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20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030692085 ; 978-7-03-069208-5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现代社会对中药青蒿的需求,以服务临床所需优质药材和工业原料生产为目标,针对青蒿药材临床应用、工业生产和农业种植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多样化要求,基于中药学、地理学和统计学等交叉学科的视角,从省域、中国和世界3个空间尺度,介绍了青蒿分布区划、生长区划、品质区划、生产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为中药领域针对单品种中药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区划“序曲”,可为相关学者针对其他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区划研究提供指导。

目录

目录
**章 青蒿的文献研究 1
**节 青蒿的入药历史1
第二节 青蒿的基原考证2
一、基原植物名称2
二、青蒿药材别名3
第三节 青蒿的分布区域3
一、青蒿的分布区域3
二、青蒿的道地产区4
第四节 青蒿的遗传特征5
第五节 青蒿的生长环境6
一、与气候之间的关系6
二、与地形之间的关系6
三、与土壤之间的关系7
第六节 青蒿的人工生产7
一、青蒿的引种栽培7
二、青蒿的采收加工7
三、青蒿的药材保存8
第七节 青蒿的应用研究8
一、青蒿的临床研究8
二、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11
三、青蒿素的临床应用研究13
第二章 青蒿分布区划 17
**节 青蒿分布区划相关数据收集整理17
一、基于文献检索的青蒿分布数据信息17
二、基于实地调查的青蒿分布数据信息18
三、基于网络数据库的青蒿分布数据信息20
四、生态环境数据信息21
五、社会环境数据信息23
第二节 广西青蒿分布区划23
一、广西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23
二、基于Maxent模型的广西青蒿分布区划24
第三节 中国青蒿分布区划25
一、基于Maxent模型的青蒿分布区25
二、基于中国未来气候数据的青蒿潜在分布区28
三、中国未来气候条件下青蒿潜在分布区域变化30
第四节 全球青蒿分布区划31
一、基于Maxent和BRT模型的青蒿潜在分布区划31
二、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青蒿潜在分布区域变化36
第五节 青蒿分布区的生境特征37
一、中国范围青蒿分布区的生境特征37
二、全球范围青蒿分布区的生境特征39
第三章 青蒿生长区划 40
**节 广西青蒿生长区划40
一、青蒿生物量信息采集40
二、青蒿生物量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41
三、青蒿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41
四、青蒿生长区划43
第二节 中国青蒿生长区划44
一、不同空间尺度青蒿分布多度分析44
二、不同省域内各样方套中青蒿个体数量47
三、不同植被类型内各样方套中青蒿个体数量51
四、不同土壤类型内各样方套中青蒿个体数量54
五、不同气候带内各样方套中青蒿个体数量56
六、不同海拔梯度内各样方套中青蒿个体数量59
第三节 适宜青蒿生长的生态环境特征61
一、基于生态环境因素的全球青蒿生长适宜性区划61
二、基于生态环境因素的中国青蒿生长适宜性区划61
第四章  广西青蒿品质区划63
**节 广西青蒿样品采集和青蒿素含量测定63
一、青蒿样品的采集63
二、青蒿素含量的测定64
三、样地间青蒿素含量差异性分析64
第二节 基于广西气候的青蒿品质区划66
一、气候数据66
二、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66
三、气象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67
四、广西青蒿种植气候适宜区等级区划68
五、广西青蒿各区划等级的气候特征70
第三节 基于广西地形的青蒿品质区划70
一、青蒿素含量和地形数据71
二、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蒿素含量差异性分析72
三、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蒿素含量变化规律73
四、不同区域内青蒿素含量变化规律75
五、广西地区青蒿素含量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特征78
第四节 广西青蒿品质区划模型的验证78
一、样品采集79
二、验证方法79
三、验证结果79
第五章  中国青蒿品质区划81
**节 青蒿样品数据81
一、青蒿样品的采集81
二、青蒿中青蒿素等4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82
三、青蒿中青蒿素等4种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83
第二节 青蒿素空间分布规律84
一、青蒿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84
二、青蒿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88
三、青蒿素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90
四、青蒿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93
五、青蒿素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95
六、青蒿素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分析99
第三节 青蒿乙素空间分布规律109
一、青蒿乙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110
二、青蒿乙素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113
三、青蒿乙素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114
四、青蒿乙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117
五、青蒿乙素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20
六、青蒿乙素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分析123
第四节 青蒿酸空间分布规律129
一、青蒿酸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130
二、青蒿酸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33
三、青蒿酸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137
四、青蒿酸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140
五、青蒿酸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43
六、青蒿酸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分析145
第五节 东莨菪内酯空间分布规律152
一、东莨菪内酯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152
二、东莨菪内酯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157
三、东莨菪内酯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159
四、东莨菪内酯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63
五、东莨菪内酯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分析165
第六节 青蒿品质区划的生态环境特征172
一、青蒿素等4种成分的空间分布估计172
二、青蒿品质区划的生态环境特征177
第六章 青蒿生产区划 178
**节 广西青蒿素生产区划178
一、青蒿素含量估算模型构建178
二、青蒿素含量的空间估算179
三、以青蒿素产量为目标的生产区划180
第二节 青蒿的化学型及其分布182
一、青蒿化学型特征研究182
二、青蒿化学型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187
三、青蒿化学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190
第三节 青蒿遗传资源保护区191
一、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191
二、分析结果192
三、青蒿遗传资源保护策略194
第四节 青蒿生产基地和青蒿素需求分布194
一、青蒿生产基地空间分布情况195
二、世界各地疟疾分布及青蒿素需求情况分析196
第五节 中国青蒿生产区划197
一、基于截疟的青蒿生产区划197
二、基于解暑热的青蒿生产区划198
三、青蒿不同产区的生态环境特征199
第七章 青蒿区划相关方法简介201
**节 空间分析简介201
一、空间异质性201
二、空间自相关202
三、空间关联关系的可视化203
第二节 R语言简介205
一、R语言205
二、R语言结果图205
第三节 其他技术方法简介208
一、谱系地理学208
二、Maxent模型209
三、增强回归树模型209
四、地理探测器209
参考文献211
缩略词表216
后记218
展开全部

节选

**章青蒿的文献研究 早在我国汉代就有青蒿入药的记载,宋-清时期更有关于青蒿道地药材相关的记载。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这段话,就如同时尚的流行语,已经深入人心。黄璐琦院士认为,屠呦呦老师之所以能够研制出青蒿素,原因有二:一是屠呦呦老师坚持传承发展的理念,坚持用中医药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来做研究;二是屠呦呦老师对中医药创新成果的研究,始终保持着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本章主要对本草文献中与青蒿区划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青蒿的入药历史、原植物名称和分布、优质药材产区,青蒿药材的药用特征、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为青蒿区划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本草文献研究,表明中药青蒿的基原植物为“Artemisia annua Linn.”。为便于把中国古代和现代关于青蒿的基原植物名称和药材名称统一,青蒿药材用于截疟的功效与基原植物青蒿素对应,本书将中药青蒿基原植物“A.annua Linn.”的中文名和药材名“青蒿”,统一均称作“青蒿”。古代关于青蒿的道地产地记载多在古代的荆州地区;现代关于青蒿的道地产地在重庆和两广地区。 **节青蒿的入药历史 青蒿入药始载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约公元前168年)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牝痔方”,“取溺五斗,以煮青蒿大把二 ”,主要用于治疗“痔疮”。 东汉《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正名,以青蒿为别名,主要治疗“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 现存*早关于青蒿有截疟作用的文献是东晋《肘后备急方》,其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青蒿散,主要用于“妇人骨蒸劳热,四肢烦疼,日渐羸瘦”,《圣济总录》卷一六八中“青蒿汤”,主要用于小儿潮热。 元代《丹溪心法》卷二中的“截疟青蒿丸”,主要用来治疗疟疾。 明代《普济方》中有“青蒿散”“青蒿汤”等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有高用丁往打―无疾寒热”。 清代《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2'。宋元明清各医籍本草均有青蒿汤、截疟青蒿丸、青蒿散等治疟记载,民间则常取青蒿叶的鲜汁治疗疟疾3,具体如江苏高邮市青蒿煎3分钟治疗132例疟疾患者有效。 《清宫医案》整理了我国现存的清代宫廷医药档案资料约4万件,为清代帝王、后妃和王公大臣诊治疾病的原始记录。太医在给慈禧、光绪、阿哥、福晋、嫔妃和宫女等治病的时候,用到过青蒿的方子中,主要用于滋阴化湿代茶饮、治疗阴虚生热等方面。 197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等,从中药青蒿中分离提取出抗疟成分青蒿素后,青蒿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成为世界范围内抗疟的首选药物。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青蒿的功能与主治为:“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4 可见,唐朝以前,青蒿虽有截疟的记载,但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宋元明时期,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的功效和使用记载,并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青蒿有截疟等许多功效和用途,由于青蒿素的发现,青蒿主要用于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 第二节青蒿的基原考证 关于“青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本草文献中有不同的称谓。 一、基原植物名称 《诗经 小雅 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朱熹注曰:“鼓也,即青蒿也。” 《尔雅》云:“蒿蔽。”《说文》云:“鼓,香蒿也。”三国陆玑云:“蒿,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鼓也。” 宋代沈括和寇宗奭根据青蒿的气味、色泽及可食与否,将青蒿分为两类:气芳香、色深青、可食用的是A. apiacea;气略臭、色偏黄、味苦难食者则为英,e在《本草纲目》中关于青蒿的记载“采以酱黄酒曲者是也 ”[2。 现代科学证实,蒿属植物中只有A.annuaL.中含有具有抗疟成分的青蒿素吆,根据《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关于用青蒿制作“酒曲”的记载,及现代民间使用A.annua L.制作神曲的事实8,可以推断1700多年前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究结果简述如下: 1753年,林奈(Linnacus )首定“A.Qxntnsua L."。1852年 Hance等首定“A.xpiaceaHance” 。当时均未与中文名有任何关联。 1856年,日本人饭沼憋斋撰《草木图说》.首次将青蒿植物学名定为A. apiaceaHance,将黄花蒿植物学名定为A.atnuaL.。1884 ~ I9I5年日本松村任三编《改正增补植物名汇》时予以引用。此后.牧野富太郎《植物图鉴》. Stuart的 Chinese MateriaMedica ( Vegetable Kingdom)等相继引用。1918年孔庆菜编著《植物学大辞典》也沿用。 1 933年,日本人白井光太郎等编著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中药逐一加注植物学名.定“青蒿”植物学名为A. ap iacea Hance,而将“黄花蒿”植物学名定为A.artrua L.。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青蒿条记载:“青蒿二月生苗 七八月开细黄花 ”,主治“疟疾寒热”﹔同时在青蒿条目下增加了黄花蒿.主治“小儿凤寒惊热”。现代研究表明仅A.anuu& L.中含有具有截疟作用的青蒿素.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青蒿”的原植物应该为A.xsrse a L “黄花蒿”的基原植物有待研究。 1936 年.赵燔黄编著的《祁州药志》﹒“青蒿 其基原植物为A.anore& L."。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始.规定中药青蒿来源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ast 8raear L.) 。 1988年出版的《中药志》记载中药青蒿来源于菊科蒿属植物青蒿(A.anrsa L.)。 二、青蒿药材别名 《中国植物志》记载A.aorrseaL.的别名有:内蒙古一带称之为臭黄蒿,山西地区称为筒蒿.江苏的人们称之为黄香蒿、野简嵩.而在上海人们称它为秋蒿、香苦草、野苦草,江西称为鸡虱草.广东、海南岛―带称之为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四川.云南称为苦蒿.俗称“黄蒿”.蒙语名叫“沙拉翁”“莫林一沙里尔日”﹒蒙药名为“好尼一沙里勒吉”.维吾尔语名叫“康帕”,藏语名叫“克朗”。  黄花蒿{《本草纲目》).草蒿{《神农本草经》)﹒青蒿(《神农本草经》).臭蒿{《日华子本草》).狭蒿{《蜀本草》)。 综上.为便于把中国古代和现代关于青蒿的基原植物名称和药材名称统一.青蒿药材具有截疟功效的与基原植物青蒿对应.本书将中药青蒿基原植物“A.arnu& L”的中文名和药材名“青蒿”﹒均统一称作“青蒿”。 第三节青蒿的分布区域 一、青蒿的分布区域 关于青蒿的产地.本草多记载处处有之。*早有关青蒿分布的记载是汉朝时期的荆州. 即今天的潮南﹑湖北.贵州、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 马继兴等编制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yl中.关于《五十二病方》中“牝痔方”所用青蒿.记载:“青蒿者.荆名曰荻。”《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川泽”﹔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处处有之.即今之青蒿”﹔《本草蒙签》记载:“山谷川泽、随处有生”﹔本草中有产地记载的.多分布在陕西一带﹒具体如《名医别录》记载:“生华阴。”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 -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北宋《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处处有之.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周边.宁夏银川周边、。 民国时期的《药物出产辨》记载:“各属均有出.以英德{今广东)为多。"[《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记载A.an &L.生于海拔450~一 3700m的荒坡﹑草地.河岸等.各省均有分布杰。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A . auaL.为广布种.遍布全国各地.青藏高原3650m 以下的区域;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的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地区.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在地中海和非洲北部也有分布呵。 可见.从古至今青蒿的分布范围均较广。 二、青蒿的道地产区 多数本草记载青蒿处处有之。古代关于青蒿的道地产地记载多在古代的荆州地区;现代关于青蒿的道地产地在重庆和两广地区。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道地汝阴.荆、豫、楚州。”"清宫用药取材范围广泛.多使用道地药材.清宫应用各地进宫药材出处档案记载“青蒿出荆州”[12'。上述记载青蒿多用于治疗暑热、截疟等.从治疗暑热、截疟方面来看.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 现代青蒿的药用价值突出表现在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方面.药材质量的优劣也以青蒿素含量的高低为**评价标准。基于临床抗疟对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需求.由于两广地区青蒿素含量较高.谢宗万建议青蒿道地药材取名为广青嵩。由于青蒿通过人工种植青蒿素含量有所增加.为提高青蒿素供给量.重庆地区大面积种植青蒿.而且青蒿索含量较高.胡世林在编著《中国道地药材》时将青蒿的道地产区定在重庆的酉阳。张小波等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所产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差异较大.青蒿索含量纬向变化明显.北部高纬度地区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低.南部低纬度地区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经向方向中部地区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其中,北纬34度以南.东经(l00 ~ 120E)之间地区青蒿中青蒿索含量相对较高"'。广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东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的气候条件下青蒿的青蒿素含量较高.可以超过0.5%,1"'。 在前期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应用ArcGIS对不同时期青蒿主产地和道地产区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l-1所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