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5052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59650528 ; 978-7-5596-5052-8

本书特色

禅风西渐先锋人物世界禅者 铃木大拙
立足西方观念视角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东方禅之本质禅宗入门不朽名作1、铃木大拙是禅风西渐先锋人物,被誉为世界的禅者,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化而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其关于禅学的著作具代表性与易读性,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认可,也是读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禅学的不二之选。
2、本书集结整理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弘扬禅学的讲稿,是铃木大拙的集大成之作之一。在铃木大拙的众多作品中具代表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很好地了解铃木大拙研究禅学的基本观点与大体面貌,对整个禅学体系有很好的认识。 3、译者高海阳翻译功底颇深,且对铃木大拙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译文流畅、准确、自然,译文质量非常高。
4、雅众文化集结了铃木大拙相当具代表性的三本著作,以ZEN·大拙三书为一个系列出版。三本书侧重点各有千秋、相辅相成。通过阅读这三本书,读者能对铃木大拙及其禅学观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三本书也能够互相带动各自的销售。
5、本书装帧精美,带有禅意的同时极富现代感。封面纸质触感佳,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好的阅读体验感。

1、铃木大拙是禅风西渐先锋人物,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化而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被誉为世界的禅者。其关于禅学的著作具代表性与易读性,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认可。
2、本书集结整理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弘扬禅学的讲稿,以“何为禅”为主线,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厚内涵,是铃木大拙的集大成之作之一,也是入门禅学、理解日本文化的不朽名作。
3、译者高海阳老师翻译功底颇深,译文流畅、准确、自然,助力读者在阅读时专注于铃木大拙的文字内涵。
4、装帧精美别致,封面纸质触感佳,带有禅意的同时极富现代美学感。

内容简介

铃木大拙是世界极富盛名的佛教学者,世界禅学代表人物。他将其一生都投入禅的研究,向西方弘扬禅宗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基于自己实际开悟的经验,运用圆熟的欧美语言,将禅的思想嫁接其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本书集结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所撰写的英文讲稿,以“何为禅”为主线,精心编纂,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厚内涵,是禅学入门之不朽名作。

目录

译者序 1

作者自序 9



**章 关于禅 13



第二章 关于觉悟 19

??一 21

??二 25

??三 29

??四 32

??五 38



第三章 禅的意义 41



第四章 禅和一般佛教的关系 69

??一、前言 71

??二、佛教的生命及其精神 74

??三、禅在中国 89

第五章 禅修的实际方法 111

??一、基于口头的方法 119

????1.反论 119

????2.超越悖论 123

????3.矛盾 124

????4.肯定 127

????5.反复 132

????6.叫喊 135

??二、直接的方法 138



第六章 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与禅 145

??一 147

??二 149

??三 154

??四 158

??五 164

??六 167



第七章 爱和力 171



主要典籍一览 180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关于禅 在佛教中,禅*是传承其精神、得其精粹的一个派别。它的精粹就在于体验佛陀成佛得悟(bodhi,菩提)的过程。因此,它对佛陀长年漫游时的说教和说法,拒绝盲从。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或文字,不过是用于指示佛教者生活的起点与终点目标罢了。
*梵语“dhyana”的发音与“禅那”相似。取其省略形式。
据传,禅学发源于印度,公元六世纪初年由菩提达摩(Bodhidharma)完成并带来中国。但事实上,禅的起源是在中国,由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慧能(638—713)创始。他把重心从禅定转移至般若(prajna),主张智慧的唤起,事实上,形成了后世广为人知的禅学基础。虽然可以说是禅定导出了智慧,但禅定却不能认作是禅的目标。为什么呢?因为禅的*终意图,正是在于把智慧从深眠的意识底部唤醒。
与智慧相对的,是知识(vijnana)。若说知识指的是我们相当有限的一些知识,那么,智慧就是我们*高级别的直观力。在慧能所在的时代,他反对通过静心禅定而谋求精神专注的偏颇的大众潮流,强调智慧的觉醒。就是说,慧能在佛教的历史发展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里,龙树的中观学派指出,“智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以直接透视“空”(sunyata)为基础的。但是,中国禅与印度哲学思想*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毫不关心对离开有限的现世进行抽象的、形而上式的思考这一点。禅的这个特色,从其“问答”的形式来看显露无遗。禅的问答通常直接从生命出发,不容诸如思维和表象等作用的介入,而直接与生命本身发生碰撞。因此,禅学呈现出来的是一副活泼生动、充满活力的面目。
禅的问答里,并不涉及有关神、救赎、启示、罪、饶恕等宗教或精神上通常提出的问题。这个缺失甚为显著。如果禅与我们精神上的欲求毫无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的觉醒有怎样的意义呢?禅能在刷洗碗碟中找到救赎吗?耕田时,或是卖东西时,能找到救赎吗?赏花之时,互相问候的时候,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像某些神僧,时而莫名其妙,大喊大叫那样,能得到解脱吗?禅学总是拒绝讨论、立说、说教,或尝试解释。反之,禅说,从自己身上提出来的问题,就从自己身上找出其答案。为什么呢?因为答案总是在提问之中。神僧有言:“我说的话,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可能成为你的;一切必须是从你自身中发起和成就。”
禅强调智慧必须从自身所生,这点令人深思。禅并不是对佛教从头否定。相反,禅正是在佛教的框架中心处存在。它所教导的主要有两个要素:智慧及慈悲。确实,禅也强调佛教体验中慈悲的一面。而慈悲呢,总是在为其同胞兄弟—智慧的到来助力,从中生出了各种妙用功夫,成为了创造的源泉。
有一位僧人问他师父:“体验到觉悟之前的人,是怎样的人?”师父答:“跟我们一样,普通人。”“那么,觉悟后又如何?”“灰满头,土满面。”僧人进一步问道:“这究竟结果却是如何?”“也只是这样罢了,没啥大不了的。”师父这样回答。
“灰头土面”是典型的禅的表现—一个禅者,为了人类的幸福,一步一步,终其一生竭尽全力的意思。“吃茶去”—这句有名的话,也是禅者对关心社会的一种禅式表现。禅与佛教其他宗派一样,慈悲和智慧,如同车舆的两轮,共同发挥作用。
有一个僧人,他向雪峰(822—908)告了假,去访灵云和尚,问道:“佛陀出生之前的世界是如何的?”灵云把拂尘(本来用于赶虫子的工具,现在成了一种宗教道具)立了起来。“那佛陀出世后的世界又是如何的?”灵云又把拂尘竖起来。这个僧人回到雪峰处,师父问他:“怎么如此早归来?”僧人把见灵云的前后,全般不解等事由说了一通。雪峰说:“那你问我。我来教你。”僧人重复了同样的问题,雪峰又把拂尘竖了起来。第二个问题一问,雪峰把拂尘扔了出去。这时,僧人对师父行了一礼,师父打了僧人一下。就这件事情来说,拂尘的使用是智慧;师父的一掷一打,则是慈悲。
禅在中国,于唐朝(618—907)、宋朝(960—1279)*为昌盛。及至明朝(1368—1644),开始出现式微的征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诸国对禅的关注度有了提升,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日本人的生活及其文化不断加深关注的反映。也许只有在日本,禅学作为生活、生存的力量,流传至今,仍然健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今天,其皈依者还达到了四百五十万人众。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 すずきだいせつ 1870—1966
出生于日本金泽。国际著名佛教学者,世界禅学权威。
1891年游学东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哲学科选科学习,同时在镰仓圆觉寺,随今北洪川参禅。1897年赴美国芝加哥,从事相关学问研究十一年。1909年回日本后,着力于向全世界推介禅学,传扬大乘佛教的思想。他一生著述宏富,除日文著作外,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有关禅宗的著作,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荣格、海德格尔和汤因比等重要思想家的极大推崇,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以及“世界禅者”的美称。主要著书有《通往世界的禅》《东方的智慧》《禅与日本文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