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25978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册(12,1718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32597826 ; 978-7-5325-9782-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取代文言,古代散文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但作为中国文学*基本的文体形式之一,它绵延了近三千年之久,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自先秦以来,经一代又一代的层层累积,古代散文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矿藏与宝库,其作家之众多,体裁样式之丰富,内容意蕴之深厚,艺术成就之高超,语言文字之精美,无不令人叹服倾倒。它虽然已成为历史遗产,然而是中国作家提高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水平,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现代文学开辟期的名家巨匠,包括那些攻击旧文学的先驱,莫不曾受其哺乳与滋养。除那些偏重审美性的散文名家,鲁迅的杂感,实际上继承发展了其审美与实用相统一的特质,毛泽东的某些政论,亦透露出受古代名家名作影响的痕迹。而当代自命为“大师”,或被套上“大师”光环的闻人,有谁又写出过堪与贾谊、司马迁、韩、柳、欧、苏相嫓美,让人百嚼而不厌的篇章?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崇古非今,而在于套用一句俗话:只有站在巨人的臂膀上,才能达到超越巨人的高度。至于像我这样的一般读者,则将视之为学文及获得审美愉悦、审美享受的永远生机不息的园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为实用求审判时期 —— 先秦两汉的散文 ; 自觉追求形式美的时期 ——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 ; 实用与审美并重的时期 (上) —— 隋唐五代的散文等。
目录
绪论1
一关于“古代散文”1
二关于“发展”: 所受外部制约和影响20
三关于“发展”: 线索、规律与分期24
**编为实用求审美时期
——先秦两汉的散文
通说37
**章散文的萌芽与初步发展47
**节散文的萌芽48
一甲骨刻辞48
二《易经》卦爻辞51
第二节散文的初步发展54
一铜器铭文54
二《尚书》附: 《逸周书》57
第二章散文发展**个高潮的逐步形成62
**节《国语》62
第二节《春秋》附: 《穀梁传》《公羊传》66
第三节《左传》70
一关于叙事71
二关于议论辩说76
三关于语言运用78
第四节《论语》附: 《老子》《孙子》《墨子》81
第三章散文发展的**个高潮102
**节《孟子》103
第二节《庄子》附: 《易传》115
第三节《荀子》126
第四节《韩非子》附: 李斯133
第五节《战国策》141
第六节《吕氏春秋》附: 《晏子春秋》148
第四章散文发展**个高潮的延续156
**节论说性的著作159
一陆贾贾山贾谊159
二邹阳枚乘司马相如165
三晁错董仲舒170
四《淮南子》 《盐铁论》174
五诏令180
第二节《史记》181
一《史记》的成书181
二《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就187
三叙事手段创造性的发展193
四其他方面的推进与贡献196
第三节抒情表志之作200
一东方朔200
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202
第五章散文发展趋向的转变206
**节论说性散文208
一奏疏208
二诏令212
三移、檄、书214
四专论与专著216
第二节叙事散文226
一班固与《汉书》226
二杂史杂传233
三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化的作品234
四碑传文开始兴盛240
第三节散文创作中萌芽性的新因素242
一纯戏谑性的作品242
二以家庭和亲情为主的作品244
三正面描写自然美的作品246
四表现独立人格追求的作品247
五新出现的文体样式248
第二编自觉追求形式美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
通说251
**章率性任情及尚美重文倾向的初步形成
——建安至魏晋时段散文发展的新特点264
**节建安至三国时期的散文
——率性任情与尚文尚美交错并行265
一曹操265
二孔融269
三诸葛亮271
四曹丕272
五曹植274
六王粲、陈琳、阮瑀277
七刘桢、徐幹、应玚281
八应璩284
第二节魏晋之际的散文
——率性任情与尚文倾向的进一步发展286
一阮籍287
二嵇康291
三其他作家作品296
第二章骈体文的定型与散文题材体裁的变化与拓展
——两晋时期的散文298
**节骈体文基本定型与广泛流行299
一骈文的特征299
二骈文的形成过程300
三骈文基本定型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300
四骈体的产生并在此时期趋于定型的原因308
第二节
内容的个体化、生活化、抒情化进一步加深314
一哀吊文特别发达314
二表、奏、书、论中个体的和抒情的成分加重317
三王羲之的作品323
第三节题材的拓展与体裁形式的变化327
一山水题材的初步发展328
二田园之作与陶渊明332
三其他类型作品的发展334
第三章骈体的极致化与审美自觉在其他方面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342
**节骈体的发展达到极致352
一宋代骈文: 强化了藻丽和用典353
二齐代骈文: 强化了声律的影响362
三梁代骈文: 全面成熟与繁荣373
四陈代及由南入北作者的骈文: 发展达到极致394
五骈文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弊病403
第二节题材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407
一对外在自然美的反映更为充分、丰富和深入407
二个体化、人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13
三偏重审美趣味的谐谑文章421
四其他方面的文章425
第三节北朝散文及四部专书426
一北朝主要的散文作家作品426
二产生于南北朝的四部专书431
第三编实用与审美并重的时期(上)
——隋唐五代的散文
通说447
**章寻求变革与沿袭旧轨相交错
——隋和初唐的散文462
**节
隋代改革文风的呼声和主要的作家、作品462
一呼唤改革文风及其代表作家462
二见称当世而无根本性突破的作家与作品463
第二节治世之文初现变革之端倪
——唐初的诏令奏疏472
一典丽中初见质实之变
——李世民及其周围臣下的作品472
二某种程度向藻丽空洞回复
——高宗至睿宗时期朝臣的文章480
第三节普通文章沿袭中有所突破
——唐初一般文人的创作490
一王绩——新旧交替之际的超脱者491
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沿袭中崭露新的头角494
三陈子昂——充实内容与拓大境界的先驱509
四其他作家515
第二章审美与实用之间的逐步磨合
——盛唐至中唐之间散文的发展520
**节开元至安史之乱时期的散文526
一治世之臣的作品526
二一般文士的作品540
三体现文风转变的作家(一)551
第二节安史之乱后至中唐之前的散文571
一身居枢要的作家作品571
二体现文风转变的作家(二)583
第三章实用与审美达至平衡,“文”的发展基本成熟与定型
——中唐时期的散文601
**节韩愈——散文发展至新阶段的标志者604
一毕生致力于为“文”604
二澄清了“道”与“文”的关系607
三创作实践上取得全面的创造性突破613
四复古与创新635
五韩愈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638
第二节柳宗元——推进散文革新上韩愈之坚定盟友642
一柳宗元生平中的两个问题642
二柳宗元的文章观647
三创作实践上的成就与特点653
第三节韩、柳同辈或后学之散文创作672
一李观欧阳詹673
二李翱皇甫湜680
三刘禹锡元稹白居易令狐楚692
第四章进展中的起伏与反复
——晚唐与五代的散文717
**节晚唐前期的散文718
一制命奏疏、论说文章及杜牧719
二承续韩、柳精神的作家及作品729
三骈体文的复兴与李商隐734
第二节晚唐后期的散文742
一坚持韩、柳传统的作者及孙樵743
二别具一格的司空图749
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及其短论杂文753
第三节五代时期的散文767
一基本承绪唐末古文传统的作家768
二沿袭追求华彩倾向的作者与作品771
第三编实用与审美并重的时期(下)
——宋、辽、金的散文通说779
**章形成新的高峰前的酝酿和准备
——北宋前期的散文783
**节柳开、王禹偁倡导古文784
第二节典丽骈雅之风再度发展与杨亿之作790
第三节穆修、石介重又倡导复古792
第四节范仲淹等将宋代散文创作逐渐推向成熟800
第二章创作繁荣,名家辈出,散文发展达至*高峰
——北宋中后期的散文813
**节欧阳修813
一欧阳修的生平、思想及为人814
二欧阳修的文章观及审美修养819
三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基本趋向829
第二节曾巩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辙848
一曾巩849
二王安石858
三司马光869
四苏洵873
五苏辙883
第三节苏轼891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891
二苏轼的艺术修养与文章观908
三苏轼散文创作的成就与特色920
第四节苏门后学及其他939
一苏门后学的文章及观念倾向的微妙变化939
二道学的兴起与其对为文的影响961
第三章散文发展脉络的转换与承传
——南宋及辽金的散文966
**节文章题材明显转换
——两宋之际及南宋初期的散文967
一抨击时政和要求抗战的论说文章成为主流968
二其他类型的文章亦有变化979
第二节偏安局面下多元性的发展
——南宋中期的散文989
一延续前期主流及朝多元方向发展的作家作品989
二从前人创作中寻求规则、门径的观念开始抬头1034
第三节多元发展相融汇中一个时代的结束
——南宋后期及宋元之际的散文1039
一后起道学名家对散文的影响1040
二忠义之气化出贞烈之文1048
三随笔杂著继续发展且寄寓怀旧念昔情怀1063
第四节文统之跨民族的扩散与传承
——辽、金散文1074
一辽国文所体现散文传统之扩散1075
二金国文对唐宋散文传统之传承1076
三金代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及成就1078
第四编总结创作规范与进一步审美化时期
——元、明、清的散文通说1103
**章沿袭着唐宋传统准备向新阶段过渡
——元和明代初期的散文1111
**节承续宋金传统的元代散文1111
第二节明代前期散文1139
一承接元文而有所变化的开国初期作家1141
二“台阁体”作家的蜕变1160
三承台阁派之绪的李东阳1165
第二章总结探寻散文创作规范
——明代中后期的散文1173
**节前七子之倡言复古及提出法度规矩1173
一李梦阳1175
二何景明康海1181
第二节“唐宋派”的主张与实践1186
一王慎中1186
二唐顺之1190
三茅坤1199
第三节“后七子”对“前七子”之承续1208
一李攀龙1208
二王世贞1211
三宗臣1218
第四节归有光及明代后期传统古文之作1221
一归有光对古文题材的局部开拓1221
二明代后期传统古文发展概况1235
第三章向个性化与审美化偏移
——散文发展中的新趋势1245
**节放废“礼法”的唐寅、祝允明1245
一唐寅1249
二祝允明1256
第二节个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及雅俗藩篱之突破
——徐渭、汤显祖、李贽1263
一徐渭1263
二汤显祖1271
三李贽1283
第三节抒张个性与主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公安派与竟陵派的为文主张与创作实践1286
一公安三袁之“独抒性灵”1286
二竟陵派的“孤行静寄”1310
第四节小品文的兴盛及主要代表作家1329
一李流芳1331
二王思任1333
三刘侗1344
第五节张岱——晚明散文趋向审美化、艺术化之集中代表
1348
一其人与其世1348
二思想观念与文学观1354
三散文创作的实践及杰出成就1359
第四章向固有“道统”“文统”回归
——清代初期的散文1370
**节思想家与学者之文章观与作品1373
一顾炎武1373
二黄宗羲1378
三王夫之1388
第二节以诗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1394
一时代较早,属跨代性质的作家1396
二虽跨代,已归属清初的作家1414
三基本活动于清初的作家1451
第五章对散文写作规范的探寻
——清代中期散文1473
**节“桐城派”的理论和实践及奠基作家1474
一戴名世1476
二方苞1488
三刘大櫆1505
四姚鼐1519
第二节“桐城派”的延续与影响之扩大1537
一姚鼐主要的及门弟子1537
二与“桐城派”有关涉之“阳湖派”1570
第三节“桐城派”以外另具特色的两个作家1587
一袁枚1587
二郑燮1610
第四节骈文的中兴与汪中1622
第六章古代散文终结期的总趋势与三种倾向
——晚清散文1631
**节开改革之先声的两个代表性作家1632
一龚自珍1632
二魏源1647
第二节“桐城派”古文的继起与延续1654
一曾国藩与“桐城”的复兴1655
二曾国藩的后学及“桐城派”的延续1669
第三节梁启超与古代散文的终结及向现代转化1699
一清朝覆灭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散文写作的总趋势1699
二梁启超的散文作品及其标志性意义1702
结语1718
节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新编》:公元581年隋立国,589年灭陈,结束南北对立,统一全国,开辟了历史的一个新时代,中间经唐、五代、宋(辽、金),至1279年元灭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大的历史时期内,古代散文的发展有着基本共同的特征,就是实用与审美并重。据此,我们把它归纳为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三个大的阶段。因为这一时段太长,故分上、下两部分论述,上部分讲隋、唐、五代,下部分讲宋、辽、金。在上一阶段,自觉追求形式美的基本趋向,虽由各种综合因素造成,实乃古代散文整体演进中,审美因素强化发展必经的历程。比起早期的“为实用而求审美”,是进展,不是退步。但在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之后,就暴露出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的致命弱点或日弊病。其一,它虽因受实用性制约,不得不把审美追求集中于形式和语言,而其结果,却导致各类题材内容几乎都采取单一的语言形式,这就限制了文章的自由发挥,影响到文章的实用功能。尤其到后来,因审美意识的强化,出现了将审美追求与实用功能相疏离的倾向。其二,与此直接相关,由于偏重于形式美,使文章的写作,逐渐流于只考究外在的华丽精美,而忽视内容的深厚、充实及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映和关注,从而造成了作品之精神美、质实美的缺失.不但削弱了它的社会功用,也减低了它整体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问题的暴露,就要求散文的发展,必须有进一步的革新。革新的方向,就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和并重。说本阶段是散文写作实用和审美并重的时期,并不意味着散文中的审美因素有所减弱,而是指其审美性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作者对之有了更全面的追求,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也不意味着实用性有了质的变化,而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达至了更加完美的统一。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公认,这个时期的散文创作,出现了空前兴盛繁荣,不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超越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个高潮,显示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完美成熟,筑造了后代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峰。正像散文创作集中于追求形式美是由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转变为实用与审美并重,也是由社会发展中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回顾在上半时段(即隋、唐、五代)有关方面的基本情况。一、与上阶段相比历史背景有了很大不同。自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经过炀帝时的一度动乱,至唐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重又形成,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制度又得以确立。到了贞观年间,内乱既平,外患亦息,加上李世民算是一代英主,能够虚心纳谏,得房、杜、魏等良相贤臣之助,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太平之治,国势达到了空前的强盛。中间虽有武则天称制改周的波动,但至唐玄宗的前期,仍延续着兴盛局面,情势颇与汉代的文景之治相似。但由于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系国家兴衰于帝王一人的痼疾,至玄宗后期,因其荒淫腐败而引起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至此由盛转衰。此后,内有宦官乱政,外有藩镇割据,国势日弱,终于导致唐王朝的覆亡,使国家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局面。二、思想文化上,呈现了以儒家思想体系为主导的不同观念形态的汇总与整合。与全国性的集权专制相适应,必然要求思想文化上的集中与统一。但自魏晋以来,儒学独尊的地位被打破,社会思潮朝着多元化发展,而且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文化上又带来一些新的元素。这样,就使社会思想长时期处于芜杂交错状态。面对这种态势,隋唐两代的开国者就有着一项艰巨任务:对前此的社会思想进行汇总与整合,并在整合中再度确立一个主导性的统治思想。在此前的思想遗产中,与带宗法性的皇权集权专制相适应的思想体系,非儒家莫属。而且,从魏晋至南北朝各代,形式上依然保持着对儒学礼乐教化的遵从。于是从隋文帝起就开始了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努力,下了一系列“劝学行礼”的诏书(参见《全隋文》卷一、卷二);唐高祖李渊于立国后不久,也提出“兴化儒学”的号召(参见《令国子学立周公孑L子庙诏>),表明了“效本息末,崇尚儒宗”的态度(参见《全唐文·赐学官胄子诏》卷三)。至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史书载,在其尚为秦王时,就“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以“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参见《旧唐书·本纪二·太宗上》);及登基后,下《封孔德纶为褒圣侯诏》(参见《全唐文》卷四)、《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参见《全唐文》卷七),皆意在崇儒。他在《遗萧德言书》中曾谓:“自隋季板荡,庠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井,眷言坟典,每用伤怀。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参见《全唐文》卷十)明确叙及了自己的态度。他的指导思想与观念,不只表现在表面的言论上,更多地体现于其施政措施和行为中,例如他非常重视和接受魏徵的谏言,而魏徵*具代表性的《论时政疏》《论治道疏》等(参见《全唐文》卷一三九)提出的许多主张和建议,所依据和表达的都是传统儒家基本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他所信用的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也表现了同样的倾向。这与魏晋南北朝的其他帝王有巨大不同。……
作者简介
刘振东:教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任教于山东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文选》与写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散文与文论。在中国社科院研究所主办刊物《文学评论》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