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空间资本化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休闲型乡村空间发展为例)

乡村空间资本化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休闲型乡村空间发展为例)

1星价 ¥54.5 (5.5折)
2星价¥54.5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32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8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20383257 ; 978-7-5203-8325-7

本书特色

在城乡关系由分离走向融合过程中,乡村逐步成为城市生产与消费空间,资本化特征凸显。本书领略空间再生产理论的本质是“地理空间资本化”的意指,以修正三重乡村空间模型、构建乡村空间资本化模型为主题,突破已有研究偏重挖掘城市空间资本化特征、忽视乡村维度“资本逻辑”应用与解释的局限,以北京市莲花池村为案例地,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从微观视角审视其空间资本化过程,逐步将重点移至我国此类乡村空间资本化规律与机理的探讨。全书以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搭建乡村空间资本化理论体系,运用空间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空间句法等方法,围绕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时间演化和驱动因素,解析聚落、土地、宅基地等生产空间再生产的资本化运作体系,挖掘社会关系异化机制,聚焦中西方国家乡村发展差异的判定,提炼我国休闲型乡村空间资本化运作规律与机理。

内容简介

在城乡关系由分离走向融合过程中,乡村逐步成为城市生产与消费空间,资本化特征凸显。本书领略空间再生产理论的本质是“地理空间资本化”的意指,以修正三重乡村空间模型、构建乡村空间资本化模型为主题,突破已有研究偏重挖掘城市空间资本化特征、忽视乡村维度“资本逻辑”应用与解释的局限,以北京市莲花池村为案例地,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从微观视角审视其空间资本化过程,逐步将重点移至我国此类乡村空间资本化规律与机理的探讨。全书以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搭建乡村空间资本化理论体系,运用空间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空间句法等方法,围绕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时间演化和驱动因素,解析聚落、土地、宅基地等生产空间再生产的资本化运作体系,挖掘社会关系异化机制,聚焦中西方国家乡村发展差异的判定,提炼我国休闲型乡村空间资本化运作规律与机理。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乡村空间资本化理论框架
**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乡村空间功能转型与资本化判识
**节 乡村空间功能转型
第二节 北京市城乡关系推演
第三节 北京市乡村空间资本化判识
第四章 乡村聚落空间资本化演变
**节 村落基本概况
第二节 聚落空间性质转变
第三节 聚落空间的资本化运作
第五章 乡村土地资本化过程与路径选择
**节 农地资本化过程
第二节 宅基地资本化过程
第三节 土地资本化路径选择
第六章 乡村居住空间资本化与功能重构
**节 资本控制下居住区位变迁
第二节 居住空间类型识别
第三节 居住空间资本化与功能重构
第七章 乡村社会空间资本化与关系异化
**节 村落社会分层与空间资本化
第二节 邻里关系网络的异化
第三节 业缘关系网络的凸显
第八章 乡村空间资本化机制分析
**节 行动者网络成员构成
第二节 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
第三节 空间资本化运作机制
第四节 对已有模型的修正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节 结论
第二节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娟,女,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区域发展、旅游管理。参与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等二十余项。在《人文地理》《地理科学进展》《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