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衡史”丛书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 ISBN:97872201192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68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220119224 ; 978-7-220-11922-4
本书特色
著名历史学家、清史研究教授杨念群 全面反思与阐释当代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 兼具地方观察与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 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 突破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 再现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敏锐洞察力
内容简介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优选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目录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目录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关于学术历程的对话与反思(代序)
上 篇
“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003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003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011
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022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030
―、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030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036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052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072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075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076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088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104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120
―、“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120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132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154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173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192
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192
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 198
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201
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 208
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213
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217
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221
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226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232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233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245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250
“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251
“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254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259
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 261
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 267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 272
冲出“韦伯式圈套”?…………………… 272
冲突与控——汉口的近代模式…………………… 276
“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 281
下 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结构…… 289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 289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 293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 298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 301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 309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 319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 319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 328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 331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340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347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347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 351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 356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361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 367
六、结论…………………… 378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 380
―、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 380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385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暄宾夺主现象…………………… 403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409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 418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一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 429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 444
八、结论…………………… 459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 462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 463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 469
三、结论…………………… 473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 475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 475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 480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 497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 514
四、余论…………………… 541
节选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节选) 杨念群 “瘟疫”发生与普通疾病不同,普通病症颇可借医生妙手,药到病除。个体病痛与否如不传染,基本可与他人无涉。然瘟疫一起,则仿佛好大一片天空都被毒魔吞噬笼罩,毒气四溢之际,人人惶惶自危,常常闹得昏云惨雾,天地玄黄,为之色变。正因如此,近代以来的防疫行为从来都不是以个体行动的形式出现的,每当毒雾弥散之际,四处剿杀追逐病毒,强行区隔正常与非常之人的宏大场面,就极易演变成一种相当壮观而又规训严整的医疗群体表演。“防疫”与“避疫”也就不可能单纯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仅仅与局部的个体病人发生关系,而是与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态密切相关。 自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以来,在学术界传统的学科划分中,“医疗史”与“社会史”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领域。“医疗史”研究的对象往往只限于对属于医疗范围本身的疾病发生和诊治过程予以关注,如疾病作为医学认知对象所产生的观念性演变,以及治疗技术的替代性演进过程等等。在这种“自闭式”的叙述中,如果要与其他学科硬扯上什么关联的话,那么顶多是在相当粗糙的相关文化背景的意义上探讨不同的医疗技术是如何发生碰撞与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却又往往看不到这种医疗技术的冲突是如何在不同社会的活生生人群中发生变异作用而播散开来的。传统“社会史”研究同样不把“医疗”现象纳入考量范围,仿佛与“医疗史”界达成了某种默契,有意不侵犯其固守已久的地盘。 其实,在中国传统地方社会的认知框架中,“医疗”恰恰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被对待的,例如在传统地方社区面临瘟疫传播的威胁时,施医治病往往就是社会化的慈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根本无法独立出来。“医疗”过程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程序被从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加以观察,恰恰是现代科学眼光审视下发生的一个后果。可是如果我们仅仅用后人形成的所谓“科学眼光”来看待弥漫于“社会”之中而熏染出来的中国“医疗”观,自然常常会觉得荒诞不经,难以苟同,从而把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医疗”现象与国人同样植根于如此情境中看待世界的方式分离开来,形成了相当单调的判别标准。 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回到中国历史的现场中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许多医疗现象的出现不但是文化环境的产物,而且其治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行为。比如中国农村中长期存在的我称之为“准疾病状态”的现象,这种状态的表现是病人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根本无法通过中西医的任何正常诊疗手段加以治愈,而必须求助于被传统与现代医学排斥的文化仪式行为如画符、祭祀、做法等方式予以解决。有大量证据表明,这些行为显示出的治疗效果有时几乎是不容置疑的。这时,纯粹的科学解释就会显得极为苍白无力。更为重要的是,当疾病作为个别现象存在于个体病人身上时,完全可以通过施医送药的纯粹医疗途径予以对待,可当某种疾病以大规模瘟疫传播蔓延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时,我们立刻会感觉到,对付弥散在各类人群中肆虐横行的病菌已不仅仅是所谓医治病症本身是否有效的问题,更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应对策略是否能快速见效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集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2.8¥76.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0.1¥4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14.0¥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6.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5.2¥38.0 -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部)-新版全集
¥208.3¥245.0 -
清朝穿越指南
¥18.9¥45.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朱元璋传
¥16.8¥39.0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6.3¥39.8 -
昨日书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8.0¥25.0 -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12.5¥29.8 -
当历史被情感裹挟
¥22.1¥49.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0.6¥45.8 -
中国庭园记
¥19.5¥26.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20.3¥45.0 -
民国往事
¥12.8¥18.0 -
讲述南北朝-中国往事
¥7.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