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87659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90页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38765991 ; 978-7-5387-6599-1

本书特色

作者赵培光曾获得冰心散文奖、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散文优秀编辑奖等。 本书为作者的散文集,收录其《草原深处的石城》《阿勒泰的惦念》《大地上的恩泽》《真实的碎片》《与年龄有关》《记忆芬芳》《所谓新知》《1994:暑中札记》等作品,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冰心散文奖获奖作者赵培光近年来创作22篇散文随笔作品,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是作者的采风琐记和思想评述,或抒发了作者彼时彼刻的见闻感受,或表达了作者对某些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内容平实,情感真挚。

目录

找上海 / 001

独自出行 / 014

面孔 / 020

草原深处的石城 / 027

阿勒泰的惦念 / 036

到白山去 / 043

回乡记 / 053

大地上的恩泽 / 065

真实的碎片 / 071

关于广告 / 075

与年龄有关 / 079

忽然六十 / 082

草莓偶寄 / 096

旅伴 / 100

序或跋 / 105

所谓新知 / 116

记忆芬芳 / 126

1994:暑中札记 / 134

记这个春天 / 161

装修记 / 169

字里流年 / 182


展开全部

节选

找??上??海 一 国中的城镇乡村,散落在山水,传说于民间,去哪里放情看一时的兴致,而我,兴致之上,魂缠兮,梦绕兮,恐怕只有上海了。 于是,得机会便去上海。一次又一次,不厌不倦,着魔中蛊了一般。 去上海干吗? ……找上海。对,找上海! 找母亲咿呀学语的上海,找母亲风姿绰约的上海;找父亲蹒跚学步的上海,找父亲壮志凌云的上海;找父亲母亲结识的、恋爱的上海;找父亲母亲告别的、思念的上海。 毫无疑问,这是我找上海的初衷。 已经十分久远了。 往往始于一粒城隍庙五香豆、一块大白兔奶糖、一把张小泉剪子、一件开开牌羊毛衫、一台永久牌自行车,以及父母二人之间经常性的吴侬软语。 恍然三十五载,别梦依稀。此后,火车、轮船、飞机,我得以陆、海、空三种方式反复地出入上海,只为找我关心的上海,连同我期望的上海。或苍茫,或明丽;或通透,或昏昧;或诚挚,或婉约;或粗朴,或细腻。父母年纪轻轻便把自己交给了吉林,而我要把年纪轻轻的父母还给上海。明知道,诸多的想象来源于我的自作多情,譬如,那个不逊于许文强的男人便是父亲,那个不输于冯程程的女人便是母亲。回忆的空间里,父亲少年时跟着做保姆的奶奶过着穷日子,而母亲经常是一袭旗袍,摇曳在繁华的街头与外滩。尤其是母亲,一脑子电影和小说,字写得漂亮,毛衣织得漂亮,讲故事也绘声,唱越剧也绘色,荣耀了平房院落的左邻右舍。 生活之余,多是时光遗漏的那些细碎记忆。晚饭后,灯光下,母亲给儿女们讲老家旧事,讲她的手足弟妹。*令她放心不下的是大弟,也就是我的大舅。大舅学习很努力,苦苦拼争,却没能考上高校,致使神经错乱,毁掉了前程。二姨远嫁西安,在国棉六厂上班。三姨哪也没去,随长辈过着油盐酱醋的日子。再就是四姨、五姨和小舅了,同父异母所生,感情不近不疏的,维系着亲人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我们家一时困窘,母亲写信求助于二姨,借二十元钱。这件事,深深烙在我的心头,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还有一个结,不,一个谜,似乎永远也解不开了。1953年,父母为什么放弃黄浦江畔的大上海而落户在松花江畔的吉林?据说,是来参加“三大化”建设:101、102、103,即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将近六十年,风霜雨雪,苦辣酸甜,然后被合葬在距“三大化”不远的南山陵园。也快十年了,我每次去祭扫,伫立墓前,都禁不住想,要不要把二老的骨灰盒捧回上海,寻一片清静安息。终究是,念念而已,想想则罢。 二 不错,从神游上海到行走上海,我整整花掉了童年、少年及青年,时光够漫长的。 1985年4月29日,风香日暖,开启婚旅。按照方便的路线图,先是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然后便落脚上海了。 上海有着我的一系列亲戚,*亲的是三姨和三姨父及其一双儿女。此前,母亲给我一个地址:中山南一路944弄。舟车劳顿,待到弄口张望,方知:弄,相当于胡同,却比胡同还小。七拐八弯,在狭窄的深处,摸到了三姨家。亲戚好,好亲戚,笑脸相迎,酒菜相待,让我们很快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几天里,备受照料,好不热闹。可好归好,不便之一是,解手要到一百五十米以外的公厕,尽管屋里有马桶,但不习惯。 上海足够诱惑,白天转不够,晚上接着转,主要是围着南京路转。大世界、大光明电影院、和平饭店、外滩等从概念中一一呈现,不失时机地促发我对父母当年原貌原声出入其中的联想。莫名其妙的是,自己也仿佛孩子般跟随着他们哼起了《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仿周璇唱的那种声调,凄切,暧昧,如梦初醒。 我们顺道去了三姨家新分的房子。哦,实际是旧房,在上海电视台附近。进去看,跟车库差不多,已经搭起了二层隔断,准备住人的。说心里话,房子不怎么样,但三姨一家却乐开了花。他们还庆幸呢,不用去浦东了。尽管浦东可以分到宽敞些的,但不想去,不愿意去,太远,也太不方便。住浦西住惯了,浦东像渔村,刚刚传出开发的消息。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还是浦西好。怎么个好?一条南京路演绎着无尽的繁华,蔓延到上海的四处。哪怕拥挤,哪怕逼仄,哪怕放眼望去人头攒动,楼窗支出的铁架上飘动着晾晒的被褥和衣服…… 三 尔后,再去上海的时候,跟着欲望走,由南京路扩展到河南中路、陕西南路、西藏东路、洋泾邦路、淮海路、衡山路、福州路、漕宝路、宛平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棵树,路便是它的枝,房就是它的叶。路可以尽情地走,想乘凉吗?大树底下不太好乘凉,即使是片刻的凉。 父母养育了五个儿女,始终寄望着晚辈有朝一日回上海,回他们的上海,绵长且柔韧,柔韧且绵长。大哥参加工作后,超常规地发奋图强,读吉林医学院学士五年,读白求恩医科大学硕士三年,读北京医科大学博士三年,读上海医科大学博士后三年,又去美利坚合众国钻研尖端医学十年,光阴荏苒,幽梦飘浮,*后终于落户到上海。 上海好吗?前尘往事今犹在,风雷激荡更精神! 公务或者私游,我一次次到上海逗留,心下不免思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何止是想,还付诸行为。我把我的愿望说给上海的同学,还把求职简历交给上海的朋友。左难右难,左右为难,直至我解甲归田。这也不算完,等我更老一些的时候,就在上海租住,宁肯旧房、小房、边缘房。终究成为一片枯叶,落下来,化为泥土。 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傍苏州河,滨黄浦江,外向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的胸怀及眼光,让这座城市突飞猛进,煊赫东西半球。 近、现两代史,租界是沉重的,孤岛是沉郁的,江水滔滔东去,流走了屈辱,遍地是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一步一步地,挥汗沥血,上海成为奋斗者的乐园,而融入上海的*好方式是人才的如鱼得水。福哉,幸哉,上海托起了人才,人才托起了上海,相辅复相成。 也不是顺风顺水那么简单,天下芸芸人才,何以在上海安家立业? 大地上,脚步匆匆,人心茫茫。 机会与难点同在,过尽千帆,顾虑一片一片,多少人才留也留不住,位子、票子、房子、孩子,压得八方汇聚的人才直不起腰、喘不匀气,奈何依依不舍地放弃。放弃,并且期望重新回来。 房子是庇佑人才的前提。2000年,同学在黄浦区买了一套102平方米的旧房,每平方米6480元,据说现在总房价早已突破千万;2004年,大哥在杨浦区买了一套105平方米新房,每平方米12000元,据说现在总价也接近千万了。岁月追赶着岁月,生活压迫着生活,时至今日,房产市值基本上涨了10倍左右,200万勉强交个首付,还算不上理想的房源。外乡人,隔岸观火,偶尔幽它一默,道:房子安好四轮,推到上海去卖。 古人居长安,不易,不易,无关房价;今人居上海,不易,不易,无非房价。 还是很小的时候,常听父母说到上海大厦,二十四层,独高无二,那份“唯我独尊”的气概,令很多人口口传诵。到今朝,早已婴孩儿般淹没在横无际涯的楼海中了。走在它的身边,我觉得自己如同潜水员,需要笨拙地扑腾。 从父母,找上海,有些落叶归根的意思。九泉之下,父母不能了,而我要继承二老的遗愿,好好活着,好好找。 四 上海不是古都,却很会怀旧。凭借一首诗,凭借一幅画,凭借一片云,凭借一阵风。我如果替上海来一次烟雨蒙蒙的怀旧,*好的方式是弄一部电视剧,五十集。名字我都已经想好了,就叫《黄浦江的女儿》。却始终未敢动笔,没底气。 毕竟,上海是有格调、有性情的,就是所谓城市的调性。

作者简介

赵培光,笔名野马。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委员会主任,吉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吉林日报》社高级编辑(二级)。曾获得冰心散文奖、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散文优秀编辑奖等。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十六部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