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钩说宋: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吴钩说宋: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1星价 ¥69.1 (6.4折)
2星价¥69.1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33950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90
  • 出版时间:2020-08-05
  • 条形码:9787563395033 ; 978-7-5633-9503-3

本书特色

1、作者吴钩是著名的宋史学者,致力于研究宋史多年,其代表作《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于2019年被CCTV评选为“中国好书”,风靡一时。 其他作品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均颇受好评。 2、本书为“吴钩说宋”鸟瞰宋史的集大成之作,全面总结宋代在民生、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独步于历史的先进独特表现,集中展现宋朝近代化的一面。 书中话题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播时能迅速吸引现代读者的眼光,譬如公租房、大学教育、国家福利与福利病、足球与相扑、消防队、女性财产权、新闻媒体、小品、纸币、债券、海外贸易、拍卖制度、左右派、募兵制、宁纵勿枉、缓刑制度等。全书一共25篇文章,介绍了25个话题,几乎每一个都是众多读者关注的焦点。 3、本书是前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专题深化版。 《宋潮》与《宋》的区别在于,《宋》在介绍宋朝文明的近代性时,追求内容、话题的广泛和全面,但在论述时则较为浅显,是总纲式、百度词条式的概念介绍,而本书则精心选取了更能表现宋朝文明近代性的25个话题,主动将叙述范围收拢聚焦,进行深入的分析介绍,观点更深刻而明确,论述更为充分、丰满。此外,本书建构起了独特的阐释框架,将“宋代近世说”、晚明“资本主义”萌芽和晚清近代化三种论点统合起来,为“中国的近代化有三个时间开端”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因而在论述每一个话题时,都十分注意提供可与宋代作对比的明清时期史料,对照论述,以便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宋代文明与此后元明清时期文明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本书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明显区别。 4. 作为“说宋”的第五本,本书在写作方式和阅读体验上都有明显提升,即善于将看似抽象、严肃的学术话题拆分,用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宋代文明,阅读体验非常好。 譬如在介绍宋代的人文性时,作者选取了“宋代女性是否有财产权”这个话题,介绍了宋代的未婚女、已婚女、离婚归家女分别可以从娘家继承多少遗产?女子携带到夫家的嫁妆是否受自己支配?女子是否可以继承去世丈夫的财产?都曾发生过哪些能够表明女子财产权受到法律保障的案例?并介绍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妇女财产权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阐述,读者轻易就能看出宋代比任何其他朝代更关注女性的权益,从而领会到宋朝的人文底色。这个特点在论述政治、司法等看起来很枯燥的领域和话题时更加发挥得淋漓尽致。

内容简介

中国的近代化究竟始于何时? 国内有晚清和晚明两种主流说法,而海外则有一种“宋代近世说”,认为早在宋朝,中国就已经激起近代化之潮。既然宋代就已经开始近代化转型,那为何还要再等上近千年,直到晚清,中国才真正跨入近代的门槛? 在本书中,作者综合各说,构建出一个独特的阐释框架,尝试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时间开端提供一种合理解释。他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仔细考察了25项极具近代化特征的宋朝文明表现,呈现当时在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等5个领域出现的种种近代化的端倪。 通过考察这些文明表现的兴起、运转,以及它们在宋亡后悲剧性地走向消亡的过程,作者着重展现了两宋时期的中国是如何悄然摆脱中世纪的桎梏,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展现出宋朝*生动、*活力四射的一面。同时,他也试图说明,中国的历史并非单纯的线性发展,而是既有文明的积累与演进,又有传统的断裂与接续。

目录

导言(宋: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市政篇


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相扑西市鞠

——风靡朝野的蹴鞠与相扑运动

南瓦邀棚北瓦过,绣巾小妓舞婆娑

——作为市政工程的瓦舍勾栏

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

——大宋消防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租赁房

衰宗幸有此奇特,信知福利非唐捐

——宋王朝的国家福利与“福利病”


人文篇


不知千载下,究竟谁贵贱?

——奴婢贱口制度的消亡

十年辛苦寸粒积,倒箧倾囊资女适

——宋朝女性的财产权

太学诸斋拣秀才,出门何处是金台?

——富有宋朝特色的“大学”制度

林下散人看邸报,也疏把酒废游山

——世界**张市场化的新闻报纸

当筵作剧天威近,艳段偏宽无过虫

——以讽刺官长为尚的滑稽戏


经济篇


有管仲则藏富于国,得刘晏则钱流于地

——宋王朝的“重商主义”

顿丘淇水雄朔方,官收榷算资公藏

——数目庞大的经济部门与监当官

共占花园争赵辟,竞添钱贯定秋娘

——世界*早的招投标制度

若使银壁可以铸,当造白币权飞钱

——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

黄金弃卖如土贱,楮币翔踊余贯缗

——宛如“点金术”的楮币制度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高度繁荣的海外贸易


政治篇


中道难行古已然,东边扶起又西边

——宋代朋党中的“左右派”

事权轻重视其差,恩荣轻重视其位

——繁杂而灵活的官制

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

——发达的地方公共部门

健儿争欲趋淮阃,宣相相看若父兄

——“使人乐趋而竞奋”的募兵制


司法篇


三尺法安出哉,要必通于古谊

——宋朝立法的专业化与民主化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宋朝法官的专职化与专业化

王化久淘漉,刑章亦昭昭

——宋代司法中的缓刑制度

十二聚民行惠政,三千议狱谨刑书

——“失出不坐”的司法问责原则

从来法吏多阴德,勉务哀矜助圣明

——“狱疑奏谳”的司法机制

附录一

我为什么要给女儿讲宋朝历史 (吴钩)

附录二

我们这一家(杨娜)

附录三

我和爸爸: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吴桐)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太学诸斋拣秀才,出门何处是金台?——富有宋朝特色的“大学”制度 亲爱的女儿,你即将考上大学,在此之前,我们不妨跟着历史记载的指引,参观一回宋朝的大学——以前的太学,为全国*高学府,我们不妨称之为古代的“大学”。 北宋的太学,位于东京开封府内城朱雀门外的御街之东。这一带为商业繁华区,你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这么描述的:“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过龙津桥南去……东刘廉访宅,以南,太学、国子监。过太学,又有横街,乃太学南门。” 太学的旧址,原本在国子监之内。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国家兴学,生员数目增多,国子监内已经“不足以容学者”,因此太学从国子监迁出,搬至御街东面的锡庆院。宋神宗熙宁年间,太学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又将锡庆院旁边的朝集院西庑并为校舍,至此,“诸生斋舍、官掌事者直庐略具,而太学栋宇始仅足用”。宋徽宗崇宁年间,太学规模再次扩充,朝廷在京城南门外营建了新校舍,“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建筑形制外圆内方,徽宗皇帝赐名“辟雍”,作为太学的预科。 经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兴学,北宋太学的规模达至*盛,每年共有学生3800人。 现在,我们去看看宋朝太学是怎么上课的吧。 教学制度 宋朝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义、策论、诗赋,学生可兼修法学(律学),并“早晚习射”。教学方式则采用分斋授课。斋,就如今天学校的教学班。元丰二年(1079),太学有学生2400人,“置八十斋,斋容三十人”,一斋之规模正好跟今日的小班制相接近。每斋设斋长一名,由太学生充任,相当于现在的班长。 不过宋朝的太学允许旁听,到太学听课的人数远超其员额,如北宋大学者胡瑗博士在太学讲《易》,“常有外来请听者,多或至千数人”;另一位大学者孙复讲《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我们现在津津乐道民国时大学里有许多旁听生,如老一辈学者任继愈先生回忆说,“当时北大校门任人出入,教室任人听课,图书馆阅览室也任人阅读。不管是不是北大的成员,都可以走进来,坐下就看书,无人干涉。写北大校史的人,都提到北大沙滩有不少在北大的旁听生(办过旁听手续的)和偷听生(未办旁听手续的),如丁玲就是偷听生中的一位,后传为佳话”。但我们未必知道宋朝的太学原来也有很多旁听生。 宋代太学的斋又分为“经义”“治事”两个专业。经义斋的学生主修经史与学术,“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读;治事斋的学生则主修实务,“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这一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湖州州学当教授时创设的,随后被引入太学系统:“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其法,着为令于太学”。 熙宁四年(1071),宋政府又依王安石提倡的“三舍法”,将太学的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舍,其实就是教育层次,外舍、内舍、上舍就如现在的大学预科、本科与研究生。外舍生的数目远多于内舍生与上舍生,在元丰年间的2400名太学生当中,外舍生有2000名,内舍生为300人,上舍生为100名。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建辟雍,将外舍生从太学迁往辟雍,此时外舍生更是达到3000员,留在太学的内舍生和上舍生也分别增至600员和200员。 太学生从外舍升入内舍,或者从内舍升入上舍,必须修积到足够的学分。今人一般都认为,高校的学分制率先施行于1872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清末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模仿西式大学,采用了分班教学与积分制,是为中国*早的学分制度。然而,不管是分班制,还是学分制,在宋代的太学教学中早已出现。 宋朝的学分制度比较复杂,并且从北宋到南宋,具体的积分设计也有调整。我且以南宋太学的积分制为例,略作解说。 士子申请入读太学,或者从州学升补太学,都要参加入学考试,这叫“补试”,补试合格,才录取为太学生。 每个月,太学的外舍要进行一次考试,考试由太学内部的学官主持,这叫“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按10%的合格率评分,其中合格的成绩分为三等,**等一般空缺,第二等的**名给3个学分,第二名给2.5个学分;第三等的**名给2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1.5个学分,第四、五名各给1.3个学分,其余的各得1个学分。 每个季度,积分*多且没有违纪记录的若干名学生,将获得一次季度校定。到了年终,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且积分*多的若干名学生,可以得到一次年度校定。 每年二月下旬,太学外舍还要举行一次由礼部派员主持的考试,叫“公试”,“初场以经义,次场以论、策”。公试合格的成绩分为五等,**等通常空缺,第二等“约四十人取其一”,即录取率只有2.5%,入等的学生各给3个学分;第三等“约二十人取一”,录取率5%,入等的学生各给2个学分;第四、五等“约七人取一”,录取率大约14%,入等者各给1个学分。 凡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3个学分以上的外舍生,可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且私试积分名列前三(积分不得少于8分)的三位外舍生,可以免公试,直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2分的外舍生,暂时不能升级,但次年公试如果能再得2个学分,便可升为内舍生;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未获年度校定但本年度公试3分以上的外舍生,不能升舍,但只要他在今年的两次私试中各得3个学分,也可以升入内舍。 内舍生每个月也要进行一次私试,考题类型与评分标准如同外舍的私试。每个季度,积分*多的若干名学生可得到一次季度校定,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前十名学生可获得年终校定,其中前三名(一年积分不得少于10分)的年终校定为“优”,另外七人的年终校定为“平”。 每年的九月,太学还要举行一次“上舍试”,考试对象是上舍生与内舍生。按“每三人取一人”的合格率进行评分,合格的成绩分为“优”“平”二等,优等的**名给10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9个学分,第四至第十名各给8个学分;平等的学生各给6个学分。 获得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且在内舍读满二年、年度校定为优的内舍生,可以马上毕业,赐进士出身,授予官职。 在内舍读满二年、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但年度校定为平的内舍生,可以升入上舍读书,或者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上舍试只得6个学分、年度校定为平、在内舍读满二年的内舍生,也可以升舍,或参加科考的省试;年度校定为优但上舍试不合格,或者上舍试为优,但未获得年度校定(但须有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内舍生,也可升舍进修。 在内舍未读满两年的学生也是可以参加上舍试的,如果考试成绩为优等,虽然不能马上升入上舍,但可以积下至少8个学分。而在上舍读书的学生,将不再参加私试、公试,只每年进行一次上舍试。 那些积不到足够学分升舍的学生怎么办呢?按元符元年(1098)的教育立法,“三试不升舍,遣还其州”,即外舍生三年未能升舍、内舍生六年未能升舍,将被勒令退学,遣回籍贯地。当然,他们还可以参加本州的科举考试。 可以看出来,宋朝太学的积分制度比较复杂,是一种复合型的积分制:整个积分体系由月考(即私试)学分、季度校定、年度校定、年考(公试或上舍试)学分构成。不同的积分情况,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出路:或直接升舍,或允许补考升舍,或留级,或退学。 亲爱的女儿,在我将南宋太学实行的学分制转述出来之后,我们不妨再来思考一个问题:跟现代大学通行的学分制相比,宋朝人创设的学分制是更合理一些,还是更不合理一些?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宋朝的太学,分为三个层次:外舍、内舍、上舍,就如今日大学的预科、本科、研究生;修到足够的学分才可以升舍或毕业;太学又采取分斋教学,一斋三十人,小班制,分“经义”“治事”两个专业。我们不能不承认,放在800年前,这一教学制度是很先进的。 专科学校 宋朝的太学,其实仅仅是国子监直辖的几所国立学校之一。太学之外,国子监还辖有多所学校: 1、国子学。“国子”一词出自《周礼》,意为贵族子弟,国子学*早出现在晋朝,是晋武帝设立来培养士族子弟的学校。宋朝的国子学也带有“贵族”色彩,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员额*高时有200人。 2、四门学。如果说国子学是“贵族学校”,四门学则是“平民学校”,只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以及平民的优秀子弟。庆历兴学之后,随着太学的扩招与平民化,四门学与国子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先后被废止。 3、小学。国子监下属的基础教育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大学附属中学,只招收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的外舍。宋徽宗政和年间,国子监小学的学生有一千余人,分立十斋。 4、辟雍。前面我们介绍过了,辟雍相当于太学的预科学校,“太学专处上舍、内舍生,而外学(辟雍)则处外舍生”;从州学考入太学的士子,也先至辟雍读预科:“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内舍,始得进处太学”。 值得我们特别留意的,是北宋国子监下辖的几个专科学校。我记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袁伟时教授曾说过:“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把数学、逻辑、法律等学科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熟读儒家经典成为主要上升渠道,导致知识阶层视野狭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但你只要略略了解宋代的专科教育,便会知道袁教授所言过于偏颇,不合史实。 来看看宋朝的国子监设立了哪些专科学校—— 1、律学,相当于法学院。北宋立国之初便置律学博士,传授法律。至熙宁六年(1073),于国子监下设律学,分“断案”“律令”两个专业,断案专业主修刑名之学与案例试断;律令专业主修法理大义。律学所需的古今刑书,可向朝廷申请配备;朝廷颁布的法令,也需要关送律学。每月,律学会举行三次私试、一次公试。成绩优秀的律学生毕业后可赴吏部授官。兼修律学的太学生,在律学公试中获得**等的成绩,可计入学分,相当于在太学私试中得第二等。 2、算学,相当于数学与天文学院,崇宁兴学期间设立,“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入读的学生以天文、历法、算术、三式法(指卜筮之法)为必修课,再选修一门文化课,如《论语》《孟子》,其“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太学”,上舍的优秀毕业生可以授官。 3、书学,相当于文字学与书法学院,学生练习篆、隶、草三种字体,主修《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兼通《论语》《孟子》之义。公私试、三舍法同算学,只是毕业生所授官职“差降一等”。 4、画学,相当于美术学院,学生主要训练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题材的绘画,并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士子出身的学生要求兼修两门文化课,杂流出身的人要求兼修一门文化课。考试主要为“试画”,“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并委托太学“试经义”。优秀毕业生授官待遇如书学。 5、武学,相当于军事与武术学校,学生主修武艺、兵法,考试时,先试军机策论,再试骑射之术。武学生毕业后可获授巡检、监押等职务。 6、医学,相当于医学院,初隶属于太常寺,崇宁兴学期间,考虑到“所有医工,未有奖进之法。盖其流品不高,士人所耻,故无高识清流习尚其事。今欲别置医学,教养上医”,遂另建医学院,改隶国子监。 北宋医学分“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方脉科有点接近今人所说的内科,其学生主修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等专业课,兼习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类似于今天的针炙科加五官科,其学生主修大针炙、口齿、咽喉、眼耳等专业课,兼习《针炙经》《龙本论》;疡科接近今天的外科,其学生通习疮肿、伤折、金疮等专业课,兼习《针炙经》《千金翼方》。 除了专业课,还有公共课,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本草》《千金方》。此外还有实习课:太医局在“近城置药园种莳,其医学生员,亦当诣园,辨识诸药”。 医学亦仿太学三舍法,“立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外舍生升内舍生主要看私试与公试的成绩。内舍生升上舍生,以及上舍生能不能毕业,则不但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医治比校”,即行医实习的积分。 “医治比校”是这么设计的:给医学内舍生、上舍生每人发一本“印历”,定期派往太学、武学、律学、算学、艺学(即书学与画学)实习行医,医治患病的学生。诊治时候,必须在“印历”上“书其所诊疾状”,送回医学院盖章。然后按疾病的疗程,如实登记治疗结果:“愈或失”,并报医学院核实盖章。年中进行“比校”,合格的成绩分为三等:100%的治愈率为上等,给10个学分;90%的治愈率为中等,给9个学分;80%的治愈率为下,给8个学分。 在“医治比校”中获得10个学分的医学内舍生,可以申请试上舍,只要在考试中得到“平”的成绩,便能升舍;如果是上舍生获得10个学分,则可毕业授官,“听保明推恩”,一般是“选充尚药局医师”,或者安排为国子监及诸州府医学的教授;得到8个或9个学分的学生,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才可以升补或毕业;只得到7个学分的学生,降舍,即从上舍降至内舍,或从内舍降至外舍;5个学分以下的学生,“屏出学”,即勒令退学。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句宋人汪元量诗作《江上》中的一句:“太学诸斋拣秀才,出门何处是金台?”诗中的秀才,非指一般的读书人,也非指科举制度中的生员(明清时期,“秀才”方有这两个含义),而是指优秀的才俊之士;金台,为国家延揽士人的象征性建筑。太学设诸斋、分三舍,意在培养与遴选优秀的人才。太学之外,又置医学、律学、算学等专科学校,当然也是为了培养杰出的专业人才。宋朝才俊辈出,人文与科技成就都足称鼎盛,与其发达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 *后,顺便一说:不管是专科学校,还是太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宿作息均在学校内。学校设有宿舍、食堂、浴室、公共厕所、射圃、亭园等设施,供学生学习、生活之用。学生若因事需要离校,必须先请假,逾期不归校者,可能会被开除学籍。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讲好中国故事”“重新发现宋朝”,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宋仁宗:共治时代》等多部作品。其中,用众多宋画图文并茂地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