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04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108070494 ; 978-7-108-07049-4

本书特色

“企鹅人生”的这本赖特小传,引人入胜地为读者展示了这位杰出建筑师的工作与生活。作者阿达是《华尔街日报》的建筑评论家,在书中不仅对赖特建筑作品有精当分析,也恰到好处地讲述了赖特个人的生活经历,包括他怎样放弃了他的**个家庭,他的情妇及其孩子如何被一个精神错乱的仆人谋杀,以及赖特与其他女性的复杂关系。

内容简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有名建筑学家赖特的传记。这部小传秉承了“企鹅人生”系列传记解构传奇、打破神话的特色,以全景视角记述了赖特扑朔迷离的一生。赖特是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提到赖特,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流水别墅等建筑杰作。鲜为人知的是,赖特功成名就的一生实则游走于丑闻、谋杀、火灾、婚变、破产,以及社会排斥和联邦调查局的追捕之间,而每次受到打击、经历灾难后,他都能奇迹般地重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其间更用“诡计和花招”支撑起不容置疑、经久不衰的建筑艺术。本书结合赖特其人其作,又从不同版本的赖特故事中汲取营养,在比对和再发现之间,带出引人思考的焦点和神秘莫测的人性。

目录

目 录

前言与致谢 1

引 言 1

**章 1

第二章 25

第三章 45

第四章 69

第五章 105

第六章 137

第七章 171

第八章 189

第九章 217

第十章 245

第十一章 269

第十二章 299


展开全部

节选

引言 关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一生,其实有两个版本:他所“创造”的一生和他真正走过的一生。前者是他自己美化的版本,标准的赖特神话——一位天才,特立独行,身陷重围,频遭猜忌,孤身一人,锐意革新,绝不流俗,高举“真理抗衡世界”的旗帜——如此鲜明的人物,如此精彩的情节,简直称得上一部黄金档播出的纪实人物电视剧。赖特篡改事实,捏造历史,让自己走上神坛,并且真的相信那就是自己,仿佛自己就一直在神坛上。他有如此绝对的自信,令人叹为观止。他呈现给我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剧。 赖特逝世三十年后,其档案被公开,更多的文件和详细情况才为学者所知晓。一系列出版物都致力于讲述他漫长的一生,其中满是别人对他的斥责和控诉,以及一些为人们所不齿的苟且行径。一切可疑或可耻之事都被匆忙记录在历史修正的书和心理传记上;伟大的艺术家,包括那些不怎么有天赋的艺术家,也会做坏事,不少书籍文献都大量披露类似事情,这并不鲜见。 历尽艰辛,关于赖特的记录现在都已更正,且雄辩有力。然而,*有意义的发现并不是这些,而是那些让我们更了解赖特的创作过程的发现。在真正分清事实和谬误之外,研究赖特的学者们一直在探寻其他东西:这个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的旷世奇才,尽管有争议,但毕竟是美国*伟大的建筑师,其作品美轮美奂,影响绵亘不绝,历经三个世纪而不衰,且呈放射性发散,波及艺术、理念和科技等领域的巨变——事实不容置疑,却又难以琢磨——原因究竟为何?赖特出生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那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遥远时代;赖特逝世于九十二岁生日前不久,当时,人类已经进入了宇宙空间时代。他扎根于建筑领域六十余年,执业时间之长无人能出其右,其间各领域革命之纵深程度,亦为史上所仅见,此两者若想完全掌握,颇有难度。他年轻时去芝加哥找工作之前,都没有见过电灯;在绘画潮流已经变成笔锋遒劲的美国记号笔和技术娴熟却缺乏人情味的计算机生成图像之时,他仍然用手削铅笔绘图,进行精美的色彩渲染。 赖特一生的点点滴滴并不足以解释他建筑大师的人生悖论——他一方面紧紧抓住与他一起成长起来的19 世纪景观视角,顽固地坚持着爱默生和罗斯金的浪漫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又在工作中打破所有的传统。他终身信奉的那套人生哲学,在20 世纪初就已经过时;而他设计的建筑,直到现在都鲜活流动,充满生气,此两者是如何调和的呢?赖特的天赋——虽然他自己经常大声向世界宣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再次回顾历史时,会发现这似乎并不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夸大行为——他的天赋仍然是永恒的,在时间面前也不褪色,并且有着预见性。他之后的每一代建筑师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发现相关的新领域,并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随着事实浮出水面,显而易见的是,现实终于击败了神话,那些他编织的传奇故事,*终还是寿终正寝了。没有人胆敢编造赖特的人生,其本身已经过于戏剧化了。他从丑闻、谋杀、火灾、婚变、破产以及社会排斥和联邦调查局的追捕中活了下来。被联邦调查局盯上也是因为他面临多项指控:曾因两次跨境运送妇女的不道德行为,违反了《曼恩法案》而被追查,后来这两名女子先后成为他的太太;也曾因煽动其学徒在“二战”期间逃服兵役,违反了《1918 年反叛乱法》而受指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他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又一直身处边缘,高度紧张;很多时候,他的那些人生低谷都是他自作自受。然而,每次受到打击或经历灾难后,他都能重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他所拥有的坚毅和韧性也着实让人感到惊奇。在个人名誉这一点上,他处理得就没那么好了,但他就像一个流浪汉和局外人一样,似乎很享受甚至有点儿炫耀自己的角色;我们也会逐渐明白,他这种超级自负的自我是多么必要。在大多数人退休时,他也身处暮年,却又投入了他宏伟创意的复兴阶段。 以他同代人的眼光来看,他的生活完全有悖常规、令人震惊、应予严厉斥责。他跟别人有不正当的暧昧关系,加之永远欠债不还,致使大家普遍认为,他在道德和财务上都是不负责任的。只要场合适宜,或是艺术需要,他会做出任何承诺,也会随时做出必要的调整。羞愧根本不是他曾拥有过的情绪。当建筑工程因费用超支、失去控制而停工时,他会利用自己无穷的魅力骗得无尽的预付款,写一些诙谐机智、招摇撞骗的信件,从客户的口袋里得到资金支持。对一种与周围格格不入、毫无偿还能力的生活方式来说,欺骗,至少也是一种*基本的素养,而且也是必需的——如果他还想继续设计建筑的话。现代人很难意识到,在一百多年前的20 世纪初,他设计的那些建筑在人们眼中是多么怪诞,与其他建筑相比是多么不同,与当时流行的品位有多大出入,对传统的周边建筑环境又是多大的挑战。即便是对生活在郊区的人,他的建筑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大家觉得他设计的房子太奇怪了,因而称之为“后宫”① 。他客户稀少,偶有一二也心存抵触。他们要么就得像赖特一样大胆幻想,打破一切常规;要么就是被赖特巧舌如簧的煽动冲昏了头脑而贸然掏钱赞助。他就是这种蛊惑艺术的大师。 断然否定任何信息来源,不受任何其他影响,只笃信自己的奇思妙想,这是赖特*刻苦练习的骗局之一。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他贪婪地消费一切艺术和建筑文化,不论是史前的,还是现代的先锋派。我们也知道,他早期就积极与他的欧洲同行交流信息,尽管他一生都 坚称,自己才是现代主义的唯一创始人。他一直与国际建筑风格对立,不仅因为他不赞同其理论及教条原则,也因为他就喜欢特立独行。他认为自己就是更崇高的建筑真理的唯一拥有者和捍卫者,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在全身心扮演的角色,直到*后。 单纯的事实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作用有限,还需要那些修正乃至篡改过的人生版本,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全景视角,在那个仔细摆好的姿态之后,在那些精明修整的事件之下,深切理解这个极具天赋又极易犯错之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我们*容易忘记的就是,赖特用诡计和花招支撑起来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出于个人性格还是情况需要——其完整性都不容置疑,并且经久不衰。解构赖特传奇,打破赖特神话,丝毫不会影响这一终极的事实。到末了,艺术就是真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关这位建筑大师的真谛就在他的作品之中。建筑传递着艺术家*深刻的信念和*真实的表达,这一点来不得半点含糊和虚假。这些建筑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本书仅代表个人观点,就是要通过赖特的故事,尝试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在一起,探索艺术和生活的潮流——他如此出色地把两者合二为一,永远地改变了建筑,并且永远地改变了我们看待建筑的眼光。 ①  后宫(Harems),尤指穆斯林的妻妾、女眷或她们生活的居所。

作者简介

阿达·路易丝·赫克斯塔布尔(Ada Louise Huxtable),《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首位建筑评论家,首位普利策评论奖得主,麦克阿瑟学者(MacArthur Fellow),曾为《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撰写建筑评论。著有《纽约现代建筑的四次旅行》(Four Walking Tour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New York City)、《虚构的美国:建筑与错觉》(The Unreal America:Architecture and Illusion)、《关于建筑:对一个世纪变化的反思》(On Architecture: Collected Reflections on a Century of Change)等。曾多年任职于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团、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美国委员会。于2013年逝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