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奎报咏史诗研究

李奎报咏史诗研究

1星价 ¥77.8 (7.2折)
2星价¥77.8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91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3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20369114 ; 978-7-5203-6911-4

本书特色

《李奎报咏史诗研究》为2019年博士论文文库之一。作者认为,李奎报咏史诗成就是与他所生活的高丽中期国家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联系的,在此背景下,咏史长诗《东明王篇》和《次韵吴东阁世文呈诰院诸学士三百韵诗》问世,它们是李奎报对自己祖国肇始英雄和宏伟历史的赞歌,也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反观。而李奎报咏史怀古组诗《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则以中国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事情为题材,通过该组咏史诗,李奎报对高丽的现实予以比照,从而抒发了他对国家前途、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注。《李奎报咏史诗研究》即是对此的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李奎报咏史诗研究》意在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等角度出发,通过对高丽中期李奎报咏史汉诗之研究,管窥朝鲜半岛文学与中国文学久已存在的依存关系,而朝鲜半岛文学自身之民族特点与强大包容力则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展现。李奎报所处时代之高丽武人专权和外敌对朝鲜半岛之劫掠,无疑是李奎报咏史汉诗生成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对武人的影射、以诗酒女色自娱避祸之倾向以及诗风由豪迈向平实之转变等李奎报咏史诗特点逐一呈现。丽末鲜初朝鲜半岛咏史诗因而亦得以进一步繁荣。

目录

绪论
**章 李奎报咏史汉诗的创作背景
**节 高丽王朝的内忧外患
一 外敌的侵略压迫
二 高丽王朝内部的权力争斗
三 高丽人民深重的生活苦难
第二节 高丽时代汉文化的勃兴
一 崇儒重文政策的实行
二 咏史诗创作在朝鲜半岛的历史积淀
三 文人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暨咏史诗之兴盛

第二章 《东明王篇》对民族历史肇基之颂
**节 《东明王篇》本事与其敷演
一 《东明王篇》中的朱蒙本事
二 李奎报对朱蒙事迹的艺术加工和美好动机
三 《东明王篇》与相关中国文学作品的关系
第二节 《东明王篇》的影响和伟大意义
一 《东明王篇》在文本内容方面的影响
二 《东明王篇》之民族精神与现实意义

第三章 《三百韵诗》:新罗之礼赞与友谊之珍
**节 新罗之礼赞
一 “东国古乐国”:新罗历史与地理之美
二 “贤圣揭宏规”:新罗文学之盛
第二节 《三百韵诗》中的朋友情与民族文化心结
一 “饮将同绿蚁,食亦共蹲鸱”:李奎报与吴世文及吴世才的友谊
二 “道德相磨知友益”:特定时代下的朋友观与民族意识

第四章 《开元天宝咏史诗》与祖国命运
**节 玄宗的荒废朝政与高丽王权之衰
一 唐明皇形象与高丽仁宗、毅宗的联系
二 安禄山形象里的高丽武人印记
三 开元盛世与高丽曾经的辉煌
第二节 动荡的社会条件与弱势群体
一 杨贵妃:爱情、女性悲剧与阴柔之美
二 李白等文人形象中的自我反照

第五章 咏史诗中的诗人自我定位
**节 自由不羁的生活
一 “书生于色真膏肓”:狎妓之乐
二 “一世生涯付醉歌”:嗜酒之习
三 “吾爱陶渊明”:文学之爱与仕宦之厌
第二节 崇高的人文情怀与高洁的心灵
一 对生命的人文观照与心灵的童真
二 “天不弃我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 “在陈绝粒真饥矣”:安贫乐道的品格

第六章 李奎报咏史诗风格特色浅识
**节 风格的多样
一 诗风从浪漫到平实的转变
二 援禅入诗
第二节 感知之细微与知识之探求
一 感知的细微
二 知识与真理之探求
第三节 修辞的使用与语言之哲理性
一 修辞的多样
二 语言之哲理性

余论 暨李奎报咏史诗对高丽文坛的影响
**节 数量之多与规制之宏大
第二节 以中国古史为题材
第三节 强烈的民族意识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李奎报咏史诗研究》:  李奎报有着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丽武人专政时代,派系斗争频仍,人民生活贫困,而契丹、女真、蒙古、倭寇等外族势力又频繁入侵朝鲜半岛。在各种矛盾交织错杂、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环境下,李奎报对国家和人民报以极大关怀,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首先体现在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李奎报诗,《东门外观稼》《雨中观耕者,赠书记》《新谷行》《代农夫吟二首》《孀妪叹》《路上弃儿》《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等体现关爱人民、同情百姓的诗作不胜枚举,而其中所体现出的对人民伟大的爱也不言而喻。人民生活富足,农业丰收,无疑也是诗人*大的愿望,如在《新谷行》中,作者曰:“一粒一粒安可轻,系人生死与富贫。我敬农夫如敬佛,佛犹难活已饥人。可喜白首翁,又见今年稻谷新。虽死无所歉,东作余膏及此身。”(《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一》)再如在《过松林县》中,诗人欣喜地说:“露积崇困驯鸟雀,刈残遗穗付牛羊。路逢村叟闻佳语,今岁谁家不酒香。”(《东国李相国集·全集卷十一》)而人民的不幸同时也是诗人的不幸,如《孀妪叹》中,李奎报曰:“林叶尚青青,蟋蟀鸣砌底。妇女已惊秋,殷勤理机杼。独有老孀妪,拱手愿复暑。时节固有程,进退宁为汝。园枫行欲丹,尔可寻古絮。答云是何言,妾本*贫女。故絮久已典,新衣谁复与。我闻恻然悲,心若挂私虑。要趁穷秋时,尺帛期可惠。”(《东国李相国集·全集卷十二》)这种对人民的爱不禁叫人想起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者。就李奎报诗中之人民性特点,高丽时代学者即有曰:“古人以白公为人才者,盖其辞和易,言风俗叙物理,甚的于人情也。今观文顺公诗,虽气韵逸越侔于太白,其明道德,陈风谕,略与白公契合。可谓天才人才备矣。”②今有学者亦就此道:“他还通过描写农民悲惨遭遇的农民诗,对腐败的封建官吏进行了批评,表现出对饱受掠夺之苦的下层人民的关注,这是门阀贵族文学中绝不可能表现的。”①的确,一方面,李奎报作品中的“农民诗”在门阀贵族中是较稀有的,另一方面,我们却应注意,李奎报毕竟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感中的时代局限性。据《东国李相国集·年谱》,高丽神宗五年(1202):“壬戌,泰和二年,公年三十五。夏五月,丁母忧,冬十二月,东京叛,与云门山贼党举兵,朝廷出三军征之。军幕逼散官及第等,充修制员,历三人,皆以计避不就,至公,慨然曰:‘予虽懦怯,亦国民也,避国难非夫也。’遂从军,于是幕府欣然,奏为兵马录事兼修制。盖畅其情也。是月,行次清州,作《幕中书怀》古诗十八韵,呈同营诸公,又次尚州作《观金上人草书,古诗十五韵》。”李奎报生平**次参加军事活动,参与的即是对农民起义的镇压,但就其自身出发点而言,确系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一腔社会责任感所驱使,因而今人亦无可厚非,李奎报诗、文中皆有关于这一军事行动的反映。而其后李奎报则选择与武人政权合作,且不免有阿谀武人崔氏之虞,如朝鲜王朝初期学者曹伸即道:“文顺公诗文自可脍炙人口,而其《上晋阳公》感谢米炭,诗曰:‘炭玉苫苫堆可仰,米珠粒粒重难掀。……一生祝寿凭谁证,无尽虚空有佛尊。’语甚浅俗。……文顺公评论东国书诀,以金生处神品**,僧坦然居第二,晋阳公崔瑀为第三,柳伸第四。”②崔瑀即崔怡,崔忠献亡后高丽崔氏武人独裁政权的实际继承人,而曹伸评价李奎报语不无讥讽,尤其“语甚浅俗”一语与其说是评价李奎报诗文,不如说是对李奎报“阿谀”崔怡之批判。  ……

作者简介

  师存勋,青海西宁人,2002年6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中国著名“无奴派”五家之一张广志先生。2011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李岩教授。硕士、博士毕业后分别在海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任教。现为琼台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朝鲜半岛比较文学、历史文化以及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在《华中学术》《青海民族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