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260159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72601590 ; 978-7-5726-0159-0

本书特色

◆ 享誉近百年的心理学经典,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世纪知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家教类著作 ◆ 万千父母和教师都在读的儿童教育经典,破解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心理行为密码 ◆ 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孩子。 ◆ 2500万心理学爱好者平台壹心理监制,丛书译者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并特邀心理学专家团审读,保障图书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 超强推荐阵容:岳晓东、朱建军、曾奇峰、张沛超等心理大咖联袂推荐;知名主持人陈鲁豫诚挚推荐 ◆ 译文简洁流畅,契合年轻人阅读习惯;封面设计,简洁大方的创意插画兼具心理寓意,是心理学爱好者的动心之选 ◆ 精选国外专业出版社版本——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并得到其高级出版人的诚挚推荐 ◆ 想学习阿德勒心理学,请认准壹心理监制的这套!不可错过的心理学入门好书!

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家教类著作,是让万千父母和教师受益终身的养育经典。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孩子。本书指出儿童出于各种原因会有自卑感,需要父母和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从而养成自信、独立、勇敢、合作等健全的人格。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出发,解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如害羞、说谎、尿床、打架、口吃等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给予正向的关注,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帮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从而获得更大成就。

目录

总序:下一个十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

第 1 章 写在前面的话
认识儿童
儿童的社会情感需求

第 2章 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的人格统一性
行为模式

第 3章 追求优越及其教育意义
自卑与超越
身体的平衡感
学校教育

第4 章 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
积极正向的标准
懒惰的孩子
矫枉过正的恶果

第5 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恶意嘲弄会加剧孩子的怯懦
自卑的表现形式

第6 章 避免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社交中儿童的心理状态

第7 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的阻碍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需求
社会情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第8 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情境和补偿心理
儿童的自我定位
儿童行为与内心的背离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第9 章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情境
儿童的对抗行为
对新环境是否适应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第10 章 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智力测试
适当的竞争
遗传会影响孩子成绩的好坏吗
学生留级与跳级现象
男女同校
关注儿童的心理

第11 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第12 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成长关键期
正确的性教育

第13 章 教育的失误
了解孩子的压力
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统

第14 章 对父母的教育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更新教育理念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实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展开全部

节选

儿童的心理生活特别奇妙,无论对它的哪一方面进行研究,都会让人深深着迷。其中*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画卷。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会展现他们的整体人格,如果对隐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行 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是把人的行动和表现协调成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始于童年时期。社会生活的要求迫使一个孩子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的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区别于其他孩子。 很多心理学学派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即使没有完全忽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的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单独挑选出一个特殊的姿势或者表情来进行讨论,仿佛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人们会把这些姿势或者表情称为一种情结,认为它们能够与个体的其他活动分离开来。这就像是从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并在不考虑其他音符的情况下,试图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并不恰当,却又广泛存在。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己有义务站出来反对这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果这种广泛存在的错误做法用于儿童教育,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这在关于儿童惩罚的理论中更加突出。在一般情况下,当儿童做了会导致惩罚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通常人们会通过脑海中的整体印象来评价儿童,并对其进行惩罚,但这种惩罚往往弊大于利。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犯同一种错误,老师或家长就可能会对他形成偏见,认为他屡教不改。但是,如果他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会因为对他的整体好感而对他犯下的错误从宽处理。在这两种情况中,人们都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即没有基于儿童的人格统一性对其所犯的错误进行理解。这和脱离整段旋律来理解某个音符的意义类似。 如果我们问一个孩子他为什么懒惰,我们基本不可能从他口中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撒谎。苏格拉底以洞悉人性著称,几千年来,他的名言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呢?即使是心理学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勉为其难。只有找到理解一个孩子整个人格的方法,我们才能理解他的具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意义。这个方法并不是描述他的所作所为,而是要理解他在面临任务时的态度。 下面这个案例将会阐释了解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性。 案例的主人公是个十三岁的男孩,五年前他有了一个小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会满足他的所有愿望。他的母亲很宠爱他,对他百依百顺。他的父亲是军官,经常不在家,所以他自然而然跟母亲更亲近一些。母亲是个聪明善良的人,哪怕他既爱依赖人,又固执不已,也会尽量满足他所有心血来潮的需求。不过,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因为他的无礼行为和威胁性的动作而生气了。因此,家里开始出现紧张的氛围,主要表现在他不停地对母亲颐指气使,将她使唤来使唤去,甚至还时常捉弄她。简而言之,他总是随时随地以各种无礼的方式来惹人注意。 虽然男孩的行为很讨厌,但是鉴于他没有其他恶劣的表现,母亲对他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依然帮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由此,他确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母亲都会为他解决。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在八岁以前,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就在他八岁那一年,他身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让父母不再能够容忍。他开始自暴自弃,漫不经心、懒散拖沓地度日。只要母亲稍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扯她的头发、捏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指,让她不得安宁。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随着妹妹逐渐长大,他越来越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戏弄的对象。虽然他没有过分到做出伤害妹妹的举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明显表现出他对妹妹的嫉妒。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世纪知名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自卑与补偿”“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等观点。他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洞察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