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主要农业生物质能生态经济总量与补偿机制研究

包邮区域主要农业生物质能生态经济总量与补偿机制研究

¥48.6 (7.1折) ?
1星价 ¥48.6
2星价¥48.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4457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50445758 ; 978-7-5504-4575-8

本书特色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具有低成本、易获取等特点,已经成为发展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与此同时,合理的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作物秸秆具有非常可观的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内容简介

从长期来看,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我国仍存在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缓解能源危机,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由化石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具有低成本、易获取等特点,已经成为发展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与此同时,合理的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此可见,农作物秸秆具有很好可观的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有效评估我国可能源化秸秆资源的技术经济生态总量,从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农作物长期产量角度,提出了土壤生态很小保留量的概念;并采用文献调研和情景设计法,设计了三种土壤生态很小保留量情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未来农作物单产、播种面积、种植结构和秸秆用途,计算出可利用秸秆资源的生态总量和各区域秸秆资源密度。然后,通过文献调研法,对秸秆能源化项目的经济参数进行设计,结合区域秸秆资源密度,对不同秸秆能源化项目在不同区域的优选经济收集半径和技术经济收集量。很后,比较秸秆能源化项目理论秸秆量和技术经济收集量,整理出不同秸秆能源化项目很终可利用秸秆资源的技术经济生态总量。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可能源化秸秆总量评价
2.1.1 秸秆理论量和可获量评价
2.1.2 可能源化秸秆经济总量评价
2.2 秸秆生态还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农业生物质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2.3.1 生态补偿的概念
2.3.2 生态补偿机制
2.3.3 生态补偿标准
2.4 农业生物质能多主体建模仿真
2.5 异质性研究
2.6 研究现状述评

3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评价模型
3.1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潜力
3.2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资源密度
3.3 区域秸秆*经济收集半径
3.4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生物质能生态补偿机制仿真平台构建
4.1 仿真平台架构
4.1.1 平台框架
4.1.2 仿真流程
4.1.3 环境变量
4.2 仿真主体决策模型
4.2.1 农民决策模型
4.2.2 秸秆交易量及农民总收益模型
4.2.3 秸秆原料定价模型
4.2.4 政府补贴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模型相关主要计算参数及发展情景设计
5.1 土壤生态*小保留量设计
5.1.1 土壤生态*小保留量的概念
5.1.2 土壤生态*小保留量的计算
5.2 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设计
5.2.1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5.2.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5.3 区域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设计
5.3.1 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设计
5.3.2 区域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设计
5.4 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及秸秆用途设计
5.5 秸秆能源化项目设计
5.6 发展情景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区域主要农作物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潜力
6.1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
6.2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生态资源构成
6.3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生态资源密度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主要农作物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
7.1 不同秸秆能源化项目秸秆理论需求量
7.1.1 低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1.2 中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1.3 高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2 不同秸秆能源化项目*经济收集半径
7.2.1 低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2.2 中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2.3 高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3 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
7.3.1 低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3.2 中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3.3 高土壤生态*小保留量
7.4 本章小结

8 农业生物质能直接补偿机制设计研究
8.1 农业生物质能直接补偿可开发量情景设计
8.1.1 农民行为异质性研究
8.1.2 模型初始参数设置
8.1.3 情景设计
8.2 不考虑农民行为异质性下农业生物质能直接补偿可开发量研究
8.2.1 情景Ⅰ仿真分析
8.2.2 情景Ⅱ仿真分析〗
8.3 考虑农民行为异质性下农业生物质能直接补偿可开发量研究
8.3.1 情景Ⅲ仿真分析
8.3.2 情景Ⅳ仿真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农业生物质能间接补偿机制设计研究
9.1 农业生物质能间接补偿机制设计
9.1.1 农业生物质能间接补偿机制概述
9.1.2 仿真情景设计
9.2 间接补偿机制下的多主体仿真模型
9.2.1 农民决策模型
9.2.2 生物质原料中间收购商决策模型
9.2.3 生物质发电厂决策模型
9.2.4 政府决策模型
9.3 农业生物质能间接补偿可开发量研究
9.3.1 模型初始参数设置
9.3.2 情景Ⅰ仿真分析
9.3.3 情景Ⅱ仿真分析
9.3.4 情景Ⅲ仿真分析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贞,男,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加州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中国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经济管理与人类行为跨学科实验基地主任,重庆理工大学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区域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