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下的信仰解读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下的信仰解读

1星价 ¥34.8 (6.0折)
2星价¥34.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680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83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11568021 ; 978-7-5115-6802-1

内容简介

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 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么意义”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 分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旨在探讨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 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生的、本质的、现实的联系, 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1章  信仰昭示的意义 1


第2章 信仰的本质与人的类存在 44


第3章 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 68


第4章 现代信仰危机与人的生存困惑 111


第5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的全面发展 145


结 论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0

参考文献 174

A.普通图书 174

B.期刊 180

C.报纸 183


展开全部

节选

1.1.3??信仰属人的意义世界 1.属人世界信仰的存在空间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当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之后,人就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活动,从原来的纯粹自在自为的自然界中建构起一个迥然不同的新质的属人世界。人类就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不断丰富完善着自我存在并创造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处于一种纯自在自为的状态,那个时候,日月自行运转,江河自行奔流,草木自行枯荣,一切都是纯自然而然,没有刻意的追求和造作,但是,当人作为一个族类从万物之中脱颖而出之后,人就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一个与“众”(物)不同的人为世界。“人作为一种从自然链条中挣脱出来的存在物,由于自然天堂的失落,无法继续依靠自然本能而缄默地、无语地生存,他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劳作而与自然的周围世界建立一种新的关联,即‘第二自然’,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而这种凭借自己的劳作而生存的‘第二自然’由于自由选择和人为设计必然具有自由和创造的特征。”此处的“第二自然”即我们所理解的由主体活动所创造的属人世界。所谓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展开的“人化”(改造自然)与“化人”(提升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属人世界并不是在自然世界之外悬设的一个纯粹的人造世界,它源于并依赖于自然世界。首先,作为属人世界的缔造者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其次,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下去所依赖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离不开自然世界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基础。属人世界既蕴含着自然世界所提供的现成的东西,又包含有经过人为改造或创造出来的东西,后者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因此,属人世界的实质是融合了人类特有的意志、目的、需要等因素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这个世界既是对自然世界原初形态的扬弃,又使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其中得以显现。关于这一点,高清海先生指出“人有一个生命的本质,在这点上他与其他一切动物相同,必须服从于自然生命的生存本性人还有一个超生命的本质,这属于他在自身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无形本质,这个本质不再受自然生命法则的主宰,而是由人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所支配。人的双重本质投射于对象之中,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同时也分化了外部的世界,即在自然界之上又创造出一个适于人的生存、生活的属人世界。” 属人世界是随着人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关系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由于早期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尚处于襁褓之中,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基本上只能够靠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维持生存,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服从于自然的统治,那个时候的自然世界是外在于人的无法违抗的权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以超自然的形式去崇拜世界,以非人的形式去解释人,因此,追问万物本源、寻找终极存在和绝对真理的本体论哲学就应运而生。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特别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揭示出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奥秘,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的主体活动能力的增强而发生了变化,自然界在人面前不再那么神秘莫测,它是人类可以认识并改造和利用的,自然人化的印迹越加明显,属人世界的空间不断拓展。但是,当人们在科学理性主义的执着中放大了征服、控制自然的欲望时,却发现在这个由自己建造起来的物质世界中,人的存在日益被遗忘甚至被遮蔽。在日益膨胀的属人世界中,哲学的主题逐渐从认识论转向生存论,人与属人世界的关系因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变化而逐渐成为哲学特别是现代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在这一时期,现代哲学已不再去追求终极存在、猜测永恒本体、虚构绝对理念了,而是把视线从关注那些属于彼岸世界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转移到关注人的现实世界和本真生存。这个世界非本体论的世界,也不是认识论的世界,而是实践生存的世界。在这个现实生成发展着的属人世界中,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状态是主要问题。人们不仅仅要努力认识、解释自然去探索“真”,更要超越自然而然的世界去寻求属人的“善”与“美”,从而使人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中,把人生变成有意义的生活。孙正聿将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描述为人生活于自己的“三重世界”之中。“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其他生物一样生存于‘自然世界’人作为超越自然的社会存在物,生活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人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既被历史文化所占有,又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展现新的可能性,因而生活于历史与个人相融合的‘意义世界’。‘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就是人类生活的三重世界。”因此,超越性生存的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人活着不是为了某种存在的结局,而是追求某种终极的关怀,人对终极关怀的需求和渴望就以信仰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姜琳琳,女,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硕士毕业后在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至今。现任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发表学术专著3部,论文10余篇,独立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