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22215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2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21722215 ; 978-7-5217-2221-5

本书特色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全球累计发行量超过300万册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鼎力推荐★后疫情启思特别专题,李维榕(家庭治疗心理学大家)、李松蔚(心理学家)、李一诺(一土学校创始人)、贾坤(正念指导老师)撰写主题文章,关照日常生活★青山周平(著名设计师)、钟立风(音乐人)、青音(心理学家)、朱月怡(花点时间创始人)、郎启旭(潮汐正念APP创始人)受访呼吸问答,提供生活状态的参考和人生的启思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内容简介

拥抱各种形式的幸福,独处也算是一种。孤独,在现代社会似乎是个贬义词。在小说中,一个孤零零的房子的形象,无论是在荒原上,在峡谷中还是在悬崖顶上,往往意味着悲惨的故事。同样地,一个单独站立,坐着或用餐,也不是理想的方式。它常常被用来作为孤独、没朋友和不快乐的暗示 —— 一个需要被激励并且生命可怜的人。这是小说式的懒惰。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和粗心假设在现实生活中蓬勃发展。例如,为什么那么多人难以相信一个朋友真正热爱并且幸福地独居?为什么同事们与那些喜欢独自工作人进行斗争?为什么拒绝晚会的邀请,会被认为不够热情?然而,对于那些偏爱孤独的人来说,独处时间是个人幸福、健康自尊、情绪恢复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它还有助于他们维持和滋养他们生活中的友谊和联系。事实上,在适当的情况下,许多人可以从培养和提高他们拥抱孤独的能力中受益,无论是在一本好书中度过一夜,在公园里安静地散步,还是在博物馆里闲逛。这与寂寞不同,后者可能是令人恐惧和有害的,但孤独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让时间放松,释放生活中的一些压力,重新与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现在,是时候把孤独的刻板印象留给小说,拥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幸福形式了。其中一种正是对孤独的偏爱。

目录

序言
呼吸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
与孤独对话
孤独的对面
假如生活是一场实验
呼吸问答
疫情启思特别活动
呼吸推荐

Wellbeing
幸福

如何开启完美的一天
改变形体,让身心平衡
我们谈谈吧
运动,同样过犹不及
小睡一下,世界都明亮了

Living
生活

嗅闻通往幸福之路
失败了也没关系
停止抱怨,提出你的需求
吸猫的乐趣
目光接触,没那么可怕
尽在你的掌心

Mindfulness
正念

如善待他人一般善待自己
享受独处
化碰壁为重新定位
别忘记给生活留白
专注于你自己的比赛
曲线的意义
发现全新的视角

Creativity
创造力

站上舞台,尝试单口喜剧表演
用鲜花装点生活
家中的四季
书写你的人生故事

Escape
逃离

鬼魅之美
触碰自然
与无聊共存

展开全部

节选

呼吸,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李松蔚 拿在你手中的是《呼吸》中文版的第二期。**期的出版,跨越了这几年*漫长的一个寒冬。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方面打乱了每个人的生活书奏,为这本书的出版增添了不小的变数;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度过了一段毕生难忘的时光,从前所未有的角度经历了完全颠覆的生活。**期《呼吸》里讨论的“无常”,本意是形而上的探讨,现在却忽然成了有形有质的恶客,成了盘旋不去的隐忧与近在咫尺的哀鸣,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何年何月离开。现在劫后余生,我们用新的一期《呼吸》好好聊聊。 这个冬天,我的朋友张尕怂的一首歌火了。他头戴小帽、身穿棉袄,坐在老家的院里,用银行卡拨弄着手里的三弦琴,边弹边唱:“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我也不会只买两包红兰州;早知道村里封了路口,我就应该多拉拉妹妹的手。”漫不经意的曲调背后,满是对过往的留恋不舍。当时只道是寻常。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歌里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伤感——数以万计的人在困顿和焦虑中,设法安顿自己的身心。我们的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会议延期、项目被搁置、街市冷清、孩子们对着电脑上完课,哭闹着想出门。大人又何尝不想呢?但那时哪怕是一次郊游、一次聚会,和好朋友面对面的一次小酌,都是一种奢望。我们用高度的自我隔离对病毒施以回击,同时,我们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与人保持距离的同时,我们也应对着相伴而生的孤独。 《呼吸》这一期的主题就是“孤独”。有人说,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在我看来,能和自己在一起,以沉静的方式体味孤独,也是一种幸运。难过的是找不到自己,没有人陪伴的同时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沉浸在疑惧和彷徨中,我们心念杂乱,我们拼命从社交网络上吸取情绪化的信息碎片,试图掩盖这一切,反而让我们更加坐立难安。总之,我们被情绪裹挟了。这时,我们需要呼吸。回到一呼一吸间,在这简单的节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外力横来时找回自己、找回当下,这就是正念的精神。**期《呼吸》出版后,不少读者问正念是什么,有人把它想成一种精致的审美情趣,一种对风景、造物、感情,对人间一切闪光时刻的把握。但那样理解还不全面,因为生活还包含了其他。正念是对生活全部的如实接受,不是只接受闲适的雅趣,也接受生活的摧残与考验。即使雨狂风骤,也能如实接纳此刻的一切,回到当下,安顿好自己。 这一期《呼吸》,希望向你传达这份在孤独的逆境中保持正念的意义。这期的文章不只包含原版《呼吸》杂志的文章,观察了平常生活中的美好意趣,也包含在刚刚过去的这段疫情期间,我特别喜欢的几位老师的正念体验。他们虽修行有成,但在与孤独共处的时光中,同样经历了对自我的反复追问与回答。这几篇是我尤其推荐的,因为共鸣,以及我们共同的、难以褪色的回忆。 李维榕老师的“与孤独对话”,对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进行了思考。李老师是家庭治疗领域公认的大师,也是结构派家庭治疗创始人Minuchin(米纽庆)的亲传弟子。她是东方人,又有广阔的西方视野,所以这篇文章传递出她对疫情的多元化思考。她选择把孤独看成一种进行自我对话、休养生息的机会。 李一诺老师是盖茨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前麦肯锡合伙人,在我心中一向是打不垮、不知失败为何物的人物。但如此强大的她,也因为这段时期的所见所闻而感到孤独、脆弱、无所适从。当她面对这些感受时,孤独就像是一份“疼痛”的礼物,帮助她更完整地感知和思考。 我的朋友贾坤老师是专业的正念导师,疫情期间在家休养,隔一段时间就用微信公众号发起一个活动,和网友共同探索常规生活之外的种种可能。“假如生活是一场实验”记录了他们的一次探索——所有人约定一天不用手机。 这一期还做了一组特别的问答,叫“新冠疫情启思访谈录”,邀请歌手钟立风、建筑师青山周平,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朋友,分享疫情时期的生活状态与思考。他们的经验或许会让你产生共鸣,或许会启发你产生不同的思考。 归根结底,读这本书是为了安顿好自己,回到当下的呼吸中,无论你是否孤独,无论你正经历怎样的幸福或不幸。 在疫情的阴影下,呼吸——无论是在字面意义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2020年,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无论病魔是在远方盘旋,还是与你擦肩而过,无论那些困守于绝境的时间是如何漫长,无论你与自己相处的过程是否自在,你还活着——这一刻本身就值得纪念。那么,请你保持呼吸。

作者简介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旨在帮助读者获得更平静、更轻松的体验。Breathe编辑部的内容宗旨是帮助你“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每一期都包含清新的插画、手工制作及艺术内容,还包括专业心理内容,帮你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找到更大的幸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