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34873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33487379 ; 978-7-5334-8737-9
本书特色
听被科学耽误的单口喜剧演员讲大脑,带你感受好玩儿的脑科学!
全面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无情揭露大脑的奇葩属性,彻底将大脑请下神坛!
相信读毕此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大脑总在给生活添麻烦,以及它如何蠢得让人哭出声来!
内容简介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写作应该崇高、严肃,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既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妙物。但作者站在神经科学家的立场,却一直在与此唱反调。在作者看来,大脑确实复杂难懂,也的确非常有趣,但若就此把它特殊化,认为它批评不得,就会很没意思。反倒是大脑那些较为随性、杂乱的特性,与其完全无视,反而更应该重视,甚至大书特书。
因此,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目录
□□章 心智操控系统 1
第□章 记忆天赋(保存收据)□9
第3章 恐惧:没什么好害怕的 69
第4章 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呢 106
第5章 看到眼前这一章了吗 145
第6章 人格:棘手的概念 179
第7章 抱团 □14
第8章 当大脑崩溃 □57
后记 □97
致谢 □99
出版后记 301
节选
□□章
心智操控系统
大脑如何管理身体,又为何常常引起混乱
我们如今用来思考、推理、斟酌的这套构造在几百万年之前并不存在。□□条爬上岸的鱼可不会充满痛苦和怀疑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我在这儿喘不上气,我还没有腿之类的玩意儿呢。我再也不和盖瑞玩真心话大冒险了!”不会的。直到相当晚近的时期,大脑的功能都非常简单明确,那就是采用任何必要手段保证身体的存活。
原始的人类大脑无疑十分成功,所以人类这个物种才绵延至今,还成了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生命形式。可是,尽管我们演化出了复杂的认知功能,原始大脑的初级功能并未丢失,甚至可以说,反而还变得更加重要了。毕竟,如果分分钟因为忘记进食或是摔下悬崖而死掉的话,拥有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实在没多大意义。
脑需要身体的供养,身体需要脑的控制来完成必要的工作。(两者的实际关系当然远比这里描述的更复杂,不过暂且先这么说好了。)因此,脑的一大部分工作是执行基本的生理过程、监控人体状态、协调应对问题、清除体内垃圾等,本质上就是维持生命。操控这些基础功能的是脑干和小脑,有时也被称为“爬行脑”,意思就是它们很原始,所做的事情和我们透过时间的迷雾而回溯到爬行动物时没什么两样。(至于哺乳动物,那是后来才加到“生命登陆”这个故事里的角色。)与之相反,我们作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高级能力,像意识、注意、感知、推理等,全都定位在新皮层,即“新的”皮层。脑的实际功能排布要远比几个标签显示得更加复杂,不过简化论述也很有用。
或许有人会以为爬行脑和新皮层将团结一致、合作共进,再不济也是相安无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你要是和一个大事小事都爱指手画脚的人共事过,就会明白这种安排效率简直低下得令人发指。让一个经验没有你足、位子却比你高的人爬到你头上,下达一知半解的指令,提出愚蠢的问题,那只会让事情越发难办。而新皮层整天都对爬行脑这么发号施令。
影响还不是单方面的。新皮层灵活应变,爬行脑固守成规。我们身边都有那种倚老卖老,觉得自己年纪更大或从业更久所以一定做得更好的人。与他们共事简直是一场噩梦,就好比要和坚持用打字机,而且还相信“从来就是这样”的人一起写计算机程序。爬行脑正是如此,它无比顽固地阻挠有用的东西。我们就在这一章中来看看人脑是怎么给人体□基本的功能添乱的。
合上书,我不想看了!
(大脑是怎么引起晕车晕船的?)
现代人每天坐着的时间变得□□□□地长。体力活儿大多被坐办公室取代;汽车等各式交通工具意味着我们可以安坐着去往各地;互联网更是让我们几乎可以坐一辈子,因为远程办公、在线支付和网上购物均已经实现。
坐得太久有坏处。人们花大价钱购买采用人体工学原理设计的办公椅,就是为了尽量避免久坐带给身体的损伤。长时间坐飞机甚至会因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生命危险。听起来或许奇怪,但动得太少的确会让人受伤。
运动十分重要。人类擅长动,也确实动得够多。我们这个物种几乎跑遍了地球的表面,甚至还跑到了月球,这真是□□的证据。有报道称,人每天步行3公里可以健脑,但实际上很可能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能从中获益。我们的骨骼经过演化,变得适应长时间的步行,足、腿、髋以及全身上下都十分适合日常行走。并且还不止是身体结构上的适合,我们就像被程序设定好了似的,走起路来完全不用费脑子想。
脊椎中有神经束控制着人体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运动。这些神经束被称为“模式发生器”,位于脊髓较低位置,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刺激腿部的肌肉和肌腱,使其按特定的模式运动(模式发生器由此得名),于是人就行走了起来。模式发生器还会接收肌肉、肌腱、皮肤和关节的反馈,比方说检测出人是否在下坡,然后据此稍稍调整运动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情况。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还能四处走动了,比如我们会在本章后面看到的梦游现象。
无论是逃离险境、寻觅食物、追捕猎物,还是与捕食者赛跑,不假思索地轻松运动的能力是我们这个物种存活下来的保障。有了□□批离开海洋、占据陆地的生物才有了后来地球上所有呼吸空气的生物,原地不动便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运动对于生存和健康不可或缺,事实上我们也发展出了复杂的生物系统来确保可以经常又方便地动,那么,为什么有时候还会动得头晕呕吐呢?这种现象就是晕动病,又叫运动病。有时,还往往是冷不丁地,我们在移动途中就把早饭吐完,把午饭呕光,把吃下去没多久的其他什么都返了出来。
尽管难受的是胃或肚子,但这事儿得怪脑子。有什么道理让我们的脑无视漫长的演化得出结论:从A地到B地可以成为呕吐的正当理由?实事求是地说,人脑一点儿也没有违逆演化趋势的意思,问题出在促进运动的各项系统和一系列机制。晕动病只有在人们乘坐人工发明的交通工具时发生——比如你正坐在一辆汽车上。接下来我说说为什么。
人体依靠一套精巧复杂的感觉系统和神经机制来产生本体感觉,也就是感知身体当前处于什么动作姿态,以及各个部位要往哪里动。比如你把手放到背后,尽管看不到它,但仍感觉得到它的存在,知道它在哪里,还清楚它有没有比出什么下流手势。这就是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人的内耳中还有前庭系统,是一组内含液体的管道(这里指的是骨管),用来探测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前庭系统内有足够的空间供液体在重力影响下流动,贯穿其中的神经元能够感知液体的位置和变化,让大脑知道当下人的姿势和所处位置。假如液体在管道顶部,说明我们正上下颠倒,恐怕不是特别舒服,□好尽快纠正。
人的运动(走、跑,甚至爬或跳)会产生一套独特的信号。比如双足行走时稳定的上下起伏,风吹过身体时的一般流速和外界压力,还有运动造成体内液体的流动等,都会被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检测到。映入眼帘的景象是运动时体外环境的一部分。同样的景象可以由人的移动产生,也可以在人不动时由外界移动产生。在□基础的层面上,两种解释都合理。那大脑怎么判断哪种才是实际情况呢?它接收视觉信息,再结合内耳中的液体发出的信息,□后得出“身体在动,情况正常”的结论,然后回神继续专注于你当时在做的事情,无论性交还是复仇或者抓口袋妖怪什么的。是眼睛和内部系统合作解答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交通工具上的移动产生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感觉信号。坐汽车时并没有可以让大脑联系到步行的那种有节奏的晃动感(除非车子的悬挂系统旧了或是坏了),坐飞机、火车或者船时情况通常也与此类似。你坐在交通工具中“被移动”时,并不是真正在动;你只不过坐在那儿打发时间,比如拼命让自己别再呕吐,本体感觉也没有产生恰当的信号来让大脑明白是怎么回事。没有信号意味着你对爬行脑什么也没做,而这一点又在眼睛告诉大脑你并没移动时得到了印证。可是,你又的的确确在移动着,前面我们提到的耳内的液体对于高速移动和加速度产生的外力有所感应,它们发送信号给大脑,报告说你正在移动,而且还动得很快。
现在,大脑从一套精密校准的运动检测系统中得到了不一致的信号,接下来该怎么办?通常认为,这就是引起晕动病的原因。脑的意识不难处理这种矛盾的信息,然而身体管理系统中更深层、更基础、潜意识的部分却不太明白要如何处理此类内部矛盾,不知道有哪些原因会造成功能失调。实际上在爬行脑看来,可能的解释只有一种:中毒。自然界中,只有毒素才会如此强烈地影响体内运作机制并造成混乱。
毒素是坏东西,而当人脑认为体内有毒时,□□合理的反应就是:激活呕吐反射,迅速吐出毒物。脑中较高级的部分或许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但要去改变基础部分已采取的行动太费力了。毕竟爬行脑总是“因循旧□”□,几乎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
人们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晕动病现象。比如:为什么不是每次坐车都晕?为什么有些人从来不晕?晕动病的发生很可能受到多种外界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包括所坐车辆的具体特性,神经对某些运动形式相对比较敏感等,而上述概括的是目前接受程度□高的理论。还有一种解释叫“眼球震颤假说”,认为是运动引起眼外肌(支撑和活动眼球的肌肉)被无意拉伸,以不正常的方式刺激了迷走神经(控制头面部的主要神经之一),导致晕动病。不管哪种机制,之所以犯晕动病都是因为大脑太容易犯糊涂,并且在需要解决潜在问题时可选的方案太少,好比一名被提拔到位子高于其实际水平的经理,在被要求干活时就□□□□或大哭大叫。
晕船可能是晕动病中□严重的。陆地环境中有很多可以表明人在移动的可视目标(例如不断后退的树木);而在船上,看到的往往只有水,或者遥远得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物体,因此视觉系统就更容易认为人并没移动。再加上航行时还有难以预料的上下颠簸,耳内的液体向大脑发送了更多信号,让大脑愈加困惑。斯派克·米利根在其战争回忆录《阿道夫·希特勒:我对他的垮台起了什么作用》(Adolf Hitler: My Part in His Downfall)中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坐船被送去非洲,是所在班(squad)中□□没有败给晕船的人。有人问他克服晕船□好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回答言简意赅:“坐到树下。”虽然目前没有研究支持,我还是相当有把握地认为,该方法对预防晕机应该也有奇效。
再来一口甜点?
(脑对食物和进食复杂又混乱的控制)
食物是身体的燃料。身体需要能量时,我们吃东西;不需要能量时,就不吃。说起来简单,可问题就在于:咱们这些聪明人能这么想,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但结果却导致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神经症。
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之高或许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有些人或许以为进食和食欲全由体内加工和储存食物的部位,也就是胃和肠道来控制,□多加上肝脏或脂肪储备的输入。没错,这些部分各自承担着它们的职责,只是并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起主导作用。
拿胃来说,大多数人吃饱了会说感觉胃“装满”了。吃进身体的食物到达的□□个主要场所就是胃。随着食物的进入,胃会扩张,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让大脑抑制食欲,停止进食,这完全讲得通,而代餐的减肥奶昔利用的也是同样的原理。减肥奶昔中含有一些浓稠的物质,可以快速填满胃,使之扩张并发送“已经吃饱”的信号给大脑,以免你再往里面塞蛋糕和馅饼。
然而,这只是一种短效的解决办法。之所以有很多人反馈说喝了减肥奶昔后不到□0分钟就又饿了,主要是因为胃的扩张信号仅仅占饮食和食欲控制的一小部分,在向上通到更复杂的大脑因素的长梯中,这只是□底下的□□根横杠。更何况,长梯有时还是曲折的,甚至是转着圈上升的。影响食欲的并非只有胃神经,起作用的还有激素。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leptin)是一种降低食欲的激素;胃释放的食欲刺激素(ghrelin)则起提升食欲的作用。假如脂肪储存比较多,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分泌得比较多;假如胃一直空着,就会分泌刺激素来提升食欲。很简单,对不对?可惜并非如此。人体或许可以按照自己对食物的需求提高激素水平,大脑却总能很快习惯,水平维持过久的话,大脑还会有效地忽视它们。大脑□拿手的一种本事就是忽略那些变得完全可预期的信号,无论信号本身可能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士兵在交战地带仍然能睡一会儿)。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还能“再来一口甜点”?你或许刚刚吞下一头牛身上□棒的部分,或是已经酒足饭饱,可是再来一块巧克力布朗尼或是一个三球冰激凌的话,照样能行。为什么?如何做到的?既然胃已经填饱,怎么可能再装下更多东西呢?原因主要是大脑做出了执行决策,它认为“不,胃还装得下”。甜点的甜是大脑认得出且想获得的明确奖赏(详见第8章),于是它否决了胃给出的“装不下”的信息。与晕动病的情况相反,这次是新皮层否决了爬行脑。
目前尚不明确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人类需要相当复杂的饮食来维持□佳状态,因此比起被动地依赖基础代谢系统能获得什么就摄取什么,大脑不如直接插手对饮食的调控。倘若大脑的插手到此为止倒也罢了,然而并不。事情还没完。
对于进食这件事,后天习得的关联所起的作用大到不可思议。打个比方,有的人可能原本超级爱吃蛋糕,吃了好几年都没什么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吃完蛋糕却生病了——可能是因为蛋糕用了变质的奶油,也可能是因为里面有某种导致过敏的原料,还有可能(□烦人的一种情况)仅仅是某种在刚吃完蛋糕后出现的问题导致人生病。于是,从那时起,大脑就把蛋糕和生病联系了起来,和蛋糕划清界限,甚至到了多看一眼都想吐的地步。与厌恶建立起联系可以让人避免吃下有毒或致病的东西,这种联系很强,而且很难打破。哪怕你已经多次进食某种食物并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若大脑就是说“不!”,那你也拿它没辙。
不过也并不是非要到致病那么严重的地步,所有以食物为基础的决策几乎都受到大脑的干涉。大家或许听过“好不好吃先由眼睛决定”之类的说法。人的大脑主要——高达65%——靠视觉而非味觉获得信息。尽管视觉和大脑之间这种联系的特性和功能变化极大,但视觉无疑是人脑的核心感觉。相反,我们在第5章会看到,味觉的作用实在是弱到令人尴尬。蒙住眼睛且堵住鼻子的话,普通人往往连马铃薯和苹果都分不出来。显然,感知信息时,眼睛起的作用要比舌头大多了。因此,食物的样子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感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昂贵的餐厅要费那么大力气摆盘了吧。
每个人日常的生活规律也极大影响着人的进食习惯。想一想“午餐时间”这个词你就明白了。午饭的饭点是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说1□点到14点。为什么?如果说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能量,那么为什么从车间工人、伐木工人之类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到作家、程序员之类的案头工作者,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吃午饭?原因在于,人们很久以前就一致认定了午餐时间并且很少对此持疑。一旦掉进这个模式,大脑马上就期望它保持下去,于是人就会因为时间到了而觉得饿,而不是出于饥饿才觉得该吃饭。大脑显然把逻辑看作宝贵资源,一定要省着用才行。
人们的饮食起居制度中,习惯占了很大比例。一旦大脑开始预判,身体很快就会随之调整适应。体重超重的人只需要少吃并且饮食有节就可以减肥,这说法固然不错,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追根溯源有很多可能,比如为了舒缓情绪。当人悲伤或抑郁时,大脑就会向身体发送“累了”“倦了”的信号。而人在累了、倦了的时候,□需要的是什么?能量!那能量从哪儿来呢?当然是食物!高热量的食物同时还能激发人脑中的奖赏与愉悦回路。于是你明白为什么“休闲食品”不太会是减肥沙拉了吧。
作者简介
迪安·博内特(Dean Burnett)博士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供职于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医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他还是一名单口喜剧演员,在《卫报》开设的科学博客——Brain Flapping(大脑夸夸其谈)——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收获了超过1,600万的阅读量,并且广受各界人士的赞誉。 朱机,神经生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上海科普作协会员。
-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7.8¥29.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3.9¥39.8 -
我的世界观
¥9.4¥36.0 -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16.8¥56.0 -
怪奇问题事件簿
¥14.4¥39.0 -
不可思议的科学史/鬼谷藏龙
¥19.6¥56.0 -
生命是什么/[奥]埃尔温·薛定谔
¥15.9¥39.8 -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
¥14.7¥39.8 -
趣味代数学
¥14.7¥42.0 -
你一定爱读的古怪科学
¥14.9¥49.8 -
袜子:隐秘的安慰
¥18.6¥38.0 -
看花是种世界观
¥18.6¥58.0 -
物种起源
¥9.0¥36.0 -
图说时间简史
¥14.3¥46.0 -
你一定要懂的化学知识
¥10.1¥28.0 -
时间简史(插图版)
¥22.1¥45.0 -
真实的故事趣味集
¥5.1¥19.0 -
从一到无穷大/[美]乔治·伽莫夫
¥17.1¥39.8 -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话题达人无所不知的终极武器
¥15.5¥42.0 -
你一定要懂的地理知识
¥11.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