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陈寅恪语录
读者评分
5分

陈寅恪语录

1星价 ¥27.0 (5.5折)
2星价¥27.0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793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32179381 ; 978-7-5321-7938-1

本书特色

◎学术丰碑,道德楷模 陈寅恪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毕生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学习陈寅恪,对于读者治学、为人、处世均有深刻意义。 ◎汇辑零金碎玉,尽力广搜博引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三十余种旁人的记录、回忆中广搜博引材料,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附录诗作,以凸显陈寅恪的史识和诗情。录文不避重复,着重将零散材料汇辑一处,并逐一注明出处,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 ◎依据权威底本,还原学术风貌 本书在选录时注重校勘,除依据权威的陈寅恪作品版本外,还参考不同版次印刷本、手写本或手迹做了校订,尽力做成一个可靠的摘录读本。这个读本不仅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也努力还原陈寅恪有血有肉的精神风貌,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陈寅恪作为一代中国史学巨擘的学与思、言与行。 ◎突破阅读门槛,方便通览领会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均以文言文写成,大多遵其生前愿望以繁体竖排形式印行,阅读门槛比较高。本书做出了一次全新的尝试,用更适合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将陈寅恪的学术精华以“语录体”逐条呈现,内容精炼,编者又加以适当的按语进行注解,有效帮助读者突破陈寅恪著述的阅读门槛,方便通览、学习、研究。

内容简介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目录

编选说明………………………………………………………1

引用文献及其缩略语……………………………………5

治学方法………………………………………………………1

◎学术独立………………………………………………1

◎同情与客观……………………………………………5

◎通则举例………………………………………………7

◎学术风气………………………………………………8

◎学术竞争………………………………………………13

◎比较语文学……………………………………………14

◎“合本子注”……………………………………………19

◎“格义”…………………………………………………23

◎历史与神话……………………………………………25

◎古今类比………………………………………………28

◎史料运用………………………………………………32

◎以诗证史………………………………………………37

◎史料举例………………………………………………39

◎上古与中古……………………………………………47

◎学术史批判……………………………………………52

◎学人评论………………………………………………57

文明与社会…………………………………………………65

◎中西比较………………………………………………65

◎中体西用………………………………………………71

◎域外文化输入…………………………………………77

◎佛经翻译………………………………………………79

◎道德与社会变迁………………………………………81

◎政治伦理………………………………………………85

◎青楼与政治……………………………………………87

◎情爱与婚姻……………………………………………89

◎中古门第与婚姻………………………………………92

◎女性与时尚……………………………………………93

◎社会风俗杂说…………………………………………97

历史·种族………………………………………………101

◎汉化与胡化…………………………………………101

◎外族血缘的刺激……………………………………104

◎关中本位政策………………………………………105

◎山东集团……………………………………………115

◎山东、藩镇与胡化…………………………………117

◎蕃将与义儿…………………………………………121

历史·阶层………………………………………………124

◎家族、地域与学术…………………………………124

◎北人与南人…………………………………………126

◎士族与党争…………………………………………130

◎宦官…………………………………………………140

历史·文化………………………………………………148

◎清议与清谈…………………………………………148

◎名教、自然与政治…………………………………151

◎竹林七贤……………………………………………154

◎儒释道………………………………………………156

◎道教杂说……………………………………………163

◎佛教与政治…………………………………………166

◎赵宋之世……………………………………………168

◎姓氏杂说……………………………………………170

历史·其他………………………………………………175

◎经济…………………………………………………175

◎制度…………………………………………………180

◎建筑与军政…………………………………………182

◎边疆与外族…………………………………………184

文学…………………………………………………………193

◎文学与自由…………………………………………193

◎骈俪与对联…………………………………………194

◎诗异于史……………………………………………196

◎古典与今典…………………………………………198

◎用典与次生出处……………………………………203

◎佛教与文体起源……………………………………205

◎古文运动与小说……………………………………210

◎新乐府与白居易……………………………………215

◎文学杂说……………………………………………220

◎名篇散论……………………………………………222

自述与回忆………………………………………………227

◎观世与处世…………………………………………227

◎著述与准备…………………………………………229

◎侧重与旁通…………………………………………240

◎买书与读书…………………………………………247

◎家世与维新变法……………………………………250

◎生平杂忆……………………………………………252

附:诗摘……………………………………………………273

后记…………………………………………………………291


展开全部

节选

寅恪少时,自揣能力薄弱,复体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故游学东西,年至壮岁,尚未婚娶。先君先母虽累加催促,然未敢承命也。后来由德还国,应清华大学之聘。其时先母已逝世。先君厉声曰:“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寅恪乃请稍缓。先君许之。乃至清华,同事中偶语及:见一女教师壁悬一诗幅,末署“南注生”。寅恪惊曰:“此人必灌阳唐公景崧之孙女也。”盖寅恪曾读唐公《请缨日记》。又亲友当马关中日和约割台湾于日本时,多在台佐唐公独立,故其家世,知之尤谂。因冒昧造访。未几,遂定偕老之约。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寒柳》 (附) 昨归自清华,读赐题唐公(按:唐景崧)墨迹诗,感谢,感谢。以四十春悠久之岁月,至今日仅赢得一“不抵抗”主义。诵尊作既竟,不知涕泗之何从也。 1931 年9 月23 日致胡适函,《书信集》 戊辰之春,俞铭衡君(按:俞平伯)为寅恪写韦端己《秦妇吟》卷子,张于屋壁。八年以来,课业余暇,偶一讽咏,辄若不解,虽于一二字句稍有所校释,然皆琐细无关宏旨。…… 《韦庄秦妇吟校笺》,《寒柳》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日过寅恪曰,大学入学考期甚近,请代拟试题。时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题为《梦游清华园记》。盖曾游清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清华园者,可以想像。此即赵彦卫《云麓漫钞》九所谓行卷可以观史才诗笔议论之意。若应试者不被录取,则成一游园惊梦也。一笑!……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说,当时惟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者。盖冯君熟研西洋哲学,复新游苏联返国故也。今日冯君尚健在,而刘胡并登鬼录,思之不禁惘然!是更一游园惊梦矣。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附记,《二编》 陈寅恪于晚间来访,谈中国人之残酷,感于李大钊等之绞死也。 吴宓日记1927年4月30日 关于思陵御书一事,详见杜于皇濬《变雅堂文集》七《松风宝墨记》,兹不移录。寅恪昔年曾于完白山人后裔家,见崇祯帝所书“松风水月”四字,始知于皇此文中“端劲轩翥”之评,非寻常颂圣例语。 《别传》第三章 寅恪述病及其所感。寅恪甚赞同宓隐居北平读书一年之办法。惟谓春间日人曾函邀赴宴于使馆。倘今后日人径来逼迫,为全节概而免祸累,则寅恪与宓等,亦各不得不微服去此他适矣。 吴宓日记1937 年9 月23 日 丁丑之冬时居北平,将南渡江左,临发之前夕陈援庵先生垣见过……寅恪当时行色匆匆,未敢遽对,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至于蒙自,忧患疾苦之中,无书可读,偶访邻舍,得见坊本《通志》,因一披阅之…… 《读通志柳元景沈攸之传书后》,《二编》 忆丁丑之秋,寅恪别先生于燕京,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于滇池洱海之区,亦将三岁矣。此三岁中,天下之变无穷。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二编》 但寅恪曾游云南,见旧历腊尽春回之际,百花齐放,颇呈奇观。 《论再生缘》,《寒柳》 寅恪昔年旅居昆明,偶过某戏院,见悬有“珠歌翠舞古梁州 ”七字横额,亦袭用吴(按:吴伟业)诗之成句,而失其本旨者之一例。 《别传》第四章 此次来蒙(按:蒙自),只是求食,不敢妄称讲学也。 1938年5月1日致劳榦、陈述函,《书信集》 及寒假锡予偕寅恪同来,在楼宿一宵,曾在院中石桥上临池而坐。寅恪言:“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按:钱穆时居昆明附近宜良西山岩泉下寺中。) 钱穆《师友杂忆》 陈师谈及当时的学生运动时说:“我班上的好学生大都是共产党。我怎么知道的呢?抗战前那一两年,上我的课的学生中有些人学得很好。后来有一天我去上课,他们忽然都不见了,我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国民党要抓他们,都躲起来了。我由此感到共产党将要成功,因为好学生都到那边去了。” 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追忆》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后回国任教,历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其他学术研究机构职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西南联大等校。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晚年为中山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有《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今已汇为《陈寅恪集》。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毕生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 胡文辉,学者、新闻工作者。1967年生于广州。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近年来对陈寅恪研究贡献尤大,以《陈寅恪诗笺释》一书为学林称道。另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现代学林点将录》《拟管锥编》《广风月谈》《人物百一录》《洛城论学集》《文史足徵录》等作品数十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