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60393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6
  • 出版时间:2021-03-03
  • 条形码:9787512603936 ; 978-7-5126-0393-6

本书特色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统治的时代,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八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开启的革新开放之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内容简介

黎元洪(1864--1928),原名秉经,字宋卿,湖北黄陂(今孝感)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也是民国历史上唯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民国初政坛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黎元洪几乎都参与其中:从武昌首义到南北议和,从民国成立到与南京临时政府分庭抗礼,从“二次革命”到袁世凯帝制自为,从民初政争到张勋复辟,从法统重光到小站夺印,从废督裁兵到外交争强等,无不见其政治身影。在民国的政治逻辑下,他拥袁又倒袁,但却位尊而言轻;他从政三起两落,却职高而权弱。他既是封建的卫道士又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处于政治的旋涡而又时常游离其外寄情于商。历史的风云际会,当人们问及“孰知黎公何许人也”之时,他却对民国政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引??言

**章 木兰故里出新秀

一、耕读传家,少年王崭露头角

二、出生行伍,平步青云到协统

三、一心向主,镇压反政府斗争

第二章 暴风骤雨换角色

一、治军以仁,革命力量初长成

二、石破天惊,登高一呼掌帅印

三、军政施策,南北和议把乾坤

第三章 民初政坛显身手

一、倒戈相向,镇压党人与“倒黎”运动

二、隔岸观火,稳坐钓台调和南北政争

三、运筹帷幄,掀起共和与帝制龃龉

第四章 大浪淘沙笑风云

一、力挽狂澜,约法与国会之辩

二、急流勇退,复辟与引退相生

三、凤凰涅槃,权斗中法统重光

第五章 外交斡旋争权利
一、欧战问题交锋:黎元洪与中德关系
二、四渡东瀛:黎元洪与中日关系
三、守土有责:黎元洪与中俄关系
四、爱恨交加:黎元洪与中美关系
五、外交危机:临城劫车案中的黎元洪
第六章 政治思想展异彩
一、民族情感血浓于水
二、军民分治与废督裁兵的治国主张
三、建党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四、宪政为立国安邦之本
五、政体力主共和主义
第七章 军政要人试比肩
一、若即若离:黎元洪与袁世凯
二、殊途同归:黎元洪与孙中山
三、从战到和:黎元洪与黄兴
四、政治知音:黎元洪与章太炎
五、同床异梦:黎元洪与段祺瑞
第八章 津门谢幕闲看月
一、优游林下,远政治的晚年活动
二、革命建设,机遇垂青识时务者
黎元洪年谱简编


展开全部

节选

黎元洪与黄兴 黎元洪比黄兴大 10岁,均是辛亥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武昌首义前,凡属著名的革命战役,多数有黄兴参加,在同盟会内黄兴是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领袖,享有崇高威望,其社会影响力远超清军协统黎元洪。然而到了民国初年,两人齐享“民初四巨头”、“革命四大首领”等美誉。在黎黄的交往过程中,两人经历了从斗争到合作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战乱中相遇,在领导权上斗争,在建设期合作。因黄兴过早病逝,双方的人际交往虽不足五年,但却影响深远。 1.武昌首义中的黎黄之争 武汉三镇光复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清军大举南下,企图将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由此汉口战事吃紧,大局岌岌可危。此时汉口汉阳保卫战——阳夏战役全面展开,民军清军拉开了长达月余的殊死搏斗。起义之初,革命军总司令一职由黎元洪兼任。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前线指挥乏力,前有总指挥何锡藩受伤辞职,后有总指挥张景良通敌正法,前方战场正当群龙无首。 10月 28日,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来到湖北,加入到反清的革命斗争中。由于黄兴作战经验丰富且具有崇高的革命威望,他的到来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使民军士气大振,武汉军民把他比作“天将下凡”,莫不翘首仰望黄兴来收复汉口。 正因为此,黎元洪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黄兴的到来。但在明确前线战役指挥人选的同时,军政府内部重新分配权力的斗争也摆在了分别以黄兴和黎元洪为代表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和首义武昌党人的面前,双方引发的纷争即所谓的黎黄之争由是产生。早在从上海赶赴武汉途中,黄兴就曾在轮船上对同行的田桐等人说,黎元洪本不是革命党人,我到湖北后,必须取而代之,且称两湖大都督。黎元洪希望尽快扭转战局,在黄兴到达当日就委任他为汉口民军总司令,指挥前线作战。到达后的第五天,革命党人集议,田桐等人提议公推黄兴为两湖大都督,位列黎元洪之上。 对此,革命党内部意见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宋教仁、田桐为代表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主张以黄取代黎;另一派是以孙武、刘公为代表的首义武昌党人,主张黄兴属黎都督名下。这两派意见是中央革命派和地方革命派斗争的结果,也是两派革命合作领导权摩擦下的纷争。宋教仁以大局为重出面表示,此事不过征求大家同意,我们原无成见,既有利害冲突,即作罢论。*后,大家议定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所有湖北革命军及各省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领导权之争的风波虽告平息,但却给黎元洪等人以警醒,感到黄兴对自己的地位是个威胁,若其收复汉口取得成功,他们卷土重来争夺领导权则易顺理成章。但又如何在刚刚“迎黄”后马上大拐弯来个“驱黄”?这是摆在黎元洪等人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在这种悲喜交加的情况下, 11月 2日,黎元洪、孙发绪等人策划了一场“登台拜将”的“驱黄”阴谋:“正在这种沉闷的空气中,孙发绪起而言曰:‘此事不难,驱黄出省可也’。黎等讶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驱?纵驱之,其如黄不去何?’孙发绪道:‘可用阳尊阴逐之策,请都督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故事,于明日就都督府前坪高搭将台,预备战时总司令印信一方、令箭一枝、总司令大旗一面,届时集合全军将士,由都督亲捧印、箭、旗三物,拜授于黄为战时总司令,请其率师北伐,并于汉阳设置战时总司令部,迨登台拜礼毕,即送黄渡江就职。这么一来,黄兴即被逐出省垣了。尔后战事若利,则黄率师北上,自然离鄂日远。战事不利,则军法所在,纵不便持法相绳,黄亦无面见江东了。 ’黎等闻谋称善,于是星夜如谋筹备。”(《新生月刊》,第 5卷第 2期) 次日,黎元洪高筑拜将台,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使黄兴名属黎元洪之下。拜将仪式上,黄兴慷慨激昂地演说,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今日既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为战时总司令,为国尽瘁,亦属义不容辞,望大众努力前途为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终以民军的失利而告终,汉阳失守,黄兴辞职返沪。分析汉阳战败失守的原因,参谋长李书城指出:“这是因为我在战略战术上都犯上极大错误所致;我对这两次战役的失败是应该负重大责任的。因为我的作战计划错误,使黄先生受‘常败将军’之讥,使革命形势收到挫折”。(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 1961年版,第 150页)黄兴自己认为,其所以致败的原因,**系官长不用命;第二军队无教育;第三缺乏机关枪。有此三缺点,故每战失利。当事人的分析应该是*接近历史事实,由此可见黎元洪等人的“登台拜将”阴谋,或如有人指出的“黎黄之争”,是导致阳夏战役战败的主要原因的看法,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但客观上造成“登台拜将”阴谋的得逞,黎元洪依然大权在握,也是不争的事实。 2.民国建设中的黎、黄互动 民国成立,黎元洪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经费不足,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黄兴致电黎元洪指出,缔造共和,公为首功;兴以菲材,谬蒙褒许,实所感愧;此后在野,仍当尽力民国,以副雅怀。黎元洪提出“军民分治”,黄兴深表赞同:“尊意拟将军务民权,划界分权,诚为至论。民政为平时行政*要部分,泰西各国近甚注意,所以保持安宁,增进幸福,国家生存端赖乎此。军务性质乃属特别,混而为一,实成两败,强则把持,弱则废弛,军无节制之实,民有凋敝之忧。……务当早日分厘,期与各国一致。庶几军民安帖,分道进行。我公爱国铭心,救时有道,屡披来电,辄想仁风陈贾谊之策,痛哭时闻读贽之文。指掌如数,凡兹硕画,实牅私衷,敢乞主持,无任拜祷。”(黄兴:《覆副总统赞同军民分权》,《黄留守书牍》上卷,新中国图书局 1912年印行,第 4页)

作者简介

胡锋,男,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湖南省林业局,业余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12年应邀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著作《黎元洪传》,引起了众多读者关注;曾在《光明日报》、《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历史方面的论文数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