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如是

包邮青山如是

¥36.9 (7.4折) ?
1星价 ¥36.9
2星价¥36.9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2628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45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20526289 ; 978-7-5205-2628-9

本书特色

《青山如是》是一部散文集子。全书一共分“岁月情歌”“乡风客韵”“赣南味道”“青山如是”四辑,文字从东北写到赣南,又从赣南回到东北,讲述了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作家文笔细腻,情感丰富,从日常生活入手,写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不同寻常的感悟,亲情、友情、爱情融为一体,在文字里摇曳生姿,一波**。无论是北国远疆,还是南国山水,读来亲切感人,久久难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作家从东北成长到定居南国,由懵懂少年到资深大夫,其间风风雨雨数十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无不令人动容。特别是东北黑土地的肥沃丰厚与赣南红土地的坚毅不屈,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世俗风情与地域文化,交相辉映,在作家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缕情思化作优美而动人的文字,特别是赣南独特的老街、古巷、骑楼、围屋、故事、人物、美食、服饰、风俗、农耕、地方戏以及千年古村雅溪村的美和雅,在北国长大的作家笔下更是生机盎然、荡气回肠……正所谓:文字是情感的书写与记录,故乡是人生启航的出发点。

目录

**辑 乡风客韵

红尘柳/3

江南夜雨/8

关西风流/10

骑楼的守望/16

牡丹亭上三生路/20

寻常巷陌/28

八境台下阅沧桑/33

寻味钓鱼台/45

胡马依北风/51

回 家/56

清明时节/58

第二辑 岁月情歌

那一次执手/65

丁香结/69

爱的味道/74

妆匣遗爱/78

当时只道是寻常/82

瑰丽红尘/91

爱的真谛/99

青青子衿/104

还 情/107

那年,那句话/112

一块月饼与两个梦想/115

人生何处再相逢/117

夏天的故事/120

月夜歌声/124

老照片情思/126

夜雨寄北/129

灯火的温度/132

一样话,百样说/136

平原上的那株蒲公英/139

第三辑 赣南味道

千年雅凤鸟翚飞/145

青瓦流年雅韵存/147

耕读传家躬行久/150

斜阳暮烟访古围/155

凤凰传奇/161

锦带素裳衣香影/167

百年丹桂暗留香/176

五福欢腾闹古巷/180

舌尖色香觅乡愁/184

四时田园话桑麻/189

第四辑 青山如是

南山诗意/195

杏花殇/209

二月二龙抬头/221

青山如是/227


展开全部

节选

红 尘 柳 柳是神州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树种,却又是千百年来中国诗词歌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鹅黄加墨绿,是柳的色润,婀娜加温婉是柳的格调。柔长的柳枝摇曳着,轻舞着,缠缠绵绵,穿过厚重的史书,拂过岁月的烟尘款款而来,在今天依旧勾勒着江南的诗韵,刻画着塞北的苍凉。在塞北的烟尘和江南的丝雨中,柔肠百转,醉舞千年。 “南竹北柳”,我北方的家乡没有竹子,但自古以来便广植垂柳。也许,柳是适合北方生长的树种,我一直觉得北方的柳,比起地处亚热带的赣南的柳更加飘逸柔美,更加风情万种。柳的生命力顽强,无意插柳柳成荫,只要随意插到土里一段枝条,她便可以生根发芽,不需刻意呵护,便可以蔚然成林,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她尤喜邻水而生,沿堤成林。而貌似出身低贱的垂柳却又有着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和绰约风姿。垂柳是美丽的、多情的,她仿佛善解人意,懂得人心,北方人视她为吉祥树。 孩提时代,每到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早早折来柳枝插于门上和水缸中,然后再用柳枝折成帽子,戴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解毒辟邪。后来大了,听村中有文化的人说此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说的那句话:“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我的家乡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谚语。 再大一些的时候,便在诗词歌赋中找到了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时代起,文人骚客们就开始借咏柳以赋别情。折柳赠别是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他们常常在短长亭或者渡口旁折柳相赠。汉、唐两代,都以长安为都城,而灞桥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自汉以来,送行者皆至此桥,折柳与行人赠别。有些史书上说“柳”与“留”字音相谐,取眷恋难舍、殷勤挽留之意,或曰祝颂平安。汉人折柳赠别的风俗,在《三辅黄图·桥》有详细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从此就成了千古离别之地的代名词。 到了唐代,折柳赠别的风俗更为盛行。唐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桥一带,绿柳成阴,景色宜人,“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代诗人写出了许多出色的咏柳赠别诗句。柳多生长在岸边水旁,而那时离人多乘船而去,在水岸柳下离别,念去去千里烟波,离愁别恨恰似一江碧水,折一枝柳执手相赠,怎能不无语凝噎。那个年代,以柳枝问情,曾演绎了多少金兰知己的离情别绪,又惆怅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旧爱新愁。 千年以后,歌手张咪的一曲《灞桥柳》揪住了多少离人的心弦。听着这如泣如诉的歌曲,总是静默地流出一行清泪,虽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却能让隐隐听到的、随流水远去的桨声在心里卷起千堆雪。古往今来,是谁把离愁遣入我的梦?是谁让思念泪湿我的枕?灞桥伤别,虽然时隔千年,却依然能在今日让我生出隐隐的心痛,剪之不断,挥之不去。也许,这就是炎黄子孙早已老在根里、嵌进灵魂深处、植入前世今生的深情大爱,是一种无法挣脱的、无法躲避的情愫。“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我喜欢灞桥这份淡淡的忧愁和等待,也喜欢这些发生在柳雾含烟里的故事,千百年来,缓缓地讲述,静静地存在。这灞桥柳浮动的殇情,怎能不叫人怆然涕下。 我喜欢柳,喜欢历代文人笔下以柳喻人的传奇故事,唐代许尧佐的《柳氏传》是我*爱的经典。《柳氏传》又名《章台柳氏传》,说的是风尘女子柳氏与大唐才子韩翊的爱情传奇:大唐才子韩翊乃一寒士,与富而爱才的李生为友。李有歌伎柳氏,慕翊之才,李生知其意,便行成人之美,将柳氏嫁与韩翊。后值安史之乱,翊与柳氏离散,柳氏剪发毁形,遁于法灵寺。两京收复后,韩翊使人以练囊盛麸金,并赋词一首:“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潜寻柳氏。寥寥一行字,道尽了六年离散的无奈与牵挂,韩郎的情义是这样地缱绻,怎不让人泪涌?柳氏捧金呜咽,左右凄悯。凝眸着捧在掌心里的温情,相思自指尖处弹出的颤动,随着血液汩汩流动,流淌进心灵的*深处。人隔天涯,可心在咫尺。此刻,你虽然触摸不到我温热的泪,却能会心感应,我虽然内心大恸,但流出的却是幸福的泪水,这一刻,仿佛又看到了心的灵犀,而这灵犀,是相知、相爱、相守的升华。于是,柳氏展开一方素笺,素笺如心,过去的风花雪月,过去的恩爱,都在墨迹里凝结成思念,凝结成这一首小令:“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我就像这柳枝,心意缱绻,柔情万种,曾经经受多少风吹雨打。六年里,多少迷惘,多少惆怅,多少旧恨新仇,带着相遇的美丽,相守的幸福,相离的痛苦,相望的牵挂,相思的无奈,丝丝扣心房,老了容颜,损了残年。 极喜欢主人公的这两阙小词唱和。多么凄绝千古而又艳绝千古的词句!即使罅隙横在当中,即使心在滴血,即使强忍着心中的大痛,却依旧风雅着,用一首小词表达着*深的爱。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烽火狼烟中,才子佳人,历尽人世的悲欢离合,*终冲破命运的藩篱,破镜重圆。这个圆满的结局,令人艳羡不已。“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写尽了一腔抚今追昔、柔肠百折之相思痴情和疑虑焦灼的无奈。浊处未必浊,清处未必清,章台,这个游冶之地,却生出这样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可见,“情”字是古往今来大写的一笔。红尘之所在,必是纷纭芜杂的。多情应笑我,至今仍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动,流着自己的泪,而此刻,我愿意化作一株柳,在悠悠岁月、滚滚红尘之中,冷眼看尽世间的悲欢离合。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二百多年后,东坡先生用这首蝶恋花诠释着风雅与风流。章台柳,在诗词里美轮美奂了千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悲凉的歌声伴着城南旧事,从幼小时候起就一直吟唱,直到现在。翻遍史书,唱尽离歌,柳,真的是无处不在。 我所居住的全南小城,柳竟出奇地少。但是,这几年,随着政府一江两岸的开发,桃江河两岸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沿江公园。种植了许多园林树木,其中不乏名贵的树种。但我在其中看见了柳,我*钟爱的树,我的故人老友。在河岸一座拱桥旁边,六棵垂柳一字排开,柳枝柔柔,丝丝缕缕披拂而下,随风飘摇着,如长发垂腰的江南女子那般婀娜、温婉。独在异乡为异客,旧识唯有江南柳。这一帘柳阴,便可以把我的心留住。我常常在蒙蒙的细雨中,或者在薄雾笼罩的拂晓和黄昏,独自在江边散步,看烟雨轻拢慢拂着丝丝柳枝,流连在那一片柳阴之中,感觉她总能带上我轻轻穿越时空的重重记忆,走进千年的传说和诗词歌赋里,走进我的乡愁里。 那一日,临近黄昏时分,骤雨突降,连日来的焦躁情绪随着燥热一起被涤荡得清清爽爽,城市的各个角落也都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感觉心情很是惬意舒爽。晚餐时,特地开了一瓶珍藏许久的红酒,与先生小酌几杯,两杯下肚,就已微醺,收拾完碗筷,站在阳台上临风醒酒,见一轮弯月竟然穿过厚厚的云层挂在空中,月亮里是桂树的家,而那一刻我却想念着江边那几株垂柳,便提议一家人去桃江边散步。不多时,便来到江边,两个稚子雀跃着在前面奔跑嬉戏,我和先生在后面悠然踱着步。雨后凉风习习,吹皱了一江春水,天上的云层依然厚重,月亮时隐时现,影子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轻轻动,隔岸二龙戏珠雕塑下的广场,跳舞的女人们因为地面有些积水而没来,隐约看见几个排练扇子舞的老人就着古典乐曲翩然起舞。 那一刻,薄雾笼纱,烟水迷茫,依水而行,柳丝若梦,周边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略带苦涩的柳的清香,让人如醉如痴,不知是水因柳而香,还是柳因水而秀。坐在大理石条凳上,只要一抬手,便可以触摸到柳丝。看眼前江水悠悠,月影重重,仿佛看见了光阴的流动,不知怎的,突然潸然泪下。 江南的烟霭、江南的丝雨、江南的诗情、江南的画意,此刻尽在眼前的风景中。诗情画意的江南,总是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带着那么多朦朦胧胧的美,总有着那么多的浪漫情怀,总是期待着那么多美丽的故事发生。朦胧的天,朦胧的月色,不经意中与我朦胧的心境邂逅,那是一种似有若无、如梦似幻、带着淡淡的诗意,和着千般哀愁、万种柔情的感觉,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没有其他的行人,倒可以随心所欲,肆意而行,以至于自言自语,自吟自唱,如醉如痴如梦呓般。那一刻,我就是醉在江南柳阴下的梦中人,对着梦中情人,说着梦中话,诉着梦中情,演绎着梦中的故事。江水悠悠,月光朦胧,夜色清浅,凭栏远眺,不觉相思顿起,愁肠百结。清冷的风带来隔岸的乐声,如仙乐缥缈,让人无限遐思,而这一曲正是《春江花月夜》,漫过光影变幻的江水,扑面而来。 滚滚红尘里是谁种下了爱的蛊,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了爱的毒?突然想起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个人。红尘里与你相识、相知,是温暖,也是感动,是缘分也是悲哀。也许千年的修行,千年的等待,只为今生与你擦肩而过时,能够静静地回眸一笑吗?此刻,多希望你能带着万般遗憾,轻轻对我说:“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这一句,足以温暖一生。 二月的春风真似剪刀,把一怀的愁绪,剪得丝丝缕缕垂下。此刻,柳的影子被冷月倒映在江水中,忽忽悠悠地飘荡着,也难绾系也难留,就像那个虚幻的“缘”字,缘来缘去缘如水。在这淡淡风中,握住你的“长发”在胸前,感受一分温暖,一分相思,一点离愁。独坐在你的光影里,割舍所有的尘缘,忘记所有的旧梦,在心中奏一曲《云水禅心》。一念彼岸,一念此岸,隔着心的距离。心有多远,谁又能了悟呢?今生今世,我注定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舞者,带着一腔的幽怨,用无穷的思念,走自己的路。 尽管故园已隔几千里,尽管思念的人儿远在天涯,尽管这桥不是当年的那座灞桥,那柳也不是当年的柳,但是这意境却让我无法不销魂。露华重重,对岸,弦音泠泠,若即若离。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东门门外多离别,愁煞朝朝暮暮人。”再一次吟哦起古人的诗句,让心灵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来到那个曾经让人动容?的时间与空间吧…… 忽然听见小儿子喊妈妈的声音,远远地看见老公和儿子们来了。收拾一下思绪,回到现实之中。突然想到要去进修一个月,等到回来时,柳苞当化作一城风絮。记忆里,那飘荡的柳絮,就像一个个缥缈在空中的传奇神话,不觉又有些伤情,唉,总是明年再见隔年期。

作者简介

张晓帆,女,满族人,1972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1995年定居江西赣州。江西作家协会会员。内科及超声波医学专业主治医师。从2012年起,先后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随笔类作品数十篇。其中散文《青青子衿》获2012年《散文选刊?下半月》“我的一封信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2015年成为《海外文摘》杂志签约作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