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黄河

包邮天下黄河

¥38.6 (5.8折) ?
1星价 ¥38.6
2星价¥38.6 定价¥6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9109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5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55910947 ; 978-7-5559-1094-7

本书特色

★将河运与国运、治河与治国交叉叙述,填补了历来黄河故事讲述中整合性、 融合性的空白;2.将问题意识始终贯穿于黄河故事的宣叙中,无论利与害、得与失都是文化 与文明进程中的必然阶段,本书的多维视角叙述尝试了泛文化读本的各种可能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该书首次从“河流伦理”以及文化传统、文明缔造 角度,讲述了关 于一个民族的根与魂的精神传奇。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黄河故事,学科交 叉性与跨文化性都很强,信息密度大,给人强烈的阅读快感,这是它符合时代需求的出版价值。

内容简介

《天下黄河》是一部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解读黄河的泛文化读本,由人文学者张真宇和水文作家蔺生睿联手奉献,从黄河的起源,河源地到入海口数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复循环的河流生命,在亿万年间所创造的华夏文明的不断生长、衍变、传播。从水文的角度,阐述了历代对黄河治理和管护的实践、探索、得失与反思,从文明和科技两条线为读者提供了认识黄河的全新视角。

目录

一 巨龙造物……

二 田野溯源……

三 仰韶文化……

四 济水荥踪……

五 茫茫禹迹……

六 贾让“三策”……

七 王景之治……

八 三国归晋……

九 乱世逍遥……

十 民族熔炉……

十一 西夏凝神……

十二 贾鲁之河……

十三 潘季驯河……

十四 盛世河图……

十五 衣冠南渡……

十六 孤鹜落霞……

十七 古都沉浮……

十八 轩辕崛起……

十九 铁血洪流……

二十 终极防线……

二十一 河源探秘……

二十二 河湟风水……

二十三 水文先锋……

二十四 峡谷春秋……

二十五 调水调沙……

二十六 以水为师……

二十七 与河共舞……

二十八 失乐园……

二十九 复乐园……

三十 生命之约……

附录一 4000年黄河治理理念的演变……

附录二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表……

附录 三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河流是一个庞大复合的生命体系,从一湾小溪、一条支流、一个峡谷、一片河滩,到星罗棋布的美丽湿地——所有的河流单元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含义,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维护生命共同体的作用。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究竟丧失了多少溪谷、支流和湿地呢? 无需回望遥远的历史,只是短短的几十年间,在我们的身边,就已经横陈着多少奄奄一息甚至干涸难复的河流与湖泊! 从玛曲曲果的潺潺流水,到扎陵湖、鄂陵湖的万顷波涛,黄河在横空出世的**时间,就演绎出生命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 这两个巨大的高原淡水湖泊,黄河源头众水汇聚之处,正是河源生态系统的中心。 1999年6月,据黄委会玛多水文巡测队观测,扎陵湖与鄂陵湖之间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断流,两湖间的河道几乎是裸露的河床。 复流后的鄂陵湖出水口水流细小,只有贴近河边才能一睹芳容,过去那种奔腾东去的磅礴气势荡然无存。 黄河源头**县玛多,素称千湖之县,原有湖泊4077个,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先后有3000多个湖泊干涸,其余的湖面也普遍下降几米。河流还有几百条,但统统变成了季节河。 1850年,黄河在内蒙古河套改道,留下在世界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大的生态多功能湖泊,也是黄河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约600万只鸟在那里栖息,而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有30种,其中的黑鹳、白尾海雕、大鸨、白琵鹭和遗鸥已经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作为我国北方候鸟重要的迁徙和繁殖地,这里也是深受国际关注的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令人不安的是,它却正在成为世界上沼泽化速度*快的湖泊之一。每年,大约有6亿立方米的农田退水挟带着差不多30万吨化肥和其他营养盐进入乌梁素海,*终流进黄河。 学术界认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273平方公里的乌梁素海,将在30年内退化为浅沼泽地。 黄河的近邻海河,几十年来开发利用了全部水量的98%,换来GDP增长数十倍。这个唯一以海命名的河流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是一个“吃光喝尽”的典型案例。结果下游大部分时间断流,位于海河入海口的大都会将天津陷入常年缺水的困境。 在看上去日渐萎缩的自然面前,人类却差不多是全能的。为了拯救天津,千里之外的中华民族母亲河多次远程调水,以解津门燃眉之急。事实上黄河也常常是囊中羞涩,多年次断流或在断流的边缘徘徊。 综观历史上曾经水茂粮丰的华北平原,已经找不到一条完整、健康的常流河了。由于长期缺乏补水,加上过度向下开采,华北平原地下水位的年平均下降率已达到了1.5米。与此同时,根据卫星照片显示,数以百计的天然湖泊与河流正在随着地下水的枯竭而不断消失。 源远流长的母亲河怎么就转眼间变成了“干娘”?神州大地,一片哗然。 1998年1月,针对黄河断流频繁和污染严重的双重危机,163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一纸振聋发聩的呼吁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在对自然和气象进行了仔细查证以后,科学家把疑问的目光转向了人类自身。到底是谁,动了母亲河的生命之水呢? 现在,就让我们盘点一下,我们用了多少黄河水。黄河流经的西北、华北和中东部平原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年平均降雨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人畜吃水的需要。天上降水不够用,就要占用流过家门口的客水资源。根据历史资料和多年观测,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这在全国河川径流总量中的比例是多少呢?2%。而黄河流域的人口是1.2亿,差不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2%,耕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5%,有50多座大中城市、三个特大型能源基地坐落在黄河两岸。 按照水利专家的说法,这是一个资源性缺水流域。令人感动又令人忧虑的是,黄河的供水范围甚至远远超越了黄河流域。 即使在多年不遇的大旱之年,这条不堪重负的母亲河仍然承担着向天津、青岛、河北等地远程输水的使命。 缺水和开发是矛盾的,也是互动的。越缺水越要修水库,建引黄闸,上提灌站,扬黄脱贫,引黄致富;而水库、引黄闸、提灌站越多,河道里的水也就越少。 这些密密麻麻的管道、渠闸,像抽血管一样吮吸着母亲河*后的养命水。1949年,黄河取水量是80亿立方米,如今呢,法定可取水量就达到了300亿立方米。据统计,全流域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高已经突破了70%,而国际上为河流设置的引水警戒线是40%。就是说,在黄河流域,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已被人类屡屡侵占。 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河道进一步恶性发展,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主槽内大量淤积的泥沙得不到冲刷,为决口改道埋下了隐患。 黄河断流,使地下水环境恶化。在黄河入海口,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和入海泥沙减少,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湿地生态系统萎缩,海岸线后退。 黄河断流,使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三角洲湿地水沙环境失衡,海洋和陆地生物链严重断裂,湿地保护区生物种群和海洋生物陷入灭顶之灾。 河流生命不保,人类社会同样遭受重创。工业停产,农业无收,生活用水告急,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1997年黄河河口地区300多天无水入海,山东一省的损失就达135亿元。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断流和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全区还投入抗旱资金35亿元。由于供水不足,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不得不经常采取限时限量供水。 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960年代中期,关于黄河治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吃光喝尽”。他们设想在黄河水沙入海之前将其全部用完,这样也就没有了洪涝灾害。这样,“将来几十年后,有人来到黄河口,看见一条小沟,发出感慨,啊,这就是原来的黄河!”那条据说是中国忧患的河流终于被驯服得找不着了,这种无视河流生命的治理方案在当时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但几十年过去,所谓浪漫主义的幻想变成了悲哀的现实。万里巨川成了时断时续的季节河,自古以来贯通东西奔流到海的历史长河退化得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支撑点倾斜了,断裂了。 东方之美沉没了,黄钟大吕喑哑了,诗歌和梦破碎了。

作者简介

张真宇,笔名郎毛,诗人,文化学者,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黄河报》记者、《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副总编辑等职,现任全球水伙伴(中国黄河)委员会理事、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宣传部长、河南多元文化传媒创意总监。已出版《流浪的诗学》《传说中的痛苦》《重读大黄河》等专著;主创出品《重读大黄河》《见证黑河》《大河圆梦》《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纪录片数十部。 蔺生睿,中国水利作协、甘肃省作协、黄河水利作协会员。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高级工程师。 主编职工文学集《河上风铃》,科技专著《黄河·上游·水沙》,散文集《黄河浪花》《散步黄河》,小说集《月儿弯弯》,诗集《心灵痕迹》,为黄委水文局编著(合作)报告文学集《水文感动黄河》《守望大河》《九曲风铃》三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