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名人诗词

D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名人诗词

¥9.3 (2.4折) ?
1星价 ¥17.1
2星价¥17.1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07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2
  • 出版时间:2009-09-01
  • 条形码:9787510007163 ; 978-7-5100-0716-3

内容简介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学子以有限的人生通晓万物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于校园之中采英撷要,广见识,记精要,不失为精明学子为学之道。这本书汇集了世界名人诗词,相信会成为你课余学习的上佳读物

目录

中外诗词鉴赏
一 中国古代诗赏析
**节 赋、比、兴的生命力
第二节 通感的特殊表现力
第三节 意境的创造和体味
第四节 从含蓄中发掘美
第五节 形象思维与读诗
第六节 诗的哲理,人生的真谛
二 域外诗歌掠美
**节 优美的域外汉诗词
第二节 欧美诗歌的百花苑
第三节 亚非诗歌万紫千红

中外名人诗词集萃
一 唐诗集萃
虞世南

王绩
野望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苏味道
正月十五日夜
王勃
滕王阁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
从军行
宋之问
度大庾岭
沈俭期
独不见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春夜别友人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九龄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
望月怀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春晓
过故人庄
王昌龄
出塞二首(选一)
闺怨
王维
渭川田家
终南山
观猎
鹿柴
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乌夜啼
玉阶怨
静夜思
春思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友人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崔颢
黄鹤楼
王翰
凉州词
高适
燕歌行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杜甫
望岳
春望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月夜
阁夜
石壕吏
新婚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阵图
野望
宿府
白居易
问刘十九
后官词
李商隐
无题
登乐游园
杜牧
清明
秋夕
二唐宋词集萃
李煜
子夜歌
临江仙
虞美人
王禹偁
点绛唇
柳永
望海潮
雨霖铃
蝶恋花
少年游
范仲淹
渔家傲
……
展开全部

节选

  《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名人诗词(修订版)》:  通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段。它是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来表现作家感受生活的一种形式。其表现形式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相互代替、彼此打通。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使两个感官互通,打破了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领域的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体似乎会有体质。比如,看到红色,引起暖的感觉,看见蓝色,引起冷的感觉等等,这就是视觉与肤觉的通感。将这种种不同形式的通感写进诗中,能造成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文学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通感多种多样,它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描写手段和艺术表现力。通感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感觉通感  由不同感觉的相互转化、交通引起的通感即称为感觉通感。这是诗歌描写中*普通的一种通感。  如,由听觉转触觉的。李商隐《拟意》中“珠串咽歌喉”,是说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圆润光滑,这是将歌声转换成珠串之润滑。林东美《西湖亭》:“避人幽鸟声如剪”,写那些躲避人的幽处之鸟,其呜叫如剪刀一样快利,很有情韵。  如由视觉转触觉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写夜深人静,月光洒在宫门前的石阶上,给人一种清凉如水的寒意。夜色本应以明、暗区分,现转换成触觉,是凉如水。刘驾《秋夕》:“灯光冷于水”同上句用法一样。李贺《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云本无感觉,今言云热,是说云有了触觉。其他,唐庾《书斋即事》:“松风意思凉”,杨万里《过单竹洋径》:“无风生翠寒”,曹松《商山夜闻泉》:“万木冷空山”等等,都是将作者亲眼目睹的事物,描写成带有冷暖感觉的东西,让读者去品味。  再如触觉的转为听觉的。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是写秋风吹动梧桐叶沙沙作响,给人送来了寒意。梧叶送寒声中的“寒”本无声响,这里通用。  触觉变为嗅觉的。林升《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写的是暖洋洋的湖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以表示诗人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所怀的不满情绪。“暖风熏”实际上是“暖风吹”,是将触觉暖风和嗅觉的“熏”勾通了,使原诗有了讽刺意味。  还有嗅觉变为触觉的。唐庾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二的“春着湖烟腻”,原句意思是,春天的傍晚,湖上笼罩着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雾。“烟腻”,烟是可嗅之物,腻是感觉的,诗人在诗中将二者融通。  再有听觉转换成嗅觉的例子。陆机《拟西北有高楼》:“哀响馥若兰”,形容抚琴佳人纤纤细手,弹出的音调哀响犹如兰之馥郁芬芳。诗中将听觉的“响”与嗅觉的“馥”相通用,使人产生奇想。  听觉变为视觉的诗例也很多。如唐庾《书斋即事》:“竹色笑语绿”,李世熊《剑浦陆发次林守一》:“枫霁烟醒鸟话红”,“月凉梦破鸡声白”等等。在这些诗中,声音是有颜色的,“笑语”是“绿”色的,“鸟话”是“红”色的,“鸡声”是“白”色的,这种通用意在新颖。  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通感的词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贾岛《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陆游《初冬》:“梅花未动意先香”;程千帆《说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满船清梦压星河”、等,其中“尖似针”、“意先香”、“压星河”等都是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是诗人对事物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在深细地体会品味之后,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表象通感  表象通感指相同表象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通感在诗歌描写中不够普遍。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世人传诵的一节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诗人只是将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拟“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或那种事物的“形状”。这里出现的全是听觉,是听觉联系听觉,是听觉形象之间的通感,并未把听觉和其他感觉相沟通。韦应物的《五弦行》:“古刀幽磬初相触,千珠贯断落寒玉”,用刀磬相触,千珠贯断等声音来比喻乐声,也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李贺描写音乐的杰作《李凭箜篌引》中著名的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美妙的弦声像昆山碎玉的声音那样清脆,又像凤凰的叫声那样嘹亮:像荷花哭出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竞放笑逐颜开那样轻松。这也是以声音比喻琴声,又是从听觉到嗅觉的传递与转化。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