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与产业富民——路径、技术与案例

乡村振兴与产业富民——路径、技术与案例

1星价 ¥117.7 (7.9折)
2星价¥117.7 定价¥1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97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9733 ; 978-7-03-068973-3

内容简介

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现代化农村对我国科学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及践行"两山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然而我国农村当前仍存在扶贫产业规模小、政策链条短、生态资源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及农民增收路径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在保障"绿水青山"基础上开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富民路径提升的技术路径探讨与集成推广。本书以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及富民路径提升为目标,结合"产业转型+扶贫富民+生态健康"的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山西原平(典型农区)与辽宁清原(典型林区),探讨如何构建地方乡村振兴与扶贫富民提升的产业转型路径。本书从宏观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生态适宜性、"绿水青山"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等关键组织要素认识我国及典型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遴选典型地区分析了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关键产业(如中草药、蔬菜、食用菌等)发展的适宜性空间布局、生产链条、转型升级路径及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应等,从而提出服务于地区产业转型及布局的优化措施。以典型城市为例开展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研究可为构建永续"绿水青山"愿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目录

前言
第1章乡村振兴的理论及认识1
1.1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1
1.1.1理念提出的背景1
1.1.2中国扶贫进程2
1.2乡村振兴的扶贫方式6
1.2.1内生性扶贫6
1.2.2其他扶贫8
1.3乡村振兴相关的扶贫理论框架9
1.3.1扶贫理论框架9
1.3.2扶贫富民实践逻辑10
1.4小结15
第2章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16
2.1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指标体系16
2.1.1乡村振兴的定义16
2.1.2乡村振兴的内涵18
2.1.3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19
2.1.4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20
2.2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25
2.2.1城乡发展理论25
2.2.2新制度经济学26
2.2.3农户经济理论26
2.2.4农业经济理论27
2.3产业兴旺内涵与指标体系28
2.3.1扶贫富民的内涵28
2.3.2扶贫富民绿色产业29
2.3.3扶贫富民实现路径31
2.4小结32
第3章产业转型与特色产业34
3.1产业转型的内涵34
3.1.1产业转型的含义34
3.1.2产业转型相关理论35
3.1.3产业转型的决定因素38
3.2乡村特色产业特点及内涵39
3.2.1乡村特色产业概念39
3.2.2国外特色产业发展现状40
3.3乡村特色产业的研究现状42
3.3.1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42
3.3.2乡村特色产业效应的研究43
3.4小结46
第4章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47
4.1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逻辑起点47
4.1.1产业融合发展内涵47
4.1.2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49
4.1.3融合发展的类型模式51
4.1.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1
4.2农民增收53
4.2.1基本概念53
4.2.2农民增收相关理论53
4.3农户增收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6
4.3.1扶贫政策57
4.3.2生态环境58
4.3.3产业布局58
4.3.4技术体系58
4.3.5其他影响因素59
4.4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的研究方法59
4.4.1投入产出表及应用59
4.4.2随机前沿分析函数及估算方法59
4.4.3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及应用61
4.5小结62
第5章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经验与模式63
5.1典型国家发展经验66
5.1.1美国的规模化、高科技富民实践66
5.1.2法国生态农业体验式产业富民实践67
5.1.3日本“一村一品”产业富民实践68
5.1.4韩国重点产业支持富民实践68
5.1.5英国特色小镇富民实践69
5.1.6以色列高科技富民实践70
5.2产业扶贫经验的国际模式与经验71
5.2.1美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与经验71
5.2.2法国生态环境型的模式与经验71
5.2.3日本造村运动型的模式与经验71
5.2.4韩国新村运动型的模式与经验72
5.2.5英国特色小镇富民型的模式与经验72
5.2.6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型的模式与经验73
5.3中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及富民模式73
5.3.1乡村产业缓慢变动阶段73
5.3.2乡村产业逐步完善阶段74
5.3.3乡村产业全面调整阶段75
5.3.4乡村产业融合阶段76
5.3.5中国乡村产业富民分区模式76
5.4小结78
第6章扶贫成效测度及其时空演替80
6.1扶贫成效评估的背景80
6.1.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80
6.1.2结果分析84
6.1.3结论与讨论90
6.2长江经济带扶贫成效测度及其时空演替91
6.2.1案例区扶贫成效分析的背景91
6.2.2区域概况及数据92
6.2.3研究方法92
6.2.4结果与分析96
6.2.5结论与讨论98
6.3小结99
第7章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与实践100
7.1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内涵100
7.1.1生态产业化的演变100
7.1.2生态产业化的内涵101
7.1.3农村生态产业化的内涵103
7.2乡村生态产业化模式与路径104
7.2.1生态资源产业化视角106
7.2.2生态产业化过程视角106
7.2.3生态产品或服务增值视角107
7.3乡村生态产业化典型案例107
7.3.1亿利库布其模式108
7.3.2阜平样本108
7.3.3蒙草生态集团109
7.3.4新安江模式109
7.3.5迁安模式109
7.3.6安庆模式111
7.4小结111
第8章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与实践113
8.1乡村产业生态化理论基础113
8.1.1产业生态化的演变113
8.1.2产业生态化的内涵114
8.1.3产业生态化的评价114
8.1.4乡村产业生态化的举措116
8.2产业生态化的现状与国际比较116
8.2.1产业生态化的现状116
8.2.2国际产业生态化发展119
8.3乡村产业生态化的路径122
8.3.1**产业生态化123
8.3.2第二产业生态化125
8.3.3第三产业生态化129
8.4产业生态化的典型案例131
8.4.1河南中牟国家农业公园131
8.4.2河南森源重工131
8.5小结132
第9章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效率与测算134
9.1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134
9.2制约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35
9.2.1人力资本135
9.2.2物质资本136
9.2.3技术创新136
9.2.4资源环境137
9.3经济效率测算及分析137
9.3.1主要方法和过程138
9.3.2结果分析140
9.4小结143
第10章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效率及评估144
10.1生态效率的概念144
10.1.1生态效率144
10.1.2农业生态效率145
10.1.3生态效率的评估方法146
10.1.4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149
10.2乡村振兴中生态效率的案例研究149
10.2.1案例区概况150
10.2.2变量选取与指标说明150
10.2.3生态效率动态变化评估151
10.3小结156
第11章乡村振兴中的组织效率与分析158
11.1乡村振兴中的合作组织158
11.1.1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158
11.1.2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变迁160
11.1.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164
11.2合作组织效率与评估170
11.2.1数据包络分析效率测度170
11.2.2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设置172
11.2.3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172
11.2.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效率测算174
11.2.5效率测算与结果分析175
11.3小结176
第12章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富民技术与路径177
12.1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富民技术177
12.1.1绿色技术与产业富民177
12.1.2现代农业支撑体系179
12.2产业扶贫富民技术发展态势181
12.2.1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现状182
12.2.2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富民技术184
12.3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富民道路186
12.3.1鼓励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186
12.3.2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188
12.3.3深化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191
12.4小结193
第13章山西原平市产业扶贫富民实践195
13.1原平市概况195
13.1.1自然资源禀赋195
13.1.2社会经济情况195
13.2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及经济发展现状196
13.2.1突破水资源制约的产业发展196
13.2.2立足传统优势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198
13.3原平市产业扶贫富民实践209
13.3.1原平市产业扶贫富民的基础调研209
13.3.2原平市产业扶贫富民的成效213
13.4小结215
第14章辽宁清原县产业扶贫富民实践216
14.1清原县概况216
14.1.1自然资源禀赋217
14.1.2社会经济情况217
14.2产业扶贫富民现状218
14.2.1产业目录遴选218
14.2.2产业富民举措219
14.2.3产业富民模式221
14.2.4产业富民挑战222
14.3特色产业发展制约因子识别222
14.3.1特色产业发展调研222
14.3.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223
14.3.3研究方法225
14.3.4变量选取226
14.3.5结果分析227
14.3.6制约因子识别232
14.4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路径分析232
14.4.1优化组织模式,发挥协会作用232
14.4.2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支撑平台233
14.4.3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术水平233
14.4.4开展中草药产业振兴系列工程233
14.5小结234
第15章内蒙古库伦旗产业扶贫富民实践235
15.1库伦旗概况236
15.1.1自然资源禀赋236
15.1.2社会经济情况237
15.2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39
15.2.1产业发展基本情况239
15.2.2产业发展问题诊断239
15.2.3产业发展需求240
15.3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路径识别241
15.3.1指标因子确定241
15.3.2数据库建立243
15.3.3评价模型建立244
15.3.4评价单元加权赋值244
15.4产业适宜性评估245
15.4.1影响因子权重245
15.4.2产业适宜性评价246
15.4.3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46
15.4.4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247
15.5小结248
第16章乡村振兴区域产业富民经验249
16.1乡村振兴区域产业富民概述249
16.1.1乡村振兴区域产业富民目标249
16.1.2乡村振兴区域产业富民发展路径249
16.2区域产业扶贫富民成效评估方法252
16.2.1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253
16.2.2Malmquist生产率指数254
16.2.3研究数据与指标254
16.3区域产业扶贫富民成效评估结果分析255
16.3.1中国农业环境绩效增长与来源255
16.3.2环境绩效变动时序特征257
16.3.3环境绩效指数增长来源与演变特征258
16.3.4农业碳排放绩效指数省域分布状况260
16.4小结262
参考文献26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乡村振兴的理论及认识  2020年是决定中国实施精准脱贫决胜的重要一年,也是决定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是怎么样做好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的高效衔接。为此,本章从提出扶贫理念的背景、扶贫模式以及从扶贫的认知角度出发,为乡村振兴中的理论及认识提供了基础。  1.1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  1.1.1 理念提出的背景  按照现行的标准,到 2020年,要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解决掉,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目标( 2019);习近平总书记 2020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创造了人类减贫的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0)。2016年 3月,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想实施好精准扶贫的基本战略,就要充分发挥好我国制度上的优势,要创新进行扶贫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必要时可以采取非常措施,来进一步增大扶贫工作的力度,时刻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充分的准备(王雨磊和苏杨, 2020)。在基层精准扶贫实践全面展开的背景下,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确定了到 2035年的目标(图 1-1)。从 2014年到 2015年,我国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贫困发生率逐渐降低,降低了 1.5%。其中,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与之前的贫困人口数量相比已经减少了 1442万人(何秀荣,2018)。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那些还没脱离贫困的人口将会变得更加的贫困。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对于做好剩下的脱贫工作的难度正逐渐地增大。因此,在接下来的脱贫工作中,寻找理念和实践逻辑上的创新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应用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汪三贵和冯紫曦, 2020)。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国的扶贫工作,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应用更加科学的、全面的扶贫理论,来进行指导扶贫工作。  图 1-1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及发展目标  实践要与理论相结合。在指导扶贫实践工作中,扶贫实践与扶贫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国的扶贫工作。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国在长期的扶贫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程国强和朱满德, 2020)。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扶贫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强化了扶贫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周蕾等 , 2017)。扶贫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科学扶贫理论、生态扶贫理论、党建扶贫理论、精准扶贫理论、教育扶贫理论、社会扶贫理论、资产收入扶贫理论和内生扶贫理念等方面。  1.1.2 中国扶贫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背后,贫困问题也在迅速地凸显( Zhang and Han,2020),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及时调整扶贫政策,推动扶贫工作稳步推进来改善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  1. 稳步推进期  改革开放初期,由安徽小岗村村民带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党中央在此生机下,大力提倡提高农产品价格,解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使得农村居民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自己的农业收入。农村改革释放了巨大的能量,迅速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李实和 Knight John,2002)。1982年,“三西”专项扶贫计划的启动,对促进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林伯强,2003)。总的来说,经过 1978年至 1985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使得部分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非贫人口过渡。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制度变革来达到解放农村生产力,使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新阶段。1986年以来,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在对一批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做出一系列的深入探索后,提出了以区域发展为重点的重要思想,来对这些贫困县施以区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型扶贫。经过 7年的努力,按照 1984年的贫困标准,从 1985年到 1993年,农村地区温饱不足的人口数量在以每年 625万人的速度大幅度地减少,逐渐解决了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吃得上饭,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1994年,我国为更好地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贫困地区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用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根据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适当采取了适合各地区发展的政策,帮助东部贫困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帅传敏等, 2017)。从 1993年到 2000年,按照当时的贫困标准,全国范围内没有达到足够温饱标准的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到 3209万,基本实现了当年制订的扶贫工作计划。  2. 深入推进期  21世纪初,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农村地区,确定了中西部地区 592个需要重点扶贫的开发县。按现行标准,我国现阶段一共有 14.8万个村还没有实现脱贫,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及医疗卫生条件十分地落后,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发展产业、解放劳动力入手,实施综合扶贫措施来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曲天军,2017)。2007年,我国实施农村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完善,扶贫工作进入了扶贫开发政策与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接的新阶段(刘建生等,2017)。  经过党和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地区已经由之前的普遍贫困地区转变为了现在的区域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脱贫,贫困地区的数量正在逐渐地减少,贫困的程度也在逐渐地降低。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过去的扶贫工作和方法上存在着一些混乱和问题。例如,贫困户的真实度存疑,出现“假贫困户”的问题;使用贫困资金不规范;扶贫工作项目安排的不合理;部分县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经不再属于贫困县区后依旧顶着国家“贫困县”这个帽子,享受着国家给予贫困地区用于扶贫工作的各种扶贫资源;还有一些地方不好好进行脱贫工作,试图用脱贫的平均数据向上汇报扶贫工作来掩盖贫困人口数量大的事实(张全红和周强, 2019)。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简单直接的扶贫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现阶段的扶贫工作要求了,不能更好地为扶贫工作服务了,必须进行扶贫工作创新,找到适合现阶段的扶贫工作方式与制度。  3. 精准扶贫期  党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地把扶贫工作做好,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吕方等, 2017)。要根据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做好扶贫工作(图 1-2),大幅度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工作方式。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进行扶贫工作时,强调扶贫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要让党和政府的扶贫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让每家每户都沐浴在党的阳光之下。对于那些特别困难的家庭和个人,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要让他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扶贫工作下,一定可以解决好他们的贫困问题。 2013年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何治民, 2018)。“精准扶贫”这个时代标语,从十八洞村传遍了全国。  图 1-2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意图  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思想内涵,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2014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理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2015年 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采取更加高效的行动、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 2015年 2月和 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延安、贵阳召开扶贫座谈会,全面阐述了“精准扶贫”的理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更加重视教育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蔡继明,2016)。2016年 7月,他在东西部扶贫合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做好东西部扶贫合作工作。 2017年 1月,在河北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扶贫工作的重难点,找到适合各地开展精准脱贫工作的方法,要培育出更多有利于实施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和找到更好的脱贫方法,让贫困群众在政府的脱贫工作中有信心、有力量、有动力。贫困群众要和政府扶贫部门一起朝着脱贫致富的目标发力。 2017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扶贫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优秀成果做了初步的总结。他总结得出正是党中央加强了扶贫工作的领导,抓住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扶持力度,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取得了现在的显著成绩。 2017年 6月,就如何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表明在深度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想保质保量按时的完成深度扶贫工作的过程工作量也是十分庞大的,其过程的困难程度,时间上的紧迫程度不言而喻。在此扶贫过程中,我们要抓住重点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要做好充足的、全面的准备来解决这些问题。跟着国家的政策走,必要时可以增大政策在扶贫工作方面的倾斜力度,努力克服和解决掉这一过程中的困难,要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沐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阳光之下。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扶贫工作中的讲话,不难总结出“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方面是精准扶持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弄清楚哪些人是真正的贫困人口,才能向扶持对象提供脱贫。”只有准确地找到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以合理有效的方式扶持,才能开展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为了保证精准识别的准确性,扶贫工作应该从两点进行:一是要统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情况;二是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努力到 2020年让所有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迎来更好的生活。第二个方面是精准安排扶贫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建立有效的制度,努力地推进扶贫工作,才能把精准扶贫政策准确地落实在贫困地区”。根据贫困地区的扶持对象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因人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向他们提供恰当的、可行的援助项目来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小到每户贫困户,大到每个贫困县及贫困地区,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为此要充分考虑到贫困原因的差异性,向他们提供综合性的扶贫项目以及扶持政策。第三个方面是精准扶贫资金的用途。在以前的工作中,之所以没能做到精准扶贫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了一些问题,他们在资金使用方面缺乏自主权和扶贫资金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姚微, 2018)。要打破上述的困局,要让参与扶贫工作的基层政府拥有资金的使用和分配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项目和资金,让扶贫资金用在恰当的地方,确保扶贫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第四个方面是精准扶贫措施实施到户。要加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蒋英州, 2018),解决好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快速的、高效的发展。因而,不仅要提供扶贫资金还需要对扶贫项目加以指导,宣传、普及扶贫项目相关知识,便于贫困地区更好地开展相关扶贫项目,为当地增收、改善生活水平做贡献。在生产发展中,贫困家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市场信息的匮乏、有关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行为的不规范。第五个方面是因村派人精准。精准扶贫需要提高村级的组织能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才可以在村级实施大量的扶贫措施和对应的配套项目。通过派遣驻村工作队到贫困村,我们可以在多个方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