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的大学时代

路遥的大学时代

1星价 ¥33.6 (5.6折)
2星价¥33.6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6556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39页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516655627 ; 978-7-5166-5562-7

本书特色

为了再现路遥在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与创作等情况,编者们在编辑《路遥与延安大学》的基础上,决定采取纪实文学的方式撰写路遥的大学时代,再现那个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代,再现路遥如何在刻苦学习与创作中度过大学时光。 这本书基本上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路遥在延安大学三年期间的学习、生活、创作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给研究、评论路遥的专家学者,给热爱路遥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了路遥大学时代的一些原生态的故事与经历,供大家品读、研究和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 一所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大学、普通而又特殊的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路遥*大的爱好、青春的故事洒满校园、在心灵沟通的桥梁上、新的文学远征、附录 路遥大学时代作品选几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文学青年“王路遥”、时代的幸运者、恢宏而壮丽的教育诗、“杨家岭下, 沐东风”、一名迟到的新生、选编诗集《延安颂》、路遥当上了“班长”等。

目录

**章 一所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大学
文学青年“王路遥”
时代的幸运者
恢宏而壮丽的教育诗
“杨家岭下,沐东风”
第二章 普通而又特殊的学生
一名迟到的新生
选编诗集《延安颂》
路遥当上了“班长”
女朋友是“北京人”
酷爱文学又关注政治
第三章 阅读和写作是路遥*大的爱好
读名著铺开作家梦
野外“书斋”的自由时光
作品是用烟草熏出来的
“革命理想高于天……”
风靡校园的文学讲座
第四章 青春的故事洒满校园
“把我的血给你输上些”
“我从小就是要饭吃的,还有啥吃不下的”
对美好生活的窘迫期盼
“半边天”雨夜侃路遥
为胜利毕业干杯
第五章 在心灵沟通的桥梁上
在陕西的文学创作会议上
走出校门的实习与锻炼
干金难买是朋友
新的文学远征
在新的文学天空中飞翔
“我感谢延大!”
永远的路遥
附录 路遥大学时代作品选
银花灿灿(散文)
灯火闪闪(散文)
父子俩(小说)
不冻结的土地(散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学青年“王路遥” 1949年12月2日,即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叫王家堡的小山村里。他是父母的**个孩子,属牛,父母给他起了个叫“卫”的乳名。这个像洋芋蛋蛋一样极其普通的生命,长大后成为著名作家路遥。 1957年,父母因为家境异常贫困,无法供“卫”上小学,把他过继到延川县的伯父那里,并起名叫“王卫国”。就这样,“卫”成为小学生“王卫国”了。 伯父也是个农民,只能勉强供他上完高小。但是,王卫国在全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延川县的*高学府——延川中学。整个初中三年,是王卫国人生*困苦*难熬的一段经历,他基本是靠同学们的接济,才勉强读完中学的。 饥饿和苦难,不但没有打倒正拔节成长的男生王卫国,反而更激发他超越苦难的人生志向。在他小小的心灵里萌发了求知的欲望。他经常出入于县城书店和文化馆阅览室,在饥不择食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营养与愉悦。有一天,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竞兴奋得彻夜难眠,站在县中学空旷的大院里,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寻找着加加林乘坐的飞船。直到后来创作中篇小说《人生》,路遥在给主人公起名时的**感觉就是“高加林”三个字。 童年与少年时代苦难的人生经历,成为路遥一生都难以排遣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后来,这些记忆在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中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他借用《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建强的心理活动,说出自己对苦难的理解: “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如果路遥晚出生十年或二十年,他肯定会走出一条决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以他的强烈的求知欲和不甘平庸的上进心,他一定会按照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条互相衔接的正常的成长节奏,一路奋进,直至参加工作。但幸抑或不幸,路遥从一个少年迈向青年的门槛之际,正是一个政治气氛极度浓烈、社会秩序时常为政治运动所打乱的年代;特别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更是改变了他的命运,把他过早地抛向社会,抛到时代的政治浪潮中去经历一番沉浮。 毋庸讳言,王卫国在“文革”之初有过一段成为红卫兵造反派的经历。1966年夏,王卫国在陕西省的初中升中专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在当时的情况下,农家子弟要是能考人中专学校,就意味着鲤鱼“跳农门”。“文革”爆发了,已经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要返校“闹革命”。这样,王卫国成为延川中学的“后初三学生”,初六六级乙班的红卫兵小将。到1967年,王卫国当上了延川县赫赫有名的“红四野”的“王军长”。“红四野”主要以初中的农村学生为主,他们也是延川县著名的“保皇派”。 1968年9月15日,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国内的政治风向又改变了。这一改变,把他从云端打落到地面,再一次接触到“生硬’’的现实。1968年底,他作为返乡知识青年代表,回到农村,打坝、修田、拉大粪。王卫国在经历了一次极速的青春“过山车”后,开始不断反省自我人生、重新思考与定位自己的前行方向,但谋生是**位的。因为路遥素来声名在外,家乡人对他也很尊敬,他干农活没多久,就当起了小学的民办教师;而因为他文笔很好,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又抽调到了县里,干起县文艺宣传队创作员等临时性工作。 事实上,就在王卫国成为“返乡知青”的同时,两万八千余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安地区插队。分到延川县插队的知青有两千多名,他们全部来自北京海淀区。北京知青的到来,打开了延安人认知外部世界的窗口,也鼓励了本土青年的成长。具体到王卫国这位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他更是如饥饿的蜜蜂忽然发现了一大片鲜花,其欣喜自是不言而喻。他就像铁片被磁石吸引一样,毫不犹疑地走到知青群中,开始与他们谈人生、谈文学,甚至是谈恋爱。 1970年,王卫国开始狂热地喜爱上诗歌创作,并以“路遥”为笔名发表诗作《车过南京桥》。从此,“王卫国”成为文学青年“路遥”,他还把自己的档案名字改为“王路遥”。这位钟情缪斯的年轻人,决心手握柔弱的文学之笔,走上超越自我人生的独特道路。路遥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他写过诗歌、歌词,也填过词,甚至还写过歌剧。 1972年,路遥与谷溪、军民、陶正、闻频等人共同编选诗集《延安山花》。这本诗集在全国行销几十万册,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大陆**本有泥土气息和文学意识的诗歌集子。《延安山花》出版后,延川县以诗歌创作和关中户县以农民画、渭南合阳县以革命故事、陕南紫阳县以民歌合称为陕西省四个文化先进县。延安地区革委会文教局、陕西省工农兵艺术馆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山花”是怎样开的?——诗集(延安山花)诞生记》,刊于1972

作者简介

厚夫,本名梁向阳,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路遥传》《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心灵的边际》《边缘的批评》《行走的风景》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荣誉。散文《漫步秦直道》、评论《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风情的诗性礼赞》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