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

陶行知

1星价 ¥6.1 (3.4折)
2星价¥6.1 定价¥1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5097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6
  • 出版时间:2019-03-01
  • 条形码:9787512509740 ; 978-7-5125-0974-0

本书特色

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秉承伟大与成功的话题,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诠释平凡与伟大的差别。 “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上,陶行知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在教育上,陶行知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内容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并入今南京大学等)。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批判地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社会大学。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陶行知/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从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展现了陶行知的成长历程和其人生发展轨迹。

目录

少年时期
受到恩师的启蒙教育
正式成为崇一学生
踏上学医救民之路
从金陵大学毕业

青年时期
毅然赴美留学之路
以教育为终生事业
开启探索新教育之路
领导学生爱国运动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办校有方

中年时期
发明推广“小先生制”
指导建立新安旅行团
开展国难教育运动
奔走各国,宣传抗日
坚持创办育才学校
活用教育方法
发起社会大学教育
反对内战,呼吁和平
万世师表与哲人永生
展开全部

节选

  《陶行知/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受到恩师的启蒙教育  清朝末年,在安徽南部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叫徽州,州治在歙县,郁郁葱葱的黄山在这里绵延不绝,新安江清澈宽广的江水流淌不息。徽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在19世纪末期,徽州人烟稀少,茂林修竹,风景十分美丽。但是,群峰参天、岭谷交错的秀美黄山和飘逸苍茫的云海交织出的醉人景色,并不能让当地的居民们吃饱饭。这是一片山多地少的贫瘠之地,大多数住户全年的粮食都只够吃3个月,所以许多人家只能外出谋生了。  1891年10月18日,在黄潭源村有一个陶姓农家出生了一个男娃,家人给男娃取名为陶文溶。后来,文溶改名为知行,*后改名为行知。  据陶氏家谱记载,陶行知是陶氏第16世。说来也奇怪,陶家12世、14世每代都是子女4人,陶行知的父母也生了二子二女。但是长子和长女都不幸幼年夭折,只剩下次子陶行知和二女美珠,即陶文漠。  陶行知的乳名也因此而得。他的父亲说:“这孩子的姐姐宝珠很小就夭折了,咱们陶家人丁不兴旺呀!都说庙里的菩萨福慧圆满,不如让这孩子沾点儿佛家的福荫,就叫‘小和尚’吧,以求庇护。”  家里人都认为这个小名起得好。这个“小和尚”外表看起来还真有点儿名副其实:宽宽的额角,细长的眼睛,挺高的鼻梁,五官周正而斯文,头也总是剃得光光的。  陶行知的父亲陶位朝,号槐卿,字笑山,为人笃实、厚道,性格温和。他不善农事,一直经营酱园店,闲时读书自娱。酱园店名为“亨达官”,是上代开设在万安街上的。万安镇属于休宁县,是徽州有名的大镇,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陶行知的母亲姓曹,名翠仂,原籍徽州绩溪县北乡。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典型的贤妻良母。因为家境清贫,除管理家务外,她还要下田耕作,终日劳动不歇,甚至连丈夫、儿子和孙子的理发,都由她包办,以节省些钱来补助家用。后来,有陶行知自己写的《吾母所遗剃刀》一诗为证:  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那时候,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侵略正在势头上,外国传教士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旧中国的穷乡僻壤。长江流域一带,到处建立了耶稣教内地会,歙县小北街也有内地会,陶行知的父亲便为该会会员。  因为家境困难,经人介绍,陶行知的母亲进了教堂帮佣,除负责炊事外,兼做勤杂工。父母亲艰苦勤劳的优秀品质和诚实朴素的生活作风,在陶行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陶行知从小灵敏,5岁的小行知,在不知不觉之中显露出聪颖的天分。他常到村中叶家去玩,当人们在叶家厅堂中鉴赏壁上的对联、字画时,他也挤在当中看。  有时,小行知独自来到叶家厅堂,面壁静观对联、字画。主人和客人见他痴痴入迷的模样,觉得很是有趣,便有意观察他。但见他每次静观之后,便以木炭、小棒、竹枝在方砖地上、泥巴地上写写画画。  人们起先以为小行知只是兴之所至,乱画一气。及至弯腰细看,才不由得吃了一惊,5岁的孩子把对联上的字描了出来。人们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纷纷议论他为神童。位朝夫妇也发现儿子资质不凡。但是,生计窘困,又能怎么样呢?小行知依然只能以小棒作笔,大地当纸,写写画画而已。  黄潭源村很小,孩子们玩腻了,常到毗邻的旸村去玩。小行知也尾随大孩子们一起去。旸村有一个私塾,塾师方庶咸是位失意的老秀才。  有一天,方庶咸从门外嬉戏的孩子群中发现了不同凡响的陶行知。经过多次观察,他确认自己老眼不花,这个孩子若培养有方,来日必成大器。于是,他告诉陶位朝,愿意收小行知为弟子,并予以特别教育。  按徽州习俗,开蒙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要设宴请酒。可是,此时的陶位朝己穷得无力设酒,只得谢过方先生的好意,惭愧地牵走爱子。  方庶咸爱才心切。尽管一个三家村教书匠的收人微薄但他还是决定免费收小行知为学生。位朝夫妇自是感激不尽。就这样,6岁的陶行知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1900年,陶位朝在万安谋得册书之职。册书,就是管田赋契约。生计有了转机,万安又是大镇,陶位朝将儿子带到万安,就读于吴尔宽经馆。陶行知聪明、好学,常常助人为乐,很快就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喜爱。  但是,好景不长,1902年,陶位朝失去册书之职,二次归田。陶行知含泪告别师友,随父回到黄潭源。祖母老迈,没有了劳动能力,再加上妹妹,一家五口人要吃饭。病态的社会又使父亲染上了不良嗜好,每次劳作都觉得无力。  贫困的家庭条件已经无法供陶行知念书了,十一二岁的他已成了家中半个劳动力。他同祖母一起绩麻,和母亲一起种菜,随父亲去砍柴、卖柴、卖菜。  对于陶行知的失学,亲友、村人都非常惋惜。祖母不住地唠叨,为孙子着急。母亲数次和父亲商量:“再苦,也要让儿子念点儿书!”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