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惊堂--田连元传

风雨惊堂--田连元传

1星价 ¥48.4 (5.5折)
2星价¥48.4 定价¥8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50998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4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205099855 ; 978-7-205-09985-5

本书特色

凡为大师,必有传奇故事、风雨人生。 个人的传奇往往和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而人生的细节更能真切地透视出耐人寻味的历史信息。 本书所展现的,正是评书大师田连元先生所经历的历史与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当代人物传记,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田连元先生出身曲艺世家,由他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水浒传》《隋唐演义》《海瑞传奇》《刘秀传》等,成为一代人的午间记忆。本书作者通过采访田连元,并多方查找相关资料,从田连元的出生、随家人逃难、初次登台亮相、解放后加入本溪市曲艺团,成为曲艺团团长,直到娶妻生子、晚年热心公益,将田连元的一生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田连元。

目录

引子

树高千丈总有根—中国评书,你从哪里来?


**章?? 长春赤子

1.当年鏖战急—围城里的记忆

2.云外惊飞四散哀—逃难的日子

3.添得黄鹂四五声—初次登台

第二章?? 津沽少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定居咸水沽

2.前路何时是尽头—南市的日子

3.千锤百炼始成钢—艰难的学艺之路

4.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把我的灯花说火了

5.少年不知愁滋味—懵懵懂懂的初恋


第三章?? 火了评书

1.心有灵犀一点通—没开书,就挂满员牌了

2.无言谁会凭栏意—面对“谣言”四起

3.好将良玉种蓝田—咱们结婚吧

4.秋来处处割愁肠—丧事连连

5.此情可待成追忆—擦肩而过的爱情

6.银枪染尘大漠寒—红了彩屯,火了评书

7.先生恕我拜师迟—王铁夫的“皓月当空”

8.一夜吹香过石桥—评书《追车回电》

第四章?? 辽东山人

1.山雨欲来风满楼—在那史无前例的日子

2.别有人间行路难—差点成了反革命

3.雪拥蓝关马不前—落户梨树沟

4.此心安处是吾乡—天无绝人之路

5.字正腔圆韵味香—从刁德一到温其久

6.屋漏偏逢连夜雨—从拮据走向绝境


第五章?? 重出江湖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东山再起

2.忽忆人生两不同—游园惊梦

3.男儿到此是豪雄—奔赴地震灾区


4.等闲平地起波澜—一个莫须有的人命案


5.万里行程何所求—“死去”又“活来”

6.总把新桃换旧符—改革才能生存

第六章?? 声贯九州

1.横扫千军如卷席—评书上荧屏

2.天下谁人不识君—《杨家将》轰动北京城

3.梦里依稀慈母泪—献给母亲的春晚

4.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惜失之交臂

5.身世浮沉雨打萍—啼笑人生

6.该出手时就出手—为电视剧《水浒传》当顾问

第七章?? 薪传使者

1.高山流水觅知音—登上北大讲坛

2.明月何曾是两乡—带着评书出国门

3.何须海峡分西东—三下台湾

4.横祸飞来总无由—夜幕下的青年大街

5.少壮功夫老始成—著书立说

6.一枝一叶总关情—十二弟子

第八章?? 艺海泛舟

1.天翻地覆慨而慷—播讲红色经典

2.语必关风始动人—评书舞台上的语言大师

3.面貌能惊市井人—让人物活起来

4.问渠那得清如许—把艺术做到极致

5.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才有活力

6.长风破浪会有时—不仅仅是希望

第九章?? 京师闲客

1.深扎泥土沁芬芳—六十年的“深扎”生涯

2.不信人间有白头—醉心公益事业

3.买断烟波不用钱—“穷酸堂”的由来

4.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是本溪

5.却话巴山夜雨时—一起走过的日子

尾声

不尽蚕丝吐难休—随遇而安的人生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千里总有源。 人为什么要认祖归宗?就是因为他们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何方。 世有百工,无工不有祖师爷。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说:“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木工 有鲁班,铁匠是老君,茶业有陆羽,酿酒是杜康,教育有孔子,戏曲是玄宗…… 不必细数,多了去了。 那么,这评书的祖师爷是谁呢? 有人说,评书的祖师爷,*早可以上溯到两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庄王。 为什么是他呢?因为周庄王是一个大孝子,母亲有恙,周庄王见母亲痛苦, 便坐于病榻之前,给母亲讲故事。老人听得入了迷,便忘了病痛。能让老人家听 得忘了病痛,这故事一定不是枯燥理论、艰涩哲学。 还有,周庄王为了教化百姓,还派人带着鼓,到全国各地击鼓说书,以期改 变不古之人心,扭转日下之世风,于是被称为“击鼓化民”。 可以试想一下,官员们在宣讲的时候,为了通俗易懂,为了让百姓人人愿来, 来了人人愿听,听了人人明白,一定会在宣讲的形式和内容上下一番大大的功夫。 所以,讲得要有趣,要形象,要生动。 不仅如此,为加强宣讲官员的权威性,周庄王还赐其尚方宝剑一把,官印一 枚,圣旨一道。于是乎,几千年下来,这三宝便演变成说书人的手中之物,官印 成醒木,宝剑变扇子,圣旨为手帕。 此言虽为传说,但讲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 如果真是这样,那评书真的可以说是“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了。 有人说,评书的祖师爷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 你看,春秋战国之时,一方面,诸侯争霸,狼烟四起;另一方面,则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诸子们一柄剑、一部书,游说诸侯,全凭三寸不烂之舌。诸侯们日理 万机,说客盈门,一拨接着一拨。 所以,那些说客,即便你的道再可、你的理再真,也得想办法让诸侯们听得 进、听得懂才行。于是说客们各展神通,旁征博引,说故事,作比喻,或情绪慷 慨激昂,或故事委婉动听。于是,历史便给我们留下诸如《刻舟求剑》《郑人买 履》《买椟还珠》《愚公移山》《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寓言,真是说不完 的故事,讲不尽的成语。这些说与帝王的故事,不就是一个个小小的评书吗? 有人说,评书的祖师爷在汉代,因为有实物为证。 1957 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出土一只陶俑,此俑高 55 厘米,体 态矮胖,面部生动,头部微左,颅圆颧高,眯缝双眼,扎巾插笄,上身赤裸,收 颈耸肩,右手拿鼓槌,高高举起,左臂抱一扁圆鼓,嘴半张作嬉笑状。经专家鉴 定,此俑为东汉时作品,并命名为“说书俑”。 其实,汉武帝时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之时,能看到的资料极少,大量 的是他从民间采撷而来。尤其盘古、女娲、三皇五帝,这些故事,距司马迁足有 三千年之久,如何流传?全靠民间。而这些民间故事在人们的口头传诵过程中, 不断地被加工润色,日趋完整和定型。司马迁不过是把那些民间的传说,如实地 记录下来,于是便成为后来的说书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了。

作者简介

王丛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出版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大庇天下》《绿世界——刘仁与绿川英子的中日情缘》,散文随笔集《被流放的爱国者》《读书献疑》《中国历史的屈辱》《中国杂文??王 重旭集》等,多部作品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辽宁文学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