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35199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64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53519968 ; 978-7-5535-1996-8

本书特色

《海上谈艺录》旨在留存海派艺术经典,总结海派艺术家艺术经验,提升海派艺术影响力,促进上海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计划以百部百人传记的规模,完整地展现当代海派优秀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艺术特色,以催生更多海派艺术新人的成长,为上海文艺发展助力。本书为其中一册,讲述了著名书法家刘小晴的艺术人生。

内容简介

  《艺海一瓢书家范(刘小晴)/海上谈艺录》为“海上谈艺录”的一种,传主是著名书法家刘小晴。曾或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副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等。师从钱瘦铁、应野平,善工楷、行。作品参加了一至七届中国书法展和数十届上海的各类展览。个人作品出版有《书法技法述要》《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国书学技法评注》等。全稿分为两大部分:艺术评传和艺术访谈。艺术评传分为七章,讲述了刘小晴的出生、成长、曲折求学、学医同时投身书艺、默默投入书法教育等内容。

目录

艺术评传
**章 童年和少年
出生
从重庆到苏州
上海学童
芭蕾、钢琴和古诗

第二章 彷徨岁月
“保尔突击队”队员
无缘大学梦
结核性胸膜炎
钢琴伴奏师
拜师钱瘦铁
关门弟子

第三章 赤脚医生
中医班学员
不平静的书桌
恩师长辞
村里来了个年轻人
十年磨剑
往来均书艺
背包“毛脚”受欢迎

第四章 初出“书”庐
良师胡问遂
杏林书生
天折的书稿
《书法技法述要》问世
好事接踵
当上专业编辑
拜师应野平

第五章 躬耕书艺
吃了一记闷棍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出炉
与东减书家今井凌雪交好
从《论“气”》到论进士书法
钟情楷书
赠克林顿“积健为雄”

第六章 解惑授业传道
星期日教师
给学生喝“好奶”
三分怵,七分敬
温其如玉
一场辩论

第七章 晚晴
朵云轩楷书展
坐拥珂罗版字帖
捧着一颗心来
仁心使者
善其身与善天下
“三好”书家公益情

尾声:幸福小镇里的“古代人”
艺术访谈
书法艺术,兴味无穷
我与楷书
书法教育
荣誉与名利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童年和少年  从重庆到苏州,再到上海,辗转流离,严父慈母。冥冥中,生命里是否有他和书画结缘的某种预兆?  出生  1942年7月,山城重庆燠热难耐,长江边朝天门码头边的挑夫们,打着赤膊,阳光下,汗渍的皮肤泛着黝黑的光。这样的天气,只有脚力好的青壮“棒棒”,才经得住弯弯的担子的碾压。他们滴着汗,青筋凸起,来来回回蹬攀在层层叠叠的石阶上,不过是挣些糊口的钱。  码头周围照例人来客往,不时有背着包袱、穿着阴丹士林布衫的人从小火轮上下来,“棒棒”们攥着扁担,迎上去:“去沙坪坝吗?”“要挑啥子吗?”见了商人官员模样的,便几个人拥过去:“滑竿坐不坐?”  这六月天里,因了战事的不断吃紧,长江、嘉陵江码头、岸边,反倒显得异常忙碌。陆路七绕八弯,又不安全,水路几乎成了沦陷区机构、民众西迁的必选。陪都重庆的人口,突然增加,日用供给和可供办公住宿的场所却十分有限,普通居民的日子过得艰难,逃难而来的众多下江人,流落街头的比比皆是。  离朝天门码头30里地的沙磁区沙坪坝,是阴丹士林布衫人*集中的去处,沙坪坝的松林坡是国立中央大学西迁后的新校址。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年11月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大部队,陆续搬迁到重庆。刘汉明和丁景清夫妇也随中央大学的教职工一起,裹上简单的行囊,带上教学用的书和有限的生活用品,溯流而上,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夫妇俩几经辗转,在沙坪坝靠近学校附近,租住了一间小屋,临时落了脚。  这些天,刘汉明和丁景清一直在嘀咕一件事:要不要将丁景清肚子里的孩子送人?在中央大学任教前,他们各自都曾有过婚姻。人到中年,战乱流离,能够重新组织家庭,两人都分外珍惜。现在有了共同的果实,可喜可贺。但这寄居他乡的日子捉襟见肘,之前各自婚姻中共育有五个孩子,五个孩子中*小的也已经10岁出头了,为了不让孩子们颠沛流离,有一个相对安稳的读书生活环境,除了大儿子,夫妇俩把其他人都留在了家乡,供养接济照常。再加上双方父母也需要奉养,因此,教书所余,早已所剩无几。这紧巴巴常常揭不开锅的日子,哪里还能再生养孩子?*要紧的是,兵荒马乱的,不知哪里是个头。  临盆的日子渐渐近了,刘汉明和丁景清已经物色好了人家,准备孩子一出生就送走。这一天,夫妇俩决定将此事和大儿子,已经是半大小伙子的刘明义说明。  “明义,爸爸妈妈和你说一件事。”妈妈先开口,刘汉明正襟危坐。  “啥?”  “妈妈很快要生产了。”  “这我知道。”已经十五六岁的刘明义一直很懂事,妈妈为了他们兄弟三人的生计,离开苏州,在外闯荡。他是长兄,长兄为大,他要多为父母承担一些家庭事务。  “妈妈想把这个弟弟或者妹妹送人。”丁景清小心翼翼,挑选合适的表达方式。  “啥?”刘明义瞪大了眼睛。  “这是我和你妈妈共同的决定。”见刘明义惊讶,刘汉明马上补充。  “不行。我不同意。为什么要送人?我的弟弟或妹妹,我要把他留下!不行我来带!路边的叫花子,你们看到了不还要给他口饭吗?”刘明义眼里噙着泪,一连串丢下了这些话。  刘汉明夫妇面面相觑,他们没有想到大儿子如此坚决。一时间,夫妻俩哑口。想一想,孩子说得有道理:日子尽管拮据,但骨肉连心。本来就万般不舍,举棋不定,现在,他们为自己的决定暗自脸红。  7月底的又一个雾气氤氲的闷热天气,中央大学柏溪校区教师宿舍楼的一间小屋内一阵热闹。刘汉明,这位已经40岁的中年男子,手忙脚乱,掩不住内心的欢喜,将41岁的妻子和刚刚降生几天的儿子从医院接了回来。儿子的到来,给家里添了几分热闹,也让刘家夫妇俩暂时忘却了时局带给人的阴沉压抑感。  刘、小、晴。刘汉明在简易的木板书桌上铺开宣纸,仔细写下了三个正楷字。这是他给这个刚刚降生的儿子取的名字。这几日,他吟诵的古诗中,反复出现陆游的这一首:  不管筇枝破绿苔,闲穿万竹上荒台。  幽花经雨自开落,啼鸟喜晴时去来。  河岸家家装彩舫,儿曹处处唱青梅。  谁知老子痴顽甚,看改新元十一回。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