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

1星价 ¥147.4 (7.8折)
2星价¥147.4 定价¥1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13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83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520361392 ; 978-7-5203-6139-2

本书特色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观念。但是,儒学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义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的教化”。儒学作为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以“教化”为其旨趣,而不专主于认知性的理论建构,这是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之处,可以名之为“教化的哲学”。这一“教化的哲学”,规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方向。这就是本书对儒学进行诠释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内容简介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在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的视野下,提出“教化的哲学”这一观念来概括儒学的精神,尝试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思想内涵,为儒学的当代诠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认为儒学的教化观念,乃取形式与实质、内在与超出一体的思路,经由“工夫”来引发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及其实存的转变,由此以证显本体。儒学虽非宗教,却具有类似宗教的文化价值基础和教养本原的功能;虽为哲学,却异于西方那种认知的、“系统的哲学”,而为一具有实践义的“教化的哲学”。  据此,《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揭示了儒家“中道理性”的精神特质,分析了儒学与西方哲学、宗教之异同,突出了儒家理性人文主义的精神及其心性论之重“情”的特点。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采用传世文献与新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先秦儒学学术发展的许多热点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目录

绪言
一 哲学义的教化
二 教化义的哲学
三 作为“存在性事实”的“自由”
四 “圣”与“神”之间
五 “教化哲学”的实现论视域

**章 儒学与中国哲学
一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二 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
三 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
四 孔孟心性思想要义
五 儒家哲学的诠释理论及其对人的反思
六 天人观念中所见之儒家人文传统
七 直觉与理性
附录
一 理解与探究
二 儒道思想及其异同的思考

第二章 儒学的形上学观念
一 儒家形上学的特质及其文化意义
二 论《周易》对“道”的表述方式
三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四 听觉与时间意识的先在性

第三章 儒学的价值论
一 价值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二 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三 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与个体性原则

第四章 出土文献与儒学
一 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
二 关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
三 读上博简《性情论》的几点联想
四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五 思孟五行说与思孟学派

第五章 孔子前史的宗教伦理精神
一 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二 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三 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第六章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
一 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论
二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三 孔子知论之精义
四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五 论孟子的人性概念
六 论《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学说
七 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
八 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第七章 宋明儒学的精神
一 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
二 二程心性论之异同与儒学精神
三 王阳明“心外无物”说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

第八章 儒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  问:儒学传统与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学术之间的课题,我想先生曾作过省思及体会。此课题应作何妥帖的理解?这里请你谈一下。  答:这个问题,8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广泛谈过,也有不少人对中国文化在下世纪的发展作过预测与期望。我认为事实性的预测不易作,作了亦不见得一定如此。但可以谈一点理解。  我个人的想法较为保守。的确,我不敢说中国文化会对世界文化产生多大的影响。现在人们谈及“全球化”比较多。当然存在这个趋势。但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说现代化,那就不光是物质、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表现在人的存在的多方面,其中包括现代生活的建立。从物质、经济一极看,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很明显;但从生活的一极看,现代化亦可以说是异采纷呈的。我很欣赏中国古语里的话,如《易传》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庸》亦说:“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赞同用这种观念来看待“现代化”。现代化可以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共同的价值目标,如自由、平等、法制、民主等,但这些观念并非抽象的。现代观念的一般内涵,正是在这种“同归殊途”的方式中始能具体地实现出来。当前中国文化艺术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话虽属似老生常谈,但我认为就文化融合与民族性的关系来说,它确实有相当的真理性。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的贡献,大抵上亦应取此种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关系,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两者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据我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活的整体”,学术是它理性的部分。有理性就有分别,中国传统学术亦有分类(如《七略》的分类和以后的四部分类),但其特点都重在一个“通”字。《庄子·天下篇》可说是中国**部学术史,它在开篇就言古之道术,其本源为“一”。古人崇尚“通儒”。杨子《法言》讲,“通天地人日儒”。在这个“一”与“通”中,学术乃具有“活的生命”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生命的基础。这与西方学术不同。西方从亚里士多德起,对学术便作出了与现代大体一致的学科分类。当然,西方学问亦有其“通”性贯穿于其中(比如,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就会注意到,它的正文是专门的哲学语言,很枯燥,但它的附释却真正透显着一种贯通古今的活的历史精神及上达天德的宗教性智慧),但其特征却在于一个“分”字。现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已走上了西方学科分类的路。这对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而言,亦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但它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我个人的专业是中国哲学史,可以取“中国哲学”为例来谈一下这个问题。近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问世以前,可以说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学科。这种“分”,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思想”。以西方哲学为借镜来审视及探究中国哲学,本身就有比较的视度。不过,其中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亦存在不少。其一,它造成“意义流失”。中国哲学(“哲学”一语来自西方)的观念内涵,问题与概念结构本来跟西方哲学不同,参照西方哲学的范围、问题及概念范畴来把握中国哲学,就好像拿筛子捞东西,一些固有的意义与内涵无法在这种“概念框架”中予以呈显,我们称之日“意义的流失”;其二,形成“观念固结”。中国哲学家思想的表达不重形式的推衍,而注重涵咏纯熟的自然流露,重“通达”而不重严密。尤为强调对义理的流动、动态整体性的把握。而概念分解式的把握则易形成概念上的滞著与固结;其三,流动、动态把握表现的是文化生命的一种活的精神与神韵。孔子谓“君子不器”“游于艺”。后者类似庄子所说“乘物以游心”“道进于技”那种超越的精神,不是脱离物、技艺、名言的空洞的东西,“游”乃是表现一种即物、技艺、名言而又不滞著于彼的活泼之精神。概念的固结,恰恰是这种神韵的枯竭。其他学术领域在这方面大抵上亦存在各自的问题。  ……

作者简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河南南阳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著作有《教养的本原》《教化视域中的儒学》《教化儒学论》《孔孟大义今诠》《孟子义诠》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佘篇。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种教学科研奖励。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学术研究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