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063425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50634251 ; 978-7-5506-3425-1
本书特色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位文学院教授同读者说说笑笑的闲谈,一部颇具魏晋风味的随笔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扬州大学教授顾农先生在己亥年(2019年)发表的一些文章的合集,内容分为三辑:一是涉及古代文化者“古典新义”,二是涉及鲁迅及周作人者“鲁海偶拾”,三是随感 录“书边杂写”。这些随笔短文曾在《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今晚报》、《书屋》等报刊发表。作者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和鲁迅学的研 究,性情洒脱,思维活跃,勤于撰文,将学术知识融于日常随感,内容深入浅出,文笔随性自然,具有较强可读性。
目录
目录
001.引言
**辑.古典新义
003.什么是 “文献”
007.古典诗学三题
014.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去?
.... ——从汉末古诗分析游子的奋斗、苦闷与抒情
032.古诗《东城高且长》是拼合而成的吗?
037.《陶渊明集》导读
052.陶渊明名句谈丛
070.陶渊明未作游庐山诗
072.谢灵运如何走向山水诗及其开辟的浙东旅游路线
086.关于南朝作家谢惠连
097.两首《木兰诗》的异同
104.关于《李波小妹歌》
106.打油诗的先驱崔巨伦
108.唐太宗与唐高宗
110.“日暮倚修竹”
112.倔强的诗人刘禹锡
118.重读杜牧《泊秦淮》
129.唐诗笔记二则
137.两宋理学诗
144.苏轼的想得开
149.前后《赤壁赋》问题
151.《子不语》中的“据实书之”
154.清代三大词人
162.从“封狼居胥”说到《封燕然山铭》
.... ——辛德勇先生新书读后记
169.文学史后台研究的一大收获
175.无所不谈的题跋
.... ——读整理本《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
181.向儿童传递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 ——喜读《童心萌蒙绘——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
第二辑.鲁海偶拾
189.鲁迅学笔记八题
216.《朝花夕拾》后续诸文
228.重读鲁迅《野草·雪》
235.鲁迅写给日本友人的几首旧体诗
243.值得关注的“经学生活”
249.鲁迅论孔融
252.东林何以为党
254.周作人文校勘举例二则
258.周作人关于鲁迅的三部书
第三辑.书边杂写
265.书房的“来龙去脉”
269.过去忙年是穷忙
272.数易其稿是必须的
274.“有智者寿”
276.皇帝和状元
278.墨宝
280.学术疲劳
282.杨绛的《称心如意》
288.与时俱进的老派才子周瘦鹃
.... ——汇编本《花花草草》读后记
296.“老中医”
298.吃罢鸡蛋一地鸡毛
301.忘我的高仿
303.有错就改,改了就好
304.舒芜批评白居易不伟大的一面
310.肃静回避
312.修改旧稿的难处
314.养生无道
316.两句骂人的老话
319.关于“长编”
节选
**辑.古典新义 什么是“文献” “文献”一词,*早大约是孔子使用过的,他说: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与此相关的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知孔子为了研究历史上夏、殷两朝的文化,特别是有关的典章制度(礼),专门跑到这两个王朝的后裔那里(周初封夏禹的后代于杞,商汤的后代则集中于宋)去查找资料,访问贤人,以便取证;但是他觉得这两处的资料都严重不足,只是各找到一本书,所以自己的有关结论不容易得到证据的全面检验与支持。朱熹为前引《论语·八佾》那一段话作注释,简要地指出: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他的解释应当是可信的。上古时代书面材料固然很重要,但那时用文字固定下来的材料不算很丰富,许多资料只是口耳相传,所以“献”——博闻详记道德高尚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种情形到后来也还有,例如经过秦火之后,大量的典籍被烧掉了,“文”不容易找到,所以汉初要繁荣文化事业,就必须请出伏生一类老先生(“献”)来,请他们背诵古书,并派出专人记录下来,诚恳地向他们学习。 司马迁为写《史记》,固然要查档案图籍,同时也跑了很多地方,采集民间的传说,他也是兼顾了“文”和“献”两个方面。到很晚的时候,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人还被称为“耆献”。随着文明的进步,书面材料越来越丰富,口耳相传的意义大为下降,于是本来是并列结构的“文献”一词,渐渐变成一个偏义复词,意思偏在“文”的一边。现在人们提起“文献”来,大体上相当于“图书资料”“文本”,一般不多涉及贤人那一层了。 但是现在人们很重视口述史、访谈录,然则“献”的重要性,其实也并没有完全被忽略。 “献”字还有另外一个义项,就是指器物。流传至今的前代重要器物(例如各种礼器之类),现在称之为“文物”,也是研究古代问题的重要材料。人们现在十分重视出土文物,强调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如果这样来理解“文献”,那就应当是指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辞海》解释“文献”为“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这个提法就是兼顾“文”和“献”两方面的。 “文献”是我们研究各种问题的出发点;而关于文献本身,也有许多知识,例如文献的形态、真伪、优劣、典藏、类别、诠释、检索等等,这就是所谓“文献学”,从事古籍整理、考古学的人们必须把这些知识掌握得很到家,才能工作。只是阅读和利用图书文物的人,主要任务固然是运用文献中的有关材料来解决自己研究的问题,但正因为如此,有关文献学的知识也得知道一个大概,这样才能找到门径,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处在比较自觉而不是乱读书的状态。 读书人不懂文献学就很容易乱读书,而乱读书与不读书其实是一对难兄难弟。 文献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不少人终身从事,他们的成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除了普通文献学(这里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相当于心理学中的普通心理学或语言学中的普通语言学等等)之外,还有结合某一专业的特殊的文献学,例如“历史文献学”“文学文献学”等等,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一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读有关的著作。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9年1月23日第15版《国学》 古典诗学三题 诗可以群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通过学习懂得诗歌,有这么多意义和作用。中国古人不大讲究个人独立的存在,而特别重视如何把自己安顿在群体之中,也就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活得顺顺当当的。这里有君臣、父子、夫妇、师生、朋友等不同的层面,诗歌有助于安顿这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所以无论写诗读诗都足以培养爱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从事于诗,归根结底是为了爱,爱君王,爱父母,爱配偶,爱老师,爱朋友,处处为他们着想,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好事。人人都成为这样的君子,社会就一定是稳定和谐的,这样的世界将无比美好。所以古代多有讴歌圣君贤相的诗,有歌颂清官的诗。当然也会有批评,有讽谏,但那是属于“诗可以怨”的范畴了。 古代诗歌里又多有讴歌祖先的作品,有表达孝心的篇章。为老师唱的赞歌亦复甚多。即使父母、老师有什么弱点,作为子女、学生,在诗文里一般不涉及这些负面的东西。 “诗可以群”中*常见的是亲人朋友之间写给对方的诗,其内容几乎可以涉及人生的所有方面,赠答、送别、怀念、哀悼等尤为多见。这些题材的作品在历代诗歌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名篇迭出,传诵极广,例如下列诸诗—— 曹植《赠白马王彪》 嵇康《赠秀才从军》 刘琨《重赠卢谌》 陶渊明《答庞参军》 陶渊明《赠羊长史》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 杜甫《赠卫八处士》 杜甫《春日忆李白》 杜甫《又呈吴郎》 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读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好诗,全都令人感到很温暖,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有意义的。此即所谓“诗可以群”也。 比.兴 诗人们写诗往往不高兴直说,而多用“比兴”,即比喻象征一类手法,这样来抒情达意才能够曲折多姿,更有味道。与此相应的,则是说诗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分析说明这些“比兴”之下的深层涵义,帮助一般读者来正确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以“比兴”论诗是许多诗论家十分关心的事情,各种诗话以及涉及诗歌的其他文本中谈论此义的条目甚多,这方面还有专著,如清人陈沆有一本著名的《诗比兴笺》,而在此之前常州词派的张惠言的《词选》,大讲“意内而言外”,即已专门以“比兴”论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以“比兴”论诗的种种议论中多有理论精华,其中种种概念、术语、命题,大可成为重建中国本土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话语的一大矿藏。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这样来讲比兴的差别相当深刻。又如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卷十《致李叔易》引)则分疏尤为清晰。由此可知有两种创作路径,一是“情—物”,一是“物—情”。虽然在实际的创作思维中不容易分得十分清楚,但是把主题先行与在生活中先有所见然后才进入创作这样两条路径加以区分,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一书中有一节专讲《比兴论诗》,其中提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几大类型: 咏史之作以古比今 游仙之作以仙比俗 艳情之作以男女比主臣 咏物之作以物比人 这就是一个关于部分诗歌类别很好的说明和总结。 凡是好的主意往往容易被扩大化,以“比兴”论诗在实际运作中也容易因扩大化而疑神见鬼,穿凿附会,正如黄侃先生所说:“一卷之诗,不胜异说。九原不作,烟墨无言,是以解嗣宗(阮籍)之诗,则首首致讥禅代,笺少陵(杜甫)之作,则篇篇系念朝廷”(《文心雕龙札记·比兴》),把许多好好的诗都解释成谜语的样子。李商隐的命运亦复如此,处处是牛、李党争引发的感慨;陶渊明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许多诗篇被认为皆关乎因晋宋易代而产生的“忠愤”。在重建“比兴”话语时,务必要扬弃那种“过犹不及”的扩大化路径,把以“比兴”论诗纳入客观理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河床里去,总之应成为一条滋润文学研究的大河,而不至于泛滥成灾。 流.水.对 中国古代的皇宫、衙门、庙宇,以至于大户人家的住宅,其中的主要建筑物都是左右对称的,显得整齐、稳定、端庄、气派,看得人心态平和,肃然起敬。这就是对称的好处。但是一到御花园、后花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其中的亭台楼阁、池沼假山,就几乎没有一处是讲究对称的了——这里体现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自然之美。 对称是一种美,到处都对称则是大冒傻气。 中国古代的诗歌很讲究对仗,律诗中间的两联即第三四句、第五六句,更是非对仗不可;而开头的两句、结尾的两句则不要求对仗。这无非是要在同一首诗中兼取两种美,而不陷入单调。绝句里也常常看到有两句对仗,另两句则不对仗的,意思也是如此。 不仅如此,在对仗的部分也会动些脑筋,防止刻板。 一般的对偶句,其上下两句对应的字总是词性相同而平仄相反的,例如李白的《夜下征虏亭》诗云: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李白坐夜航船离开南京要到扬州来,只见月光下山花烂漫美丽如少女的面颊,江上的船火在快速地移动中,则宛如流动的萤火——这后两句就是很工整的对句。 太工整的对偶句也不宜老是使用,而且即使是对偶也要让它有飞动之势。这里的一大窍门是让形成对偶的上一句(或称“出句”)意思不要完全独立,要在添足下一句(或称“对句”)以后才能彻底站稳——上下句形成一种流动的态势,这就是所谓“流水对”了。 这种“流水对”中颇多佳句,试举出几联来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简介
顾农,男,1944年4月生于江苏泰州,1966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后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已退休。以研究汉至唐文学、鲁迅学为主,著有《魏晋文章 新探》《文选论丛》《从孔融到陶渊明》《与鲁迅有关》《听萧楼五记》等十余部。另有论文、札记及散文、随笔多篇。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3.4¥28.0 -
中国读本:经典版
¥14.7¥46.0 -
世界神秘现象大全-超值版
¥9.2¥28.8 -
皇上吃什么-清宫四季饮食风物
¥53.0¥68.0 -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23.6¥58.0 -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29.3¥45.0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19.7¥58.0 -
痴愚百科全书
¥14.7¥49.0 -
地理的故事
¥12.7¥47.0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3.8¥29.8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平装)
¥8.0¥25.0 -
茶经(黑白版)
¥15.1¥48.0 -
文史足徵录
¥14.7¥49.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12.1¥25.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7.9¥22.0 -
我的童年在台湾
¥13.0¥32.0 -
东瀛印象记
¥16.9¥35.0 -
经典常谈
¥4.9¥14.8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24.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