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威尔日记
本书收录了奥威尔留下来的11本日记和札记,从一个初习写作的文学青年的经历和思考一直到已成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的伟大作家最后的文学札记。

- ISBN:978753276436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89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532764365 ; 978-7-5327-6436-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外国文学爱好者,名人书信、传记爱好者、收藏者“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记录的战时日记、家庭日记,充满令人唏嘘又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揭示传世名作的创作背景;更有难得一见的奥威尔亲笔手绘。
内容简介
奥威尔一生都有记日记、札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奥威尔留下来的11本日记和札记,时间从他的思想初步成熟、自认社会主义者的1931年,一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年1949年,内容则从一个初习写作的文学青年的经历和思考一直到已成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的伟大作家*后的文学札记。《日记》将成为理解奥威尔和他的作品*直接的**手材料。
目录
目 录
序
摘啤酒花日记
1931年8月25日—1931年10月8日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日记
1936年1月31日—1936年3月25日
家庭日记**卷
1938年8月9日——1939年3月28日
穿插
摩洛哥日记
1938年9月7日—1939年3月28日
马拉克什笔记
家庭日记**卷续
1939年4月10日—1939年5月26日
家庭日记第二卷
1939年5月27日—1939年8月31日
穿插
战前事件日记
1939年7月2日—1939年9月3日
家庭日记第二卷续
1939年9月5日—1940年4月29日
战时日记
1940年5月28日—1941年8月28日
战时日记第二卷
1942年3月14日—1942年11月15日
朱拉岛日记
家庭日记第三卷
1946年5月7日—1947年1月5日
家庭日记第四卷
1947年4月12日—1947年9月11日
家庭日记第五卷
1947年9月12日—1947年10月29日
安维尔日记总结
1947年12月27日—1948年5月10日
奥威尔笔记中的相关日记条目
约1948年2月20日—1948年5月21日
家庭日记第五卷
1948年7月31日—1948年12月24日
*后一本文学笔记中的相关条目
1949年3月21日—1949年9月
节选
摘啤酒花日记
1931年8月25日—1931年10月8日 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孟加拉;父亲是一名印度文职政府鸦片局的小职员。奥威尔一岁被送回国,住在泰晤士河畔亨里镇。后举家迁往牛津郡,少年时代曾就读伊顿公学。
19到24岁这5年,奥威尔在驻缅印度皇家警队服役,这段经历使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缅甸岁月》以及两篇*重要的早期短文——《射象》与《绞刑》。休假返回英国后,奥威尔提交了辞呈,放弃了这份收入相对优厚的工作,转而寻求靠写作谋生。他做过流浪汉,几次深入伦敦东区的贫民窟,观察穷人的生活,并亲身体验他们的经历。从1928年春到1929年下半年,他住在巴黎的一个工人聚居区,起初靠自己在缅甸的积蓄生存并从事创作。这些文章预示了他后来的写作兴趣:审查制度、失业、穷人、帝国主义剥削、文学以及通俗文化。在他*后的积蓄被盗后,奥威尔还曾在一座外表奢华的酒店那令人作呕的厨房里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返回英国,住在父母家里,一边开始写作后来成为《落魄在巴黎和伦敦街头》的初稿,一边给杂志写评论,并继续体验流浪汉生活。1931年秋,他前往肯特郡摘啤酒花,这**卷日记记录的就是这段经历。 1931年8月26日
第二天我前往特拉法加广场,在北墙边露宿。这里是伦敦穷光蛋们的一个默认聚集点。每年的这个时候,广场上都汇聚着100到200人的流动人口(其中约10%是女人)。他们中有些人事实上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他们靠定时乞讨获取食物(凌晨四点去考文特花园2讨烂水果,上午跑几个修道院,深夜去餐馆和垃圾桶,诸如此类);他们还能向面善的过客讨来足够的东西作茶炊。广场上一直在举行“茶会”。一个人提供“铁皮罐”,另一个人提供糖,依此类推。牛奶是两个半便士一听的炼乳。你用刀在罐头上戳两个洞,拿嘴朝一个洞吹气,一股黏稠灰白的奶汁就会从另一个洞中流出;洞用嚼烂的纸堵上,这罐炼乳就能放上几天,上面盖满了一层灰尘和污秽。热水是在咖啡店讨的,若是晚上就在巡夜人的火炉上煮开。但这样做可得悄悄地才行,因为警察可不答应。我在广场上遇到的某些人已经在那儿连续待上六个星期了,看上去过得也不算太坏,只是身上都脏得恐怖至极。就像所有的贫困人群一样,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也是爱尔兰裔。时不时地这些人也回家看看,但他们似乎从来不想付路钱,总是巴在小货船里,而船员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本想在圣马丁教堂过夜,但据其他人讲你进门的时候似乎会有一个叫麦当娜的女人对你尖刻地盘问一番,所以我决定就在广场上过一夜。这里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糕,但又是严寒又是警察的,就连打个小盹也不可能;而事实上除了几个饱经历练的流浪汉外也没有人会试着在这里睡觉。广场上的椅子能容纳大约五十人,其他人只能坐在地上——当然这是法律禁止的。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人大喊一声:“当心伙计们,警察来了!”然后一个警察就会走过来,摇醒那些睡着的人,命令坐在地上的人站起来。通常他刚一过去我们就马上又倒头便睡,这一幕就像游戏一般从晚上八点上演,一直进行到凌晨三四点。午夜之后实在是太寒冷了,我不得不靠长时间的步行来保持温暖。此时的街道真的有些恐怖:一切都静悄悄的,像是被遗弃了一样,却又被一盏盏刺眼的路灯照得亮如白昼,使得一切都散发出一股死一般的气息,仿佛整座伦敦城就是一座死城。凌晨三点钟左右又有一个警察走过,我干脆走到阅兵场后的一片草地中,看到妓女和嫖客们冒着冰冷刺骨的雾气和露水,成双成对地躺在那里。广场上总有一些妓女;她们的生意不好,没能挣够过夜钱。晚上其中一个妓女躺在地上痛苦地哭泣——一个男人没有付她6便士的嫖资就跑了……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作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这位左倾激进、终其一生憎恶与鞭笞上层阶级的左翼文人,在日记中忠实记录了如下场景:与伦敦的流浪汉们一同乞讨、一同流浪、一同采摘啤酒花、一同住进收容所;深入矿井深处,像矿工一样从头到脚沾满煤灰;在远离城市的海岛上像纯粹的农民渔民一样播种收割、狩猎捕捞。这些日记可谓对其理想所做的*好诠释:平等、博爱,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反对顽固的保守派,坚定地反法西斯,讴歌劳动者、热爱劳动……
本书由英国戏剧、传记学者,奥威尔研究专家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选编,辅以详尽的编者注释,并配有20幅奥威尔亲笔绘就的示意图。所选日记从1931年8月至1949年9月,充满了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的细节描写,拳拳之忱、赤子之心纤毫毕现,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价值,极富阅读性、研究性与收藏性。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向死而生:史铁生散文经典(纪念版)
¥23.1¥42.0 -
我与地坛
¥20.2¥28.0 -
茶,汤和好天气
¥9.0¥28.0 -
到山中去
¥9.6¥30.0 -
山月记
¥16.8¥39.0 -
夜航船:精编版
¥7.6¥36.0 -
万物静观皆自得
¥9.6¥30.0 -
觉醒时刻
¥29.3¥59.8 -
茶馆
¥9.0¥36.0 -
朝闻道
¥9.0¥23.8 -
瓦尔登湖
¥12.5¥39.0 -
夏日走过山间
¥9.6¥30.0 -
过日子
¥9.6¥30.0 -
天真的歌
¥19.1¥59.8 -
故乡的食物
¥14.5¥26.0 -
阿Q正传
¥7.6¥36.0 -
肖申克的救赎
¥10.2¥32.0 -
浮生六记
¥11.5¥46.0 -
罗生门
¥7.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