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朝南书房士大夫书法鉴藏

康熙朝南书房士大夫书法鉴藏

¥30.6 (4.5折) ?
1星价 ¥61.2
2星价¥61.2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67802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3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12678026 ; 978-7-5126-7802-6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康熙朝南书房士大夫群体的书法鉴藏活动展开研究,以他们的视角构建起康熙朝书法鉴藏的政治和文化生态,对为何在此一时期能出现士大夫这样一个群体成为书法鉴藏主流的现象做出解释。

前言

北京文联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有规划地出版优秀青年批评家的著作,是培养青年文艺批评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几位青年批评家的著作已经出版。继续实施这一举措,一定会受到北京青年批评家的欢迎和拥护。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也无可非议地是当代中国文艺和文艺批评的重镇。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其伟大的精神传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北京作家和批评家,他们内心强烈的国家关怀、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和积,使北京的文艺气象宏大而高远;新中国成立初始,散居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作家聚集在北京,或从事专业创作,或担任文学职务。丰富的文学人才资源在北京营造了的文学气氛: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文艺批评这个专业领域内,更是人才济济。这是好事,但无形中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构成了一种危机,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动力,是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为数不多的随处可以畅谈文艺的城市,这是北京的优越和骄傲。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文艺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条件,各种文艺信息在北京汇集,不同身份的文艺家以文艺的名义在北京相会,国内外的文艺消息和文艺家的彼此往来,使北京文艺界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的文艺创作和批评,都因其对社会和现实的敏锐感知和宽广视野、因其不同凡响的万千气象而备受瞩目。它着中国文艺的发展,它制造潮流也反击潮流,它产生大师也颠覆大师,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北京是当代中国影响的文艺发动机和实验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中国文艺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北京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艺的走势和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批评。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文艺创作的丰富庞杂,使文艺批评的实践条件发生了的变化。高科技、全媒体,云谲波诡的国际环境等新的生活内容,不仅改变了外部的面貌和节奏,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结构。文艺是时代生活的产物,社会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文艺创作的样貌和内容也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一变化,文艺创作就失去了时代特征,文艺批评自然也失去了应能和效力。北京青年批评家敏锐地感知新时代的生活变化和文艺创作的变化,他们恰逢其时地成了这个时代文艺创作的阐释者和批评者,形成了北京文艺批评的新势力。一方面,这与他们个人才华和努力有关;另一方面,他们的成长也得益于北京文联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文艺评论活动。这对于他们的见识、胸襟、看待社会和文艺的眼光、情感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塑型,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巨大作用。“北京文艺论坛”是其中重要的活动之一。自2005年举办以来,一直坚持至今。这是一个有全国影响的文艺论坛。论坛举办以来,国内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几乎都曾在论坛登台亮相。可谓十里长街,八面来风。这些批评家对不同主题的理解、表达,以及在治学的方法和态度方面,都给北京青年文艺批评家以巨大的鼓励和影响。用谢冕先生的话说,“论坛”是“一道亮丽风景”,是一场“学术盛宴”,是北京批评家的“节日”。许多年过去之后,“北京文艺论坛”仍是北京乃至全国批评家热切期待的文艺批评盛事。

现在,活跃在文艺批评界的北京青年文艺批评家,大多是高学历,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有过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文艺批评实践,他们逐渐成为北京乃至批评的中坚力量。因此,说他们还是文艺批评的新势力,并非是夸张的修辞需要。只要我们翻开当下文艺批评的报刊杂志,主笔队伍主要是青年批评家。他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自然带着一代新人的气质和风范。他们的学理和稳健显示了一个代际文艺批评的文体特点——扎实而稳健。但是,在我看来,他们也应该学span>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老批评家的激情和担当,有问题意识,有更大的视野和情怀。没有激情和担当的文艺批评文章,不好看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不能给人带来精神和情感的触动或震撼。只在学理和稳健方面用力,*多只能成为一个文艺方面的专家而难有更大的作为。历史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一代批评家,他们就没有理由拒绝历史赋予的使命和重任。当然,这方面的问题可能不仅是青年批评家的问题,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警醒。

北京青年文艺批评家,文学方面更强一些。有很多青年文学批评家已经有了全国影响,文章和声音引起了批评界普遍的注意。但其他艺术门类还有些薄弱,这与这些艺术门类的批评传统也有关系。因此,“丛书”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带动其他艺术门类青年批评家的成长。我们是“举国办文学”,当然也是以的方式培养青年文艺批评家。我们不讨论得失,只是希望青年批评家们能够体会其中的良苦用心,不辜负期望,用自己的状态,坚持艺术良知,写出有质量、高水准的文艺批评文章,从而推动北京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7月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日于北京

(孟繁华:文学评论家,北京文艺评论家协)

目录

丛书序

文艺批评的新势力

序言一

序言二

绪论

一、解题I)-001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I)-005

三、研究现状卜007

上篇康熙朝南书房士大夫书法鉴藏活动考述

**章概况

**节南书房及南书房士大夫概况卜019

一、南书房的布局和时间019

二、广义的南书房028

三、南书房士大夫的来源及其所承担与书画鉴藏相关任务'031

第二节南书房内的书法鉴赏活动038

一、赐观内府所藏卜038

二、南书房内士大夫间的鉴赏活动049

第二章君臣问的鉴藏互动I~054

**节皇帝的支持Ib-054

一、皇帝的礼遇I~054

二、怀柔之策与文人传统I~057

第二御I~.065

一御古书画I~065

二御古书画所产生的影响I~-069

第三章 南书房士大夫交往中的鉴藏活动

**节文雅之交I~071

一、题跋、作序和题记I~072

二、雅集I~075

三、多主题的往来I~082

第二节攀附、结党与倾轧I~088

一、攀附I~088

二、结党与倾轧It-092

第四章南书房中的鉴藏群体与个案

**节南书房士大夫鉴藏的群体特征In,- 100

一、普遍参与I~100

二、墨迹居多I~103

三、宋元为重I~105

第二节南书房士大夫收藏的个案——以高士奇、王士禳为例I~ 108

一、高士奇I~108

二、王士稹I~114

下篇康熙朝朝野鉴藏活动之延伸讨论

第五章地域

**节清初古代书画。北移”现象之辨I~ 126

一、“北移”现象的发现I~127

二、“北移”之考辨卜130

二、清代书风的扭转237

三、书风的扭转与南书房士大夫书法史地位的没落241

余论:延续到清末的南书房卜248

主要参考文献255

附录一:

康熙朝入直南书房士大夫名录卜260

入直南书房士大夫存疑名录272

部分轮直南书房士大夫名录273

附录二:

南书房士大夫重要书法藏品名录 274

附录三:

《吴其贞顺治十七年(16月十一日所见王际之购入书画列表》303

附录四:

《康熙朝部分重要书法藏品之所在(不含南书房士大夫群体)》306

后记32l
展开全部

节选

本书将围绕康熙朝南书房士大夫的书法鉴藏活动,分上下两篇展开研究和讨论,尝试解答一个核心问题,即,是什么样的环境促使康熙朝数量众多的士大夫投身到书法鉴藏活动之中?开篇之首,理应对选题加以解读,并对本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现状加以阐释。

一、解题 本书的选题及其研究的范括四个基本问题:一、本书为什么选用“士大夫”一词来称呼南书房翰林群体;

二、在当时的鉴藏活动中并无严格的书画之分,本书在研究中如何对待书与画的问题;三、尽管他们以古书画的鉴藏为主,但对同时代书画家的作品也有所涉猎,甚至主动索要和定制,本书又如何处理古与今的问题;四、南书房为非正式的内廷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如何界定南书房士大夫群体和南书房关乎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又该如何处理。

(一)士大夫 对人直南书房者,有不论出身和资历概称“南书房翰林”,也称“南书房供奉”或·t南斋侍从’’的说法。①朱彝尊离开南书房后,常落“南书房旧史”之款用以自称,如其《扬州府仪真县重修儒学记》落款便写道:“为文者谁?南书房旧史秀水朱彝尊。”。本书之所以弃用“南书房翰林”之类的词,而代之以“士大夫”一词来称呼这个群体,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于当时的文官愿意用“士大夫”一词称呼自身所在的群体,且这种称呼的方式在当时的文献中较为普遍,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宋荤在为王士稹《蚕尾文集》所作序文中回忆自己早年的交游,写道:“忆余髫时侍先文康公@京邸,执戟为郎,即喜从老辈诸先生游。逾壮,官京师,益得交海内名士大夫,而一时名士大夫亦往往匿就予。”⑦二是在当时的文献中已关注到清初的士大夫群体普遍雅好书画的现象,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开始撰写的张庚《国朝画征录》即有此一说:“国朝士大夫多好笔墨,或山水,或花草,或兰竹,各随其所好而专精之。其宗法或宋或元,或沈、董,用笔有枯秀,有淹润,亦各随其性而自成一风裁。”④沿袭“士大夫”这一称呼,可以使本文的研究与张庚等人的提法相一致,有所本源。三是本书的关注范围基于但不囿于南书房群体,用“士大夫”一词可为本书研究范围的界定留有余地。本书认为,康熙朝是历后一个私人能够大规模地收藏到诸多古代书画珍品的时代。此前的顺治朝,皇帝尚还颁赐内府所藏书画给部分臣僚,而在康熙朝,臣僚们已开始陆陆续续御等方式将自己的收藏贡给皇帝,并被纳入内府。此外,当时的满文档案中还留有康熙皇帝指派内侍到古玩市场上购买赵孟频和董其昌二人书画作品的记录。@此后,内府收藏逐渐扩大,至乾隆朝掀起一个高潮,古代名作绝大部分被收归内府。清朝亡后,内府收藏转归国有,零星散落民间的藏品也陆续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流传有序的经典之作,数量有限,国家收藏的繁盛是藏品之幸,却是私人收藏的不幸。梁启超、章钰、张伯英等晚清名士,收藏虽富,但藏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