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

1星价 ¥45.0 (6.0折)
2星价¥45.0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282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8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010228297 ; 978-7-01-022829-7

本书特色

《中庸》作为儒家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具体探讨《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既要考察《中庸》学是如何带动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同时也考察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是如何推动《中庸》学的发展。当然,在二者之间,以《中庸》学带动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为考察重心。

内容简介

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与《中庸》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之间关系的考察,具有很好重要的学术价值。 先秦时期,《尚书》《论语》虽有形上学的倾向,但直到《中庸》才构建了结构完整的形上学思想。《中庸》的建构反过来推动了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通、李翱等人都借助《中庸》形上学思想深化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两宋时期,是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时期。北宋的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通过对《中庸》的阐发,分别构建了诚本论、太虚本体论、天理本体论,并对本体在人道上具体表现以及如何涵养、致知本体展开了详细的讨论。朱熹通过对《中庸》文本的阐发,集理学之大成,使天理本体论进一步精密化。张栻、陆九渊则通过对《中庸》的研究,分别构建了性本体、心本体。 明清时期,陈献章、湛若水、、刘宗周等用《中庸》的相关概念、命题来佐证或构建本体论;王夫之通过对《中庸》的阐发来实现对本体特点的深层阐释,这涉及体用观念等,并用实有来统括整个世界的特点。 通过对《中庸》学与儒家形上学之间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庸》学与儒家形上学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互动性,有利于加深对经典诠释学与中国思想史之间关系的理解

目录

绪论 **章 先秦《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的构建 **节 前《中庸》时代的儒家形而上思想 第二节 《中庸》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孟苟及《易传》的《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 第二章 汉唐《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的延续与深化 **节 董仲舒等的《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的延续 第二节 李翱等的《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的深化 第三章 北宋理学《中庸》学与儒家本体论的构建 **节 《中庸》与周敦颐诚本论 第二节 《中庸》与张载“太虚”论 第三节 《中庸》与洛学本体的多样化 第四章 南宋理学《中庸》学与儒家本体论的深化 **节 《中庸》与朱熹的心性论 第二节 《中庸》与张械的性本论 第三节 《中庸》与陆九渊的心本论 第五章 明清《中庸》学与儒家本体论发展的多样化 **节 《中庸》与明中叶心学的本体论 第二节 《中庸》与刘宗周的慎独说 第三节 《中庸》与王夫之的实有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郑熊,1976年生,四川西昌人。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2001年起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2007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儒学思想史研究、宗教思想史研究。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独著和参撰、参编的有《宋儒学研究》、《道法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西安周易研究》(**辑)等,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齐鲁学刊》、《中州学刊》、《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以及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观点摘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