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往事系列:开国皇帝-赵匡胤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0510216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205102166 ; 978-7-205-10216-6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笔法
,向读者详细地讲述了赵匡胤的辉煌一生,让每位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一代帝王的艰难“创业”路,体会赵匡胤选择文官主政的良苦用心。本书故事性、知识性强烈,能够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读书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变化莫测;在“观看帝王大片”的过程中吸取成功的秘诀。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时势造英雄”,赵匡胤,一个在五代乱世中凭藉军功脱颖而出的年轻军官,以“黄袍加身”夺得帝位,以“杯酒释兵权”结束武人乱政,以政治智慧平定叛乱,巩固了初建的北宋政权。他雄才大略,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征服南汉,平定南唐,基本奠定北宋统治的版图。他宅心仁厚,给功臣们善终,给百姓们实惠,给文化人春天,开启两宋三百余年文治的盛世。他韬光养晦,一心想收复燕云失地,然而终究抱憾而终,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本书从唐末五代乱世切入,全景展示大宋开国帝王赵匡胤辉煌壮阔的一生,有细节有温度有深度,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严肃的历史,以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赵匡胤。
目录
目 录
总 序 / 001
引 子 / 001
**章
将运亨通 / 014
一、独闯天下遇贵人/ 014
二、高平之战露头角/ 020
三、三征南唐树威名/ 028
第二章
黄袍加身/ 037
一、一块来历不明的木牌/ 038
二、一个缜密的托孤计划/ 042
三、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 048
四、一次流血*少的改朝换代/ 059
第三章
雪夜定策/064
一、速平“刺头”李筠/ 064
二、智取“渔翁”李重进/ 071
三、雪夜定策谋统一/ 077
四、一箭双雕并荆湖/ 080
第四章
剑指后蜀 / 088
一、从明君到败家子孟昶 / 088
二、坑后主的“当世诸葛亮” / 094
三、孟昶之亡与蜀地之乱 / 103
第五章
征伐两汉 / 111
一、首次北伐失败了 / 111
二、再次北伐又败了 / 116
三、巫宦之国南汉覆灭了 / 124
第六章
平定南唐/135
一、从孤儿到皇帝的李昪 / 135
二、后主李煜的幸福生活 / 143
三、该来的终于来了 / 151
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157
第七章
帝王仁心 / 163
一、杯酒释兵权 / 163
二、给功臣们善终 / 170
三、给百姓们实惠 / 173
四、给文化人春天 / 176
第八章
燕云遗痛 /182
一、孤注一掷的献礼 / 183
二、一厢情愿的赎买 / 196
三、一败涂地的武攻 / 204
第九章
千古之谜/221
一、烛影斧声 / 221
二、金匮之盟 / 236
三、余音绕梁 / 247
结 语
“创业垂统”之君赵匡胤 / 256
后 记 / 259
节选
翻开中国历史,盛世和乱世总是交替出现。公元10至12世纪的中国,经历了隋唐的第二次大统一之后,又进入第二次大冲突、大分裂时期。
在南部中原地区,公元907年,朱温在开封篡唐称帝,建国号梁,从而开启了50余年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直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并以“先南后北”战略统一中原,大混战才算结束。在这50余年中,仅中原地区就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其中*长的后梁存在16年,*短的后汉才3年多。皇帝换得更是频繁,一共出了14位天子,平均每人在位3.8年,但能混到自然死亡的却只有6人,另外8人中,6人被杀、1人自焚、1人被抓了俘虏,这是大乱。
在南方和山西,这时也先后存在过10个地方割据政权,还不包括一些更小的割据势力,由于中原打得太热闹了,大的政权顾不上和他们争地盘,所以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也就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发展,虽然也是冲突不断,但比起中原地区来只能算是小打小闹,这是小乱。
而在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趁着中原战乱的大好时机迅速崛起。“契丹”的含义,学者一般认为是镔铁或刀剑的意思。关于契丹的起源有一个“青牛白马”的美丽传说:相传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大兴安岭南端的大红山白槽沟河,名为“潢河”(今称西拉木伦河),另一条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名为“土河”(今称老哈河)。一天,一位骑着白马的男子顺土河而下,一位女子驾着青牛车沿潢河而来,他们在两河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生下八个儿子,后来发展成契丹八部。公元907年,迭剌部人耶律阿保机出任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称帝建立辽朝,在他的统治下,辽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国家势力蒸蒸日上。
耶律阿保机和他的继任者都有挺进中原的雄心壮志,中原的几次大战也都能看到契丹人的铁骑,这是边乱。
以上我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乱得不能再乱了!
朝堂之上,为了那身龙袍、那把龙椅,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权臣篡夺,一顶顶皇冠在刀光剑影中怆然落地;一个个新皇帝又在你争我夺中粉墨登基。朝堂之下,社会动荡,战乱不休,*遭殃的始终是老百姓,昔日肥沃的农田变为狼烟四起的战场,曾经繁华的城镇沦为啼饥号寒的废墟,累累白骨无人收埋,饿殍遍地妻离子散。这一幕幕丑剧和惨剧一直延续到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才得以宣告终结。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治和大乱总是交替出现的,所以要想说清这一切混乱的根源,还得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开元之治”讲起。唐先天元年(712),李隆基从父亲的手中接过帝国的皇位,是为唐玄宗,这一年他才27岁。小伙子在即位之初就表现出雄才大略,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将大唐的国势推向了强盛的顶峰。渐渐地,他被这眼前的盛世太平麻痹了,也厌倦了勤政操劳的辛苦,于是一改执政初期的励精图治,开始沉湎于欢乐享受。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被先后罢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爬上了相位。在得到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后,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整个朝廷变得奸佞当道,乌烟瘴气。
大唐辉煌盛世的背后则是边患日重的现实。西北的吐蕃、突厥,东北部的奚与契丹均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为了应对边患,唐朝廷在边州置重兵,并更加依靠番兵番将来控扼边疆,所谓“外重内轻”局面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粟特—突厥混血的安禄山也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羽翼丰满。
这位安禄山先生是一个体重300多斤的大胖子,据说肚子大到连自己低头都看不到自己的脚,走路时得用手托着肚子,*奇葩的是每次穿衣服,得用两个人帮他托着肚子,再由一个人钻到肚子下面用头顶住,其他人才能帮他穿衣系带。按说这么一位严重的肥胖症患者应该反应迟钝才对,但安禄山的智商和情商都极高,说话机智幽默,而且*让人想不透的是这位胖兄的胡旋舞竟然跳得特别好。胡旋舞,听名字就知道是那种伴着鼓声急速旋转的舞蹈,安禄山不但能转起来,而且他的舞姿刚健轻灵,韵味十足,估计杨玉环能喜欢上他,也和彼此同是舞蹈家有关系。
有一次,李隆基想让安禄山同杨玉环的堂兄拜把子,但这位仁兄坚决不干——我不要拜什么把子,我要认干妈!于是44岁的安禄山成了29岁的杨玉环的干儿子。干妈也是妈,也得尽义务。充满母爱的杨玉环专门替这个“大儿子”举行了洗三仪式,她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大澡盆中,为他洗澡,李隆基爸爸不但不吃醋,还乐呵呵地给安禄山发红包,给洗儿钱。终于洗完澡后,又用锦缎做成一个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宫女们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唐朝的女子力气真大),在后宫花园中转来转去,一边走还一边“禄儿、禄儿”地哄着,真的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然而四年之后,憨态可掬的“禄儿”造起了他干爸干妈的反。当时,大唐十大边镇节度使中,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了三个,全国49万的边军他一个人就指挥20万,可李爸爸还是觉得干儿子造反的实力不够,又让这个干儿子总管全国的军马。好了,时机成熟了,这回该换干儿子安禄山过过当爹的瘾了。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和他的铁哥们史思明公然竖起叛旗,叛军以风卷残云之势两个月内便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两京,占据半壁江山。这场叛乱持续了近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李隆基和他儿子李亨(唐肃宗)终其一生也没有看到叛乱平定,直到李隆基的孙子李豫(唐代宗)登基两年后这场叛乱才告一段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敲响了大唐衰亡的丧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叛乱虽然以余党叛部被唐朝中央收编而告平息,但叛乱种下的恶果却肆意侵蚀着大唐王朝。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胜利,大唐朝廷不得不绥靖安史余部,纵容这些世居河朔的骄兵悍将取得半独立的割据地位,自此之后藩镇问题一直与有唐一代相始终。
中央的衰弱导致各地的节度使们开始坐大,他们总揽自己辖区的军权、行政和财权,朝廷逐渐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虽然中间也有几位有作为的皇帝想要改变这一状况,但都无疾而终。到了后期,大多数节度使直接变成了世袭,如果高兴了,他们可以找到几个相邻的节度使一起发动个叛乱,叫板一下中央;如果因为利益瓜分起了矛盾,节度使们就互相亮出刀枪,彼此征伐一下,搅得大唐后期的政局极不安定,史称“藩镇割据”。
朝廷外面是一群大多不太听话的节度使,朝廷里面也没闲着,宦官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而且掌握的权力发展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唐朝之前的政治结构,唐至德元年(756),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一直跟随李亨的宦官李辅国因“拥立之功”被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后竟然做到了中书令,成了唐朝历史上**个宦官宰相,*后因为李辅国嘴贱,对唐代宗李豫说了一句:“皇上您在里边坐着就行,外面的事儿都由我处理就好了”,戳了李豫的肺管子,唐代宗李豫才下决心派人暗地里把李辅国给杀了,结果换汤不换药,取而代之的程元振一样权势滔天。自此,宦官正式登上了权力核心的舞台,他们在军队有神策军中尉统兵,在中央有枢密使参与决策,在地方藩镇有监军使,同时宦官还广泛参与政务工作,宦官担任的使职有几十种之多,史称“宦官专权”。到了后来,唐僖宗李儇甚至直接认大宦官田令孜为干爹(阿父)。
宦官的权力这么大,那么作为朝廷中坚力量的朝臣们在做什么呢?答:要么在与宦官的斗争中失败,要么在与宦官相互扶持中,各取所需。如唐太和九年(835),唐文宗李昂任用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布下了伏兵准备诛杀宦官,但被宦官仇士良、鱼志弘发觉,李训、郑注以下的朝臣有一千几百人被杀害,文宗本人也从此受到宦官的监视,失去自由。*后唐文宗李昂仰天长叹:我比汉献帝还窝囊啊——人家好歹还是被正常人挟持的,而我的自由却是被一群太监给夺走的。此事史称“甘露之变”。
朝臣们自己也不团结。唐朝时,官员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些人是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而当官的,认为自己是凭真才实学入仕;还有一些人,是通过父祖门荫而当官的,以门第清高自居。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集团,两派势不两立,斗争的原则只有一个:只要你支持的,我就反对;只要你反对的,我一定支持。这场斗争一共持续了40多年,因为这两个集团各涌现了一位杰出代表,牛僧儒、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
再强大的帝国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大唐这曾经强壮伟岸的身躯如今已气息奄奄、江河日下,大厦之倾,必然之势矣!
唐乾符二年(875),黄河以北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朝廷和节度使们的横征暴敛却没有丝毫改变,私盐商人王仙芝和落第书生黄巢先后揭竿而起,给了大唐帝国*后的致命一击。唐中和元年(881),黄巢军进入长安,唐僖宗李儇逃亡四川。可刚一坐上龙椅,黄巢就变成了唐朝皇帝的翻版,甚至还让宫里的宦官当自己义军的监军。这个举动让跟随黄巢拼死拼活打江山的将军们很不高兴。负责长安东面防务的大将朱温直接向唐军投降,李儇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兴奋不已,又是封官又是许愿,还赐给了朱温一个响亮的名字——朱全忠!
唐僖宗李儇大概不常捡馅饼,因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这次也不例外。25年后,正是这位“完全忠诚”的朱温亲手结束了延续了289年的唐帝国。事情是这样的:朱温投降以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完全忠诚”,凭借自身的枭雄天赋,通过和自己的前任老板黄巢作战不断扩大地盘,成了一个相当有实力的节度使。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宰相崔胤的密信,皇帝被宦官挟持了,你赶快进京救驾。朱温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下子变成了东汉末年袁绍、曹操和董卓的合体,迅速带领部队进入长安。他先像袁绍一样带兵将宫里的宦官杀绝,终结了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专权;然后又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稀缺的政治资源;唐天祐元年(904),他又像董卓一样,将手中的傀儡皇帝唐昭宗杀掉,立13岁的李柷为帝;唐天祐四年(907),朱温正式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第二年,年仅17岁的唐哀帝李柷也没能躲过被杀的宿命。
这下天下彻底乱了!
以前虽然各藩镇不太买朝廷的账,但人家毕竟是根红苗正的皇帝呀,*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但朱温把大唐的皇帝弄死了,自己当起了“大梁”皇帝,这个问题就得说道说道了,大家都是藩镇,凭什么听你的!
*先站出来反对的是朱温*大的死对头沙陀人李克用。沙陀是突厥人的一支,李克用本姓朱邪,他父亲朱邪赤心因为战功被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就跟着他爸爸东征西讨,因为经常冲锋陷阵,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外号“飞虎子”;又因为打仗太勇猛瞎了一只眼睛,得到了第二个外号“独眼龙”;又因为他的部队都穿黑衣,号称“鸦军”,得到了第三个外号“李鸦儿”。
一个有这么多外号的人肯定不是好惹的,但当时的朱温还真就惹了。那还是在镇压黄巢起义的时候,李克用带着自己的鸦军把黄巢赶出了长安,追着黄巢满世界跑,跑着跑着,就跑到了以前的老部下、现在的死对头朱温的防区——开封(今河南开封),在李克用和朱温的共同努力下,黄巢又继续跑路了。朱温作为地主,就想尽一下地主之谊,请李克用喝酒,感谢他帮助自己赶跑了黄巢,结果这顿酒喝出了问题。可能朱温早就看出了这个沙陀人以后会和自己捣乱,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关了城门,派兵去杀李克用,要不是李克用的亲兵发现情况危急,用冷水泼醒了喝得不省人事的李克用,李克用就真得永远留在开封了,*后只有李克用和身边的几个人逃了出来,和他一起进城的三百亲兵无一幸免。
这个梁子结死了。虽然后来李克用也向朝廷申过诉,但因为朱温都从中做了手脚,*后反倒让李克用背上了一个反乱朝廷的黑锅。这次朱温竟敢称帝,还杀死了大唐的两位皇帝,于公于私这对冤家肯定是不共戴天了。
结果只过了一年,坚决要和朱温死磕到底的李克用就带着万分遗憾在太原死去,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和朱温死磕。由于李克用父子的势力范围只有太原这一块地方,虽然部队的战斗力强于后梁,但整体实力还有很大差距,双方打打停停,进入了对峙状态。又过了四年,病榻上的梁太祖朱温在次子朱友珪发动的政变中被杀,而篡了老爹皇位的朱友珪也只当了243天皇帝,就又被自己的弟弟朱友贞篡位,朱友珪看大势已去,让亲信冯廷谔结束了自己夫妻二人的性命,冯廷谔也随即自刎。顺便说一句,这位冯先生也是够本儿了,加上朱温,他这辈子一共亲手杀死了两位皇帝。发动叛乱的朱友贞踩着自己同父异母哥哥的尸体登上皇位,成为后梁的*后一位皇帝。
后梁这么一折腾,本就不怎么雄厚的家底更单薄了。后梁龙德三年(923),晋王李存勖称帝,仍沿用“唐”的国号,史称后唐,李存勖是为唐庄宗。这年10月,后唐对后梁发动总攻。此时的后梁早已是一盘散沙,臣子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盗走,众叛亲离,军无斗志。在后唐军攻入开封前夕,朱友贞也算有些骨气,命亲信皇甫麟将他杀死,后梁随之亡国。
后梁,一个所有皇帝都起于篡位,也全都死于非命的短命皇朝。
李存勖英勇善战,打仗是把好手,革了朱家的命建立李家王朝后,却对治国一窍不通。李存勖还是一位艺术家,喜好演戏,即使当了皇帝也仍然不下戏台,还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李天下”,按说喜欢演戏也算是正常的文化爱好,可这位仁兄却不一样,将那些和他一起演出的戏子们都封为大臣,不是戏封,而是真封。这些戏子们演戏还行,治国就只能是越治越乱,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极其少见的伶人乱政现象。同时,李存勖还是一位非常怀旧的人,认为没有宦官乱政的大唐还能叫大唐吗?于是那些年从朱温的屠刀下逃脱,隐匿在民间的太监们纷纷回到朝廷,继续之前未完成的祸国殃民的把戏。李存勖两口子还都是财迷,为了捞钱连底线都不要了,百姓怨声载道,李存勖却认为这是在替我赚钱啊,有什么不对,还赐给孔谦“丰财赡国功臣”荣誉称号。还有一次要打仗了,宰相豆卢革去申请经费,李存勖的媳妇刘皇后拿了两个银盆牵了三个儿子走出来,对着宰相撒泼,老娘就这点儿东西了,你们要是想要就都拿去,一看这架势宰相也了,到底没把钱要出来。而作为军队*高指挥官的枢密使郭崇韬却只是因为贪污的谣言,查都没查就被斩杀了。
李天下就这么理天下,不乱才怪。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兵变。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在兵变中被拥立为天子。李嗣源绝对算得上五代时的明君,在他的治下,后唐轻徭薄赋,恢复生产,一连八年没有战争,连年风调雨顺,老百姓日渐富裕,朝政呈现“中兴”的局面。
但老李真的老了,在当了七年的太平天子后,后唐长兴四年(933),67岁的唐明宗李嗣源病逝,儿子李从厚即位。短暂的春天过后,又开始乱了。后唐应顺元年(934),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废黜李从厚,自己当上了皇帝。后唐清泰三年(936)十一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筹码,换来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倾国入援,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
石敬瑭非常小心、恭谨地奉侍契丹,不仅向契丹上表称臣,而且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后晋天福七年(942),当了六年皇帝的石儿子好歹是死在自己家里,而即位的石孙子就没这么幸运了。石敬瑭的继承者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且分不清大小王的皇帝,在辅臣的怂恿下,他开始不满意自己的“臣孙”身份,不仅强硬地向契丹表示从此“称孙不称臣”,还傲慢地放出话来:“翁怒则来战,孙有十万横磨剑,足以相待!只是他日如为孙所败,被天下人取笑,不要后悔!”孙子如此不孝,爷爷耶律德光很生气,那就打吧。后晋天福九年(944),契丹**次伐晋,辽晋两国开始交恶。后晋天运三年(946),辽朝第三次伐晋,且由耶律德光亲自带队,誓将叛贼铲除。十二月,契丹兵临后晋首都开封城下,曾经很爷们的石重贵奉表投降,后晋灭亡,这个短命王朝存在了不到12年。耶律德光没有杀石重贵,而是将他封为“负义侯”,并命令将他举家北迁至辽国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石重贵后又遭遇多次辗转迁徙,在北国度过近30年的阶下囚生活后,于公元976年凄惨病逝。
此时的太原守将刘知远是一位非常有头脑的节度使,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和认干爹的事情上都旗帜鲜明地发表过反对意见,但石敬瑭没听。在耶律德光南征之时,刘知远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契丹攻入开封,他冷眼旁观;大多数藩镇向耶律德光称臣,他还是冷眼旁观,只是派人礼节性地表达一下友好;耶律德光要他表明态度,甚至给他送去一根木拐和一封直接叫儿子的信函羞辱他,他不但不生气,反而愉快地接受并开始走路架拐:不用你忽悠,我自己瘸。聪明的刘知远在等机会,他知道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到——后晋灭亡的一个月后,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耶律德光知道后虽然生气但也实在鞭长莫及,因为这时他的驻地开封彻底乱了。耶律德光是很想留在中原当皇帝的,这是因为他确实梦想成为中原雄主,况且在当时,中原的文化科技和生活水平不知比草原先进多少倍,所以为了将来可能成为大辽国都的开封城继续保持繁荣,他严令不准在城内打劫,但城外就不管了。在打劫过程中,耶律德光痛苦地发现中原的老百姓比石重贵的正规军还厉害,契丹兵团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等他想对刘知远动手时,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加上这时皇帝出来久了,国内又发生了一些事情,耶律德光只得下令撤军。
这样的机会刘知远怎能放过,他顺势起兵,一路畅通无阻,兵不血刃地进入开封。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这位仁兄在自家的宗庙里供奉起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自称是汉家的后代,但其实,他和李存勖、石敬瑭一样,都是沙陀人。
刘知远只有当皇帝的命,却没有享受皇权的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后汉乾祐元年(948)二月,由他18岁的次子刘承祐即位。这下糟了,那些曾经和他爹一起出生入死的叔叔大爷们根本不把这个小刘皇帝放在眼里,甚至在上朝时公然让小皇帝住口。眼看着自己要被架空,刘承祐开始组织反击,后汉乾祐三年(950)十一月,他抓住机会把他爹留给他的五位重臣一口气杀了三个,只剩下宰相苏逢吉和枢密使郭威。苏逢吉还算听话,下一个该杀指挥军队的郭威了。
郭威,字文仲,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年轻时从李存勖的亲军干起,后来协助刘知远称帝,功勋卓著。刘承祐动手时,郭威正在邺城驻守,一看这形势,直接就带兵造反了。为了报复,刘承祐杀光了郭威留在开封的所有亲族,怀着毁家之恨的郭威不久带兵抵达开封,刘承祐在逃跑途中被杀。
按照以往的惯例,现在轮到郭威踩着刘承祐的尸体登基做皇帝了,但郭威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琢磨不透的决定:进宫面见李太后,请太后临朝听政,又立了镇守太原的刘崇之子刘赟为帝。当时刘赟是徐州节度使,一听说自己要当皇帝了,乐得马上向首都开封出发,可刚走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局势却又变了。
原来,公元951年正月,后汉朝廷收到契丹大举来侵的消息,郭威当仁不让地率军去和契丹打仗,可走到一百多里外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跟着郭威的大兵们不干了:我们辛辛苦苦跟着您造反,杀了姓刘的皇帝,您自己不当皇帝就算了,竟然又找了一个姓刘的当皇帝,我们以后还能有好日子过吗?接着,几个带头的拿了一面黄旗披在了郭威的身上,这下好了,穿了皇家的颜色,想不当皇帝也不行了。于是郭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那位急着赶去当皇帝的刘赟不仅没当成皇帝,还被郭威控制起来。刘赟的爹爹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一看郭威称帝,他也不甘示弱地称帝了,仍沿用汉的国号,史称北汉。郭威怕留着刘赟出麻烦,干脆就把他毒死了。国仇家恨,后周和北汉的世仇结死了。
在郭威称帝的过程中,一名方面大耳的小兵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并将之深深印在脑海中,他的名字叫赵匡胤,虽然这次在郭威导演的“黄旗加身”大戏中他只是“路人甲”,但在9年后那场翻拍续集中他将是总导演和男主角,绵延50多年的五代乱世也将因他而终结,一个繁华盛世在等着他去开创,努力吧,赵匡胤!
作者简介
蒋金玲,女,湖南邵阳人,1978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宋辽金史研究,独立出版专著《辽朝与中原王朝外交思想研究》,在《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等五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十余项。
-
小说家的假期
¥19.2¥5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7¥55.0 -
两宋人物
¥6.9¥19.2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5¥29.8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1.3¥4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4.4¥45.0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2.0¥68.0 -
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八品)
¥26.5¥68.0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18.6¥58.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7.8¥29.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4¥28.0 -
黑夜(八品-九品)
¥12.6¥39.5 -
毛姆自传
¥17.2¥38.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9.6¥30.0 -
沿着公路直行
¥19.5¥50.0 -
道教徒的诗人 李白及其痛苦
¥9.9¥26.0 -
自述五种
¥9.0¥28.0 -
武则天演义:良相辅国 一代女皇
¥12.2¥38.0 -
傅雷与傅聪
¥16.4¥49.8 -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
¥7.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