与先发国家存在较大发展势能之差,受后发劣势约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抑制中国发展而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就是其举措之一。 综上所述,新中国在成立前后,基于既有发展趋势是难以形成能够实现这70 年的跨越发展的预期。新中国70 年突破旧中国长久徘徊的历史发展趋势、发展起点的现实困境、作为后发国家在国际体系中面临的劣势窘境对发展空间锁定等既有发展趋势,表明所实现的跨越发展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彰显了发展路径探索的成功,以及寓含了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如果仅停留在中国取得跨越发展奇迹属于悖论,则陷入了理论的僵化。

作者简介

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法律、政策、发展规划的调研、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独著、主编18部,其中3部分别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5部入选“十一五”至“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4部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部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1部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