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11491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06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101149142 ; 978-7-101-14914-2
内容简介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余来明撰。是书意在改变现明诗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按时代展开的叙述方式和研究思路,通过对明诗演进历程的总体把握,发掘明代诗歌演变背后的历史轨迹。作者力图突破以往以作家、流派的排比建构明代诗史的结构,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把握明代诗歌创作风尚的变化,诗坛的兴衰,诗人群体的流动,诗歌理论的转换,将明代诗史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对象加以考察,而不仅是局限于对不同阶段诗人诗作做静态的分析,由此厘清明代诗史流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对作家作品、理论主张、交游唱和、群体活动等与明代诗歌相关的各个层面加以剖析,以展现一个立体、丰富的明代诗史图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突出明代诗史研究的“历史性”,立足对明代诗史流变的“过程”的叙述与把握,在注重对明代诗歌理论建构、思想表达、艺术追求等进行分析的同时,重视对明代诗史演进的历史性的考察。其二,注重在明代诗史进程建构的视野中讨论问题,将诗学理论和诗歌分析相结合,注重在诗歌理论批评与诗歌创作演变的双重视野下建构明代诗史演进的实迹。
目录
一、“明初”诗人的类型
二、明初诗史的理解与误读
三、走进文学史:重建明代诗史的图像
第二章 明诗“盛于国初”辨
一、明诗“盛于国初”观念的形成
二、明诗“盛于国初”观念的检讨
三、余论
第三章 文人道士的遗绪:张宇初诗歌创作的意趣与情调
一、《岘泉集》考原
二、张宇初诗歌的情感书写
三、余论
第四章 流动的文本:多维视域下的文集重编与解缙诗歌作品考实
一、天顺、嘉靖、万历三本所录诗歌之比照
二、明刻本的其他问题
三、康熙本、乾隆本之渊源
四、解缙集中的部分伪作及其来源
五、余论
第五章 身份与作诗:宋 明“诗儒分合”观念的展开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作诗不为闲言语:宋代理学家眼中的诗儒之分
二、以濂洛而兼风雅:元人的诗儒合一观及其表现
三、诗为道之华:明代诗儒分合观念的升降
四、余论
第六章 主流话语与地域传统的竞合:明代诗史视野中的《迪功集》批评
一、《迪功集》批评与诗学立场的发现
二、作为批评工具的《迪功集》
第七章 别立新宗:明中期六朝、初唐诗歌的重新发现
一、作为批评方法的六朝与初唐
二、嘉靖前期六朝、初唐诗风的复兴
三、余论
第八章 作为思想资源和批评工具的杜甫
——杨慎杜诗观的时代性及其诗史意识
一、回到杜诗本身:“诗史”说的辨正
二、盛唐不必皆杜甫,杜诗之外有盛唐
第九章 过渡时代:嘉靖前期诗坛的多元格局
一、京城诗人群体的流转
二、南京诗人群体风尚的变迁
三、时代风气转移与吴中文学传统的再发现
第十章 “前七子”复古之后诗坛的众声与别调
一、易“气骨”而讲“声调
第十一章 重建地方性传统:晚明”楚风“崛起”视域下公安派典起的历史考察
第十二章 复古之后的抒情声音:袁宏道的人生意趣与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 交往的诗学
——《诗归》的编选策略、传播路径与竟陵诗学的兴起
附录一 百年竞陵派研究综述
附录二 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历史状貌的坚实努力——读陈文新教授《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
主要理论问题》
附录三 《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明文学部二》编纂的文献学意义和文学史研究价值
主要引用参考文献
节选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史,诗文评、文苑传、诗歌选本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承担了部分文学史的功能。①从文学演变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学批评并不是独立于文学历史之外的自足体系,而是与文学史演进并生共存,这一点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学思潮的变迁,往往通过文学批评与创作来共同表现。文学史上某些看法的形成,即与文学批评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建构中,文学批评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诸如作家作品地位的确立,文学现象的解析,文学思潮的更替,等等,多经由文学批评而得以完成。明清诗歌批评虽与近代以来兴起的文学史有明显差别,却能为文学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然而毕竟又与文学史著述不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即是“历史”意识。文学批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本批评,并无建构历史的直接要求,因而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常可以只关注文本分析本身。然而文学史书写却不同,它所关注的是作家和作品的完整链条,文本的批评和分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此情形下,建立在文学批评基础上形成的某些文学史认识,就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前节对“国初”诗分五派看法所作的解析,其出发点即基于此。对元明易代之际诗人的时代归属问题,前人已有所关注。胡应麟曾经指出,类似张以宁、张昱、张简、杨维桢、危素这样的诗人,虽然在生活年代上均已入明,但在诗史上则应当归入元代,理由有二:其一,“率与元人唱酬”,诗歌唱和交往的对象多为元代作家;其二,“俱鼎盛前朝,无闻当代”,创作的高峰和诗坛影响都集中于元代。①基于这两点,决定了他们仍只能算是元代诗人。而被他视为明代诗歌开启者的,是在元末和明初俱“有闻”的高启、杨基等人。事实上,他仅仅将高启、杨基等人定位于明初,而忽视其在元末诗史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文学活动的实态,于诗史演进的历史实际仍不免有悖,也不利于理解个体诗人文学活动的意义和真实场景。对于如何处理易代之际文人的时代归属,四库提要将杨翮列为元代作家时提出的一条依据,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文评、选本、总集在处理同类问题时的主流做法:“今以其未受明禄,故仍系之元人焉。”②依照这一标准,陈基、赵汸在被征修《元史》后都未接受官职,因而提要将其视为元人。而张以宁虽然为元泰定四年进士,但因为人明以后接受了翰林侍讲学士的职位,因而提要将其列为明人。诸家评论、选本如《诗谈》《明诗评》《皇明诗选》《明诗综》《明诗别裁集》等,也大多将张以宁视作明初诗人。四库提要称其所作《倦绣篇》《洗衣曲》等作品“稍未脱元季绮缛之习”③。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原本就写于元末,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杨维桢、李孝光等人提倡写作新乐府的影响。事实上,张以宁在洪武三年就因病去世,在明初活动甚少。胡应麟以其“率与元人唱酬”而将他归人元代,更符合张以宁诗歌创作的历史实际。或许是认识到将易代之际诗人归人某一时代会给诗歌的理解造成困难,钱谦益在编选《列朝诗集》时,将刘基的诗分别编在了以收录易代诗人为主的“甲集前编”和收录明初诗人的“甲集”,并提示说:“余故录《覆瓿集》列诸前编,而以《犁眉集》冠本朝之首。百世而下,必有论世而知公之心者。”①多少反映出在处理易代之际诗人创作时的审慎态度。他在编录杨维桢的作品时,也说:“铁崖之诗,多作于有元之季,而其人则人本朝矣。辞召应制之作,略见前篇,而他作则以此编尽之。若其文章,则两属焉。刘文成、宋文宪亦同此例。”②如此区别对待,显然也是注意到了元明易代诗人的创作应从时代上进行区分。不过这只是他在面对个别诗人时所持的态度,尚未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学史观念,也未运用此一原则处理所有易代之际诗人,像被胡应麟认为应当归人元代的危素、张以宁,都被编在了“甲集”之中。陈田《明诗纪事》对刘基的处理,也显示了明清时期批评家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时代意识:“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③在陈田看来,刘基作于元末的诗虽然远胜入明以后所写之诗,但那些作品毕竟写于“前朝”,自然不能进入纪明诗之事的《明诗纪事》之中,而作为“明初”诗人的刘基,也只能收录他的“人明应制之作”。……
作者简介
余来明,1978年生。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访问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撰写、主编《元代科举与文学》、《“文学”概念史》等著作10余部,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100篇。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6.4¥6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9.3¥55.0 -
孤独海子:海子经典诗选
¥18.9¥45.0 -
理想青年:朱光潜谈修养
¥18.1¥49.0 -
我是一只骆驼
¥19.2¥32.0 -
诗经演
¥14.0¥39.0 -
藏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22.1¥63.0 -
祖国旅店
¥21.6¥49.0 -
汉字里的中国
¥17.1¥4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我与地坛
¥27.2¥2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8.4¥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7.1¥68.0 -
茶馆
¥10.8¥36.0 -
熊镇.2
¥17.4¥49.8 -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中英文对照)
¥14.8¥39.9 -
一曲难忘
¥15.1¥35.0 -
活出生命的本真
¥16.7¥45.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8.5¥45.0 -
有苦有甜过生活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