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9244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234页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568924429 ; 978-7-5689-2442-9

本书特色

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提升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心理能量;能为心理学从业人员提供公共事件危机干预的经验;能让公众在面对非常时期时更加沉着与冷静。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非常时期从事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的从业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心理援助, 包括大量非常时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目录

**部分 非常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篇

**章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与心理反应……………………………2

第二章 非常时期压力调节 ………………………………………23

第三章 非常时期环境适应 ………………………………………49

第四章 非常时期与家庭建设 ……………………………………73

第五章 非常时期的心理建设 ……………………………………90

第二部分 非常时期个体心理援助篇

第六章 面对过度情绪反应的个体心理援助…………………… 114

第七章 面向疫情重灾区的个体心理援助……………………… 149

第八章 非常时期家庭矛盾的心理援助………………………… 174

第九章 非常时期现实压力的心理援助………………………… 195

第十章 非常时期认知困惑的心理援助…………………………216

附录…………………………………………………………………231

后记…………………………………………………………………23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三节 非常时期公众关注的心理问题及其解析 一、疫情中普通人*关注的心理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13讲“疫情防控期心理健康讲座”,每次讲座都有听众提问环节。在对800多个问题进行整理后,我们将问题归纳为四大类。 概括起来为:**类是为什么会出现造谣者,人们又为什么会信,即造谣者为何种心理;第二类是关于疫情中大家存在的压力,如何缓解压力以及过度的焦虑反应;第三类是隔离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第四类是家长们关心较多的,如何面对家庭封闭式生活,如何应对疫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关于第三个问题,本书前面已经有许多相关的讲解,这里我们就不做陈述了。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感谢热心听众的积极参与,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疫情时期,普通人更关心什么问题。 这一讲学习内容的教育意义如下: **,通过学习,我们能清楚理解和应对那些自认为无法处理的心理困惑,实际上是你、我、他都关心的共性心理问题。第二,通过学习,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原本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对问题的朴素思考和专业解析,两者之间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造谣生事者为何心理? 疫情期间谣言四起,比如,微信群经常会出现,“政府会在下午三点实行空中喷洒消毒水,大家请不要出门了”“***说话了”等,为此,关于疫情的权威网站专门设置了一个“辟谣专栏”。 1.谣言的传播主体 谣言的传播由三个关键词组成:造谣者、传播平台、信谣者。 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介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谣言为什么这么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介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搭建了平台。谣言止于智者。这种与实际不相符的信息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呢?信谣者的核心心理其实是安全感较低。抛开文化因素,只谈安全感,之前大家对疫情发展普遍不了解,信心不足,所以安全感比较低,随着疫情加重而安全感降低、随着疫情减轻安全感增加,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一个个体本身安全感比较低,那就会容易信谣,所以谣言会流传也是由于这类特殊群体的附和,被广泛传播。 2.造谣生事的心理 谣言从概念上,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谎言,还指非科学、非理性思维的主观臆想。 谣言是以自己的期待编制的主观说辞,抛开心理不谈,谣言有很大部分是出于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出名的利益等。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造谣者的心理状态:一类造谣者相信自己的谣言;另一类造谣者不信谣,而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对于这类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造谣者,我们在此就不做详细分析,这更多的是法律方面的问题。 自己造谣且相信,这类人的心理究竟是一 种怎样的反应呢? 图 5-4详尽列举了5个方面的原因。 **,利益因素还是有的。可能是经济利益,也可能是想出名,这些都不排除。 第二,他们的思考方式。朴素的、感性的、直接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臆想出非事实的东西,谣言是他们非科学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第三,由于造谣且信谣者将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客观世界相混淆,没有办法梳理清楚主观臆想的东西与客观存在的东西,也正基于此,他们很“真诚”地传播谣言,别人也容易相信。 第四,此类群体从小到大有一些经验获利,即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不断“验 证”自己的信念,比如感觉老师会批评自己,然后不想上学,在妈妈的要求下去学校了,结果老师真的批评了自己。归因的时候不去考虑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注意力集中情况,只考虑先前“感觉”到了老师会批评自己。这种从自身经验出发的习惯,也是造谣且信谣群体的重要特质。 第五,具有表演性人格特质。这类人群非常渴望吸引别人注意,然后就编造一些浮夸但不存在的东西获取别人的关注度,当关注引起的喜悦与满足感增加,又会激励自己编造更多的谎言,久而久之,这种表演性的特质让人产生越来越多的谎言。 三、如何应对焦虑过激反应人群? 我们在本书**章**节中,根据人在非常时期,自身与物理距离关联度和心理反应强弱程度两个纬度,将人群划分为A、B、C、D四类人群。本章针对物理距离远而心理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反应非常激烈,即B类焦虑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机制解析与应对。 1.非常时期焦虑过激人群的表现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个是一名23岁的女孩说,妈妈对疫情反应过度敏感,焦虑不安的状态让人无法正常生活,比如妈妈经常在被子上喷消毒水然后晒,频繁地清洗外出的衣服,并常常失眠等。第二个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疫情期间出现一系列躯体化反应,先是失眠、感到头痛发烧而实际体温正常,紧接着出现饮食上的问 题,经常怀疑自己被传染了新冠肺炎。 这两例就是焦虑易感人群比较典型的两个案例。现在疫情开始好转,大多数人的焦虑感随之下降,而此类人群的焦虑过激反应丝毫不受疫情背景的影响。 2.焦虑过激反应者的心理特点 如何解析此类人群的心理呢?他们的心理机制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从他们的心理特质层面;二是从他们的焦虑反应特质层面;三是从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层面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雷秀雅 日本山口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名师,北京林业大学首届十佳导师,本科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主讲人,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青少年心理、自闭症儿童心理学、绘画艺术疗法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田浩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从事环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