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文学的现代与当下

文学的现代与当下

1星价 ¥10.4 (3.5折)
2星价¥10.1 定价¥2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875429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8页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38754292 ; 978-7-5387-5429-2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3部分, 主要內括: 重建价值坐标: 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反思 ; 重回个人经验: 新世纪东北文学的散点透视 ; 重构精神场域: 文学动向的焦距辩析。

前言

序说“北望园”

张未民

北望园是一座房子,红瓦洋房。

不较真的话,也可以扩大点儿说北望园是一个以红瓦洋房为主体的院落.院落里括紧挨着的一处茅草房屋。为什么北望园括这处格调不一样的茅草屋?因为在小说家骆宾基的笔下,这座茅草屋和红瓦洋房的居民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活氛围。这个氛圈、这个生活有一个揪心的背景音从茅草屋传出.感染了整个院落.就叫作“北望”。

表面上,茅草屋和红瓦洋房共同的生活格调是庸常的,一地鸡毛,这种“表面”的生活也是小说家主打的生活景象。但是因为租住茅屋的有落此地的北方来的美术教员,是位绘画艺术家.每当闲时或入夜.北方家园的乡愁便随风摇曳潜入院落,似水银泻了一地。因此.实际上倒是茅草屋更体现了红瓦洋房的名称主旨,那似乎潦倒流浪的茅屋生涯僭越了主体红瓦洋房,成为北望园动人而敏感的心悸。

说到这里,应赶紧交代,我们的“北望园”是的“东北作家群”成员之一骆宾基先生在其小说名篇《北望园的春天》中设计并建造的。它在大西南“甲天下”的名城桂林,坐落在丽君路上。

如果今天让“北望园”走出虚构.我相信.它是可以作为一个有着20世纪40年代西南风情和作为战时反讽存在的那个时代生活标本意义的旅游景点的。一边是大后方的庸常苦涩的生活,一边是遥远眷恋还乡的北望,东北作家的天才构思再一次显灵,他能于日常生计状态悖论.拨动家国的神经。让慵懒的市民及其日子划过一道的、自由的、还乡的、情感的渴望之流光。这是一篇提供了生活反讽而提供了时代反讽的小说。北望园之名,乃是想象力反讽的标签与象征。想一想吧,居于南而有“北望”常心灌遥远的想、异常的想.东北作家所创造的空间美学不打动人才怪。于是北望,于是就有了那个时代之痛.那个时代的北方,尤其是东北.不仅有“雪落在北中国的土地上”.还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一个字:殇。

北望.涉及一种叫作中国视野、中国时空的思维。地分南北,又共组时空。这种中国时空的完整性不可破碎.于现实中破碎.这破碎于是衍化为一个绵长的诗学传统“北望”,构成了对破碎的抵抗和诗性正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北望。在这样的北望中,天边的北方早巳“铁马冰河入梦来”了。更知名的北望发生在唐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杜甫将其题为“春望”,但实质就是在蜀都草堂向北方关中帝都的北望。杜甫还说:“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同是唐代的元稹的“我是北人长北望,每嗟南雁更南飞”,与杜甫诗句展开的思念空间具体内容可能不同,但都是

目录

重建价值坐标: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反思

《新青年》“共和”观念变迁与“五四”话语分歧

“大团圆”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主体意识变迁

中国现代文艺中“笑”的观念及其价值

萧红的文学史价值

重返历史现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拓展的路径

重回个人经验:新世纪东北文学的散点透视

地域文化的坚守者孙惠芬

草原文化的守望者鲍尔吉·原野

心灵牧歌的书写者任林举

东北青年枭雄的想象者韩雨山

《后上塘书》:人性启蒙的范本

《吉宽的马车》:诗性思考的形式

《金角鹿》:光彩闪耀的时刻

重构精神场域:文学动向的焦距辨析


李敬泽批评印象

“中和之美”之于文坛的意义

常开放的心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展开全部

节选

《新青年》“共和”观念变迁与“五四”话语分歧

民国初年,受益于上海的出版风气,《新青年》在袁世凯的共和危机与社会动荡中创刊成立,并很快在反“复古”和张“共和”的社会思潮下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和海归精英,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而后,又在陈独秀等人的改组下成为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及筹建发展产党的思想舆论阵地。《新青年》是民国前期社会文化与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变迁的历史标本,通过对其“民主共和制”认识变化的考察辨析,可以勾画出民初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脉络轨迹,并从中透视“五四”文化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纠葛流动与辩证消长。

“五四”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其后的历史中始终被热情地关注着,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常将“五四”作为一个宏观整体的存在来谈及和评介。其实,“五四”是一个动荡分化的时代,它的思想内容与历史遗产复杂斑斓而非整齐划一。张福贵先生曾把“五四”分为“文化的五四”与“政治的五四”,这种区分不仅强调了“五四”是由“新文化运动”与“反帝爱国运动”两种先后有序的事件与思潮构成的,而且突出了“文学史”与“政治史”对“五四”审视的两种论视域与两种尺度。前者注重以“命”为主体的文化运动的历史实践与思想史实绩,后者注重反帝爱国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影响。二者都因具有价值与榜样意义而成为被反复引介的思想资源与历史富矿,并在同一性理解和趋同性解释中不断被经典化。而“文化五四”与“政治五四”存在的时差与异质则常被置于思想发展的逻辑中加以理解。即“个性意识”转向“阶级意识”,“命”转向“革命文学”,是个体的解放必须以群体的解放为前提和思想革命必然以政治革命为保障的认识论发展的结果,彰显了完整的。人的解放”的价值更生过程,是对中国社会历史现实的认知和判断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标志和结果。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解释具有相当的概括力与典型性。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符合“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序列,它历史脉搏,印证历史规律,还可在“五四”一代走来的知识分子思想发展轨迹中找到诸多鲜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丛嗥

1982年生.吉林公主岭人,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文艺报》等文4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