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37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3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73732 ; 978-7-03-067373-2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UUV水下自主回收技术的流体动力特性、操纵性、运动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CFD技术和势流理论,建立了UUV回收过程中流场和附加质量计算数学模型,分析了流体动力特性;针对UUV回收过程运动特性,基于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空间运动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回收过程UUV运动和操纵性;结合UUV回收过程的导引方式,给出了回收路径规划;探讨了UUV自主回收控制方法,给出了基于声学定位系统和光学系统的水下回收控制模型,分析了各种路径跟踪方法在回收中的应用;建立了波浪扰动力数学模型,针对复杂海洋环境下波浪对UUV回收过程的影响展开研究;设计了UUV水下回收流体动力测试装置,并阐述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UUV水下自主回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也可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UUV水下回收的意义 1
1.2 UUV回收的分类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2
1.2.1 水面舰船回收 2
1.2.2 水下基站回收 3
1.2.3 水下潜器回收 4
1.3 UUV水下自主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8
1.3.1 流体干扰计算技术 9
1.3.2 操纵性能及控制技术 10
1.3.3 水下精确对接导航定位问题 10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基于CFD技术的UUV回收过程流体动力计算 14
2.1 CFD理论模型 14
2.1.1 RANS控制方程 15
2.1.2 湍流模型 16
2.1.3 壁面函数 18
2.1.4 数值方法 20
2.2 潜艇扰流对UUV流体动力的干扰 22
2.2.1 计算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2
2.2.2 干扰计算 25
2.3 UUV平行于潜艇纵轴线运动时的流体动力干扰 53
2.3.1 CFD网格生成 53
2.3.2 不同相对速度对流体动力的影响 54
2.3.3 不同间距对流体动力的影响 56
2.4 UUV垂直于潜艇纵轴线运动时的仿真 58
2.4.1 CFD网格生成 58
2.4.2 不同相对速度对流体动力的影响 59
2.4.3 UUV横向靠近潜艇运动时其流体动力的变化 64
2.4.4 UUV横向远离潜艇运动时其流体动力的变化 67
2.5 基于二维模型的UUV在极限流域运动的流场分析 72
2.5.1 计算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 72
2.5.2 流场特性与计算分析 73
2.6 基于三维模型的UUV在极限流域运动的流场分析 81
2.6.1 计算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 81
2.6.2 流场特性与计算分析 82
参考文献 88
第3章 基于势流理论的UUV回收过程附加质量计算 90
3.1 势流理论模型 90
3.1.1 数学模型 90
3.1.2 面元法 91
3.2 面元法求解附加质量 94
3.2.1 附加质量导出 94
3.2.2 附加质量基本性质 96
3.2.3 数值方法 97
3.3 无界流域中UUV附加质量计算 98
3.3.1 单个球体和椭球体附加质量计算 98
3.3.2 UUV附加质量计算 103
3.4 有界流域对UUV附加质量的干扰 106
3.4.1 平壁面对球体附加质量的干扰 106
3.4.2 平壁面对UUV附加质量的干扰 109
3.4.3 圆柱壁面对UUV附加质量的干扰 114
参考文献 118
第4章 UUV回收运动与操纵性 120
4.1 UUV空间运动数学模型 120
4.1.1 坐标系与坐标转换矩阵 120
4.1.2 运动学方程 122
4.1.3 动力学方程 124
4.1.4 流体动力 128
4.1.5 六自由度运动模型 133
4.2 流体动力干扰下UUV操纵性分析 133
4.2.1 流体动力干扰下UUV纵向操纵性分析 133
4.2.2 流体动力干扰下UUV侧向-横滚操纵性分析 144
4.3 UUV靠近对接装置运动仿真 161
4.4 UUV进出管安全性分析 162
4.4.1 安全性分析建模 163
4.4.2 求解过程 168
4.4.3 仿真结果分析 169
参考文献 174
第5章 UUV水下回收导引技术 176
5.1 导引方法 176
5.1.1 尾追法 177
5.1.2 固定提前角法 180
5.1.3 平行接近法 183
5.1.4 比例导引法 184
5.1.5 逐次变提前角导引法 187
5.1.6 *优导引法 188
5.2 回收导引过程规划 191
5.2.1 导引策略分析 191
5.2.2 初始阵位分析 193
5.2.3 回收导引仿真的实现 195
5.3 回收导引过程仿真 196
5.3.1 单一导引法回收导引过程仿真 196
5.3.2 组合导引法回收导引过程仿真 206
参考文献 213
第6章 UUV水下回收控制技术 214
6.1 基于声学定位系统的UUV水下回收控制技术 214
6.1.1 基于USBL系统的回坞定位 214
6.1.2 基于偶极势场的回坞导引与控制 218
6.1.3 自适应非奇异终端滑模跟踪控制 223
6.1.4 仿真分析 227
6.2 基于光学的UUV水下回收控制技术 238
6.2.1 基于光学的水下航行器相对位姿和目标速度估计 238
6.2.2 基于位姿估计的欠驱动UUV光学伺服控制 248
6.2.3 基于位姿估计的欠驱动UUV光学伺服控制仿真与分析 257
参考文献 262
第7章 波浪对UUV水下回收的影响 263
7.1 波浪概述 263
7.1.1 波浪 263
7.1.2 波浪理论 263
7.1.3 风力、海浪等级表 264
7.2 基于势流理论的波浪力计算 265
7.2.1 海浪线性自由面条件 265
7.2.2 线性波理论 266
7.2.3 随机波理论 270
7.2.4 运动物体的波浪扰动力一般计算模型 275
7.2.5 运动物体在规则波中线性响应的定解条件 276
7.2.6 UUV波浪扰动力数学模型 280
7.3 基于N-S方程的波浪力计算 283
7.3.1 海浪数学模型的建立 284
7.3.2 三维区域的波浪模拟 287
参考文献 298
第8章 UUV水下回收流体动力测试实验 299
8.1 流体动力测试装置设计要求 299
8.1.1 流体动力测试装置的总体要求 299
8.1.2 流体动力测试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99
8.2 流体动力测试装置模型设计 300
8.2.1 UUV模型及回收管模型设计 300
8.2.2 力学传感器的选择及静校 301
8.2.3 流体动力测试系统装置设计 306
8.3 水下回收流体动力测试装置水池实验 309
8.3.1 实验目的 309
8.3.2 实验设备 309
8.3.3 实验原理 310
8.3.4 实验流程 312
参考文献 313
彩图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UUV水下回收的意义 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被海洋占据,广袤的海洋中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及各种形式的能源,同时,海洋作为国家的蓝色国土,是国家重要的“门户”,是与其他国家联系的重要途径,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研究海洋未知领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领海权益等需求促进了水下航行器(underwater vehicle,UV)的迅速发展。海洋探测与开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水下作业的任务、领域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考虑到复杂且不可预知的海洋环境、潜航员人身安全、特殊水下作业任务及经济性等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无人水下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在科研、商业、军事等领域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在科研方面,UUV可以完成对海洋水文资料的搜集、海底地貌的绘制、海床矿脉的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控等;在商业方面,UUV经常用于海底管道及光缆的铺设和检查工作等;在军事方面,UUV已被多国用于海洋军事侦察、反水雷探测和反潜作战等。UUV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UUV的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瑞典、挪威、意大利、乌克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已将较多的机构和人力投入到UUV的研究和开发中,制造了上百种UUV。 虽然UUV具备隐蔽性强、机动能力高及经济性好等突出的优点,但是其执行任务的能力通常只能依靠自带能源,因此其工作时间及作业范围不可避免地受到能源的限制,这就需要对UUV及时地实施回收,进行能源补充、读取收集到的数据、检修维护、输入新的任务等,为UUV再次布放作业做好准备。此外,UUV自身昂贵的造价及珍贵的数据信息也对UUV回收的必要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 目前,UUV的回收方式按回收平台的类别主要分为水下回收和水面回收。水下回收又分为水下基站回收和水下潜器回收。水面舰船回收是多数UUV采用的水面回收方式,但受海面风浪影响较大。随着UUV回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应的UUV回收技术也由水面回收方式不断向水下自主回收方式发展。UUV水下自主回收技术在民用领域可为UUV连续自主工作提供支持,在军用领域可为水下航行器隐蔽作业提供可能,更是未来构建“深海空间站”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因此,UUV水下自主回收技术的研究对建设海洋强国、捍卫国家主权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UUV回收的分类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在UUV完成任务后,通常会对其实施回收操作。UUV回收方式主要有水面舰船回收、水下基站回收和水下潜器回收。 1.2.1 水面舰船回收 用于UUV回收的水面舰船在船尾或船侧多搭载有对应UUV的回收设备,这些设备通常包括A形架、坞式滑道、悬臂起吊机、网具等(图1-1~图1-4)。水面舰船回收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级别UUV和载人水下航行器(manned UV,MUV),但该方法易受海面风浪的影响。考虑到回收作业人员及UV安全等因素,该方法在海况恶劣的条件下难以实施。 图1-1 采用A形架回收 图1-2 采用坞式滑道回收 图1-3 悬臂起吊机回收 图1-4 采用网具回收 1.2.2 水下基站回收 水下基站通常固定或锚系在海底,可作为海洋环境观测网的一个节点,为入站的UUV提供能源补给和数据交互,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对接回收方式,对UUV导航及操纵性等有较高的要求。水下基站回收系统中有代表性的为REMUS 100对接系统、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MBARI)的对接系统等。 REMUS 100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WHOI)设计的小型、低成本AUV,其特征直径为19cm,可用于沿海监测、湍流研究、海洋环境采样、水文地理研究及执行军事任务等。1998年,WHOI分别选取Woods Hole、LEO-15 Observatory及Gulfport对**代系统(图1-5)进行了试验,其中在Gulfport实施的33次试验任务中成功了30次,成功率达到91%。 2005年,WHOI对REMUS 100对接系统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AUV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数字超短基线(digital ultral-short baseline,DUSBL)传感器等,同时对基站也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可弹出式声学探测天线、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inear variable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LVDT)以及一组用于数据传输、充电和下载任务的插针式执行机构等。2005年末至2006年初,WHOI对新型对接系统(图1-6)进行了试验,得到29次任务中成功17次的结果,且每次成功对接回收过程中,基站上的LVTD传感器和各执行机构均工作正常,数据交互和充电均100%实现。 图1-5 **代REMUS 100对接系统 图1-6 升级后的REMUS 100对接系统 与REMUS 100对接系统不同,MBARI的对接系统不是以小口径AUV为回收对象,而是针对长358cm、重640kg、特征直径54cm的Dorado/Bluefin AUV (图1-7)进行回收。如图1-8所示,该系统在海试前在1.4×106L海水池中进行了试验,试验中通过一个2.5cm的天线达到了10Mb/s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充电测试中1kW的传输效率高达88%。 图1-7 Dorado/Bluefin AUV 图1-8 MBARI的水下对接系统海水池试验 除此之外,还有采用坐落式对接回收的日本川崎重工的Marine-bird系统、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设计的以UUV腹部杆件为对接目标的对接系统,以及采用V形装置捕捉杆或缆索的OdysseyⅡ AUV对接回收系统等。 1.2.3 水下潜器回收 水下潜器回收多选用潜艇作为回收平台。用潜艇回收UUV的方式主要为以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或导弹发射管作为通道回收UUV,或采用潜艇外搭载回收设备回收UUV。水下潜器回收方式不仅有良好的隐蔽性,而且可拓展潜艇作战能力,是目前各国军事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前,以鱼雷发射管为通道回收UUV的方法可分为:利用单鱼雷发射管水下回收UUV,如近期水雷侦察系统(near term mine reconnaissance system,NMRS)的回收系统;利用双鱼雷发射管水下回收UUV,如美国海军远期水雷侦察系统(long term mine reconnaissance system,LMRS)的水下回收系统;借助遥控潜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等设备辅助回收UUV,如SeaOwl SUBROV。 单鱼雷发射管水下回收UUV,是以单个潜艇鱼雷发射管为UUV回收通道,并通过一套专用设备对UUV实施回收。该设备主要由绞盘、液压泵体、拖缆浮标、多个同心套管等组成,其中浮标置于内管中,通过拖缆与绞盘连接,具体如图1-9所示。回收UUV时,将该设备连接到鱼雷发射管后部,液压泵体与绞盘配合工作将同心套管沿鱼雷发射管伸出艇外,随后拖缆浮标自航出管向UUV靠近,浮标头部的“凸起”装置用于和UUV尾端对接,浮标与UUV对接完成后由液压泵体和绞盘配合工作将二者拖入艇内,并将UUV留在鱼雷发射管中,*后回收设备复位完成回收。此外,该设备内管与中层套管间设有紧急丢弃装置,出现突发状况时(如浮标或UUV卡管等),该装置可将内管和浮标与回收设备解脱,采用丢弃浮标及内管的方式终止回收。 图1-9 单管回收方式 双鱼雷发射管水下回收UUV,即通过潜艇的两个鱼雷发射管水下回收UUV,一个管用于布置回收设备,另一个管用于接收容纳UUV。LMRS采用该回收方式,如图1-10所示,该回收设备主要包括长18.3m且重约2t的可伸缩机械臂、寻的装置和对接加紧装置等。回收UUV时,机械回收设备由上方鱼雷发射管伸出展开,UUV自主导引向机械臂对接装置,对接完成后回收设备夹紧UUV,并将其送入下方鱼雷发射管预定位置,随后回收设备复位完成回收。 此外,还有利用ROV辅助潜艇回收UUV。如图1-11所示,SeaOwl SUBROV可在艇内人员的操控下将UUV用缆索锁紧并驮带,将其送入潜艇鱼雷发射管。 潜艇垂直发射管回收方式是指利用潜艇的垂直导弹发射管进行UUV回收的一种方式。潜艇的垂直发射管的空间比常规鱼雷发射管的空间要富裕很多,这为大口径及非回转体型UUV的回收提供了可能,具体回收过程如图1-12所示。 图1-10 LMRS的水下回收系统 图1-11 SeaOwl SUBROV回收UUV 图1-12 基于潜艇垂直发射管的UUV回收方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