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体系重建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体系重建

1星价 ¥117.6 (7.0折)
2星价¥117.6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5187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3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69518795 ; 978-7-5695-1879-5

本书特色

延安文艺以其“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样式,真正意义上践行了文学与社会现实、与广大民众密切结合的时代诉求,具有鲜明的先锋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特征。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体系重建\/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收录“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纵览”“延安文艺与左翼文学的现代精神”“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等章节。

内容简介

本著以宽阔的问题视域,多向度地阐发延安文艺本体形态及其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复杂、深层的历史联系,重新认知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路向等关系,检视它对当代文化文学产生的规范、影响等问题,借以鉴取延安文艺之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力图重构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体系再认知的历史图景和现实意义。

目录

导 论

**节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综论 / 004

第二节 延安文艺研究的时代要求与学术背景 / 010

第三节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价值重估 / 014

第四节 延安文艺研究空间的拓展 / 019

**章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纵览

**节 延安文艺与新文学的革命话语 / 027

第二节 延安文艺与新文学的民族化道路 / 033

第三节 延安文艺与左翼文学思潮 / 042

第四节 延安文艺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反思 / 046

第二章 延安文艺与左翼文学的现代精神

**节 左翼文学的现代品格及精神指向 / 063

第二节 左翼文学精神与延安文艺的形成 / 072

第三节 左翼文学精神影响下的当代文学 / 082

第三章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思潮

**节 个体启蒙与革命启蒙的双重奏 / 109

第二节 大众启蒙的发现与启蒙主体的转换 / 116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被启蒙与有机化 / 120

第四节 启蒙的意识形态性实践 / 129

第四章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

**节 延安文艺的现代性命题 / 137

第二节 延安文艺现代性的多向阐释 / 146

第三节 从“五四”到延安:现代性的同构与异质 / 151

第四节 延安文艺现代性的精神特征 / 159

第五章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思潮

**节 大众化的理论倡导:革命政治与文化启蒙 / 171

第二节 大众化的实践表征:战争与革命主题 / 202

第三节 大众化的集体追求:创作整一化 / 224

第四节 大众化的实践转向:文学市场化 / 232

第六章 延安女作家的话语创构与书写转型

**节 延安女作家群的形成及女性话语创构 / 246

第二节 延安女作家的集体叙事特征 / 275

第三节 延安女作家的情感方式与文本意蕴 / 292

第七章 延安文艺的“戏改”路向与文体样式

**节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313

第二节 延安“戏改”的现代性主题与民间资源的互补 / 334

第八章 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新方向的构建

**节 新文学中心的转移与作家队伍转型 / 369

第二节 政治审美与文学本体的活力 / 374

第三节 现实感应与作家情感的表达方式 / 381

第四节 新文学经验的启示与作家书写的多样追求 / 389

第九章 延安文艺经验与当代文学实践

**节 延安文艺话语的当代延展 / 398

第二节 延安文艺影响下的当代书写潮流 / 413

第三节 文学话语的变异与激进文艺思潮 / 423

第四节 无产阶级文艺经典的再造 / 435

第十章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节 民族性与世界性研究的反思 / 452

第二节 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反思 / 465

第十一章 延安文艺精神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启示

**节 新世纪文学对延安文艺精神的延展 / 488

第二节 延安文艺经验与新世纪文学的创化之路 / 493

参考文献 / 511

后 记 / 532


展开全部

节选

延安文艺研究空间的拓展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文化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延安文艺凝聚着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新文学的智慧和贡献。然而,多年来由于受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需要研究者形成新的研究理路。这样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评价。 延安文艺的再研究必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延安文艺研究、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复杂关系研究。倘若将这两方面的研究截然分开,极容易将研究的重心滑向延安文艺,而使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复杂关系的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极容易走以往研究的老路。鉴于此,我们主张,延安文艺的再研究应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在我们看来,新的研究思路应该体现为三大板块,即形成与本体研究、传播与影响研究、文献与史学研究。这样设计思路的优势在于,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做整体的价值重估。 一、形成与本体研究 形成与本体研究旨在从发生学、文艺学及价值论等多种视野,深入细致地考察延安文艺的形成、样态和价值等,深刻揭示延安文艺的历史与美学特征。形成与本体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其一,考察战争环境中的延安语境,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文艺所能承担的使命是什么,有哪些文艺样式可供选择。对此类问题的正本清源,是我们展开“形成”研究的前提。其二,考察延安文艺在形成过程中所借鉴的文学经验,如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转换,对苏区文艺左翼文艺理论及创作经验的借鉴,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经验的介绍与吸收,对民间文化(文学)资源及创作经验的吸收、改造等,在大文学史的视野中进行全方位考察。其三,考察延安文艺的创作队伍和理论队伍的构成状况,并研究其在延安文艺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延安文艺生态的多样性、延安时期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在重返历史现场的前提下,考察政治与文化如何深层次地规范文艺活动,其内在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政治与文化*终成为建构延安文艺思想的主要参照系等;研究乡土中国在延安文艺形成中的价值意义,与“农村包围城市”的政治战略相一致,延安文艺实质上是乡土文艺,是通过乡土文艺以占据全国性文艺运动的主导权;探察延安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可能途径与现实手段,并分析其在民族化、大众化的追求中如何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对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的理论反思与价值重估,结合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相关联的诸多重大现象和问题,多侧面地提炼、升华、整合对当代文化(文学)富有积极意义的精神资源。 二、传播与影响研究 传播与影响研究旨在从传播学、文学比较或比较文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延安文艺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尤其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对延安文艺精神和文学传统的承继与扬弃。传播与影响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层面:考察延安文艺是通过哪些方式*大限度地实现了文艺传播的目的,如何达到*直接的目标、教育和鼓舞*直接的受众、取得*显著的效果的;考察延安文艺传播的主要载体——期刊与报纸,如何实现其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和建构性,使其同质化功能与文学功能合流,媒介传播与文学传播协同,共同建构延安文艺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空间;考察朗诵诗运动、街头诗运动、新秧歌剧运动,如何通过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实现其传播形态从剧场走向广场的大众化重构;考察延安文艺的传播实践、效应及影响,其如何为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提供了难以跨越的历史范型及省思资源;考察延安文艺的世界性传播,在当时及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文艺思潮演进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文学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考察延安文艺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与意义等;从40年代国统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所受延安文艺的影响入手,探讨延安文艺体制对50—70年代文学的直接影响;探讨新时期文学对延安文艺传统的继承与持续深化;考察新世纪文学对延安文艺精神的高扬及其历史的必然性;除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这些被广泛接受的极具涵盖力的术语,还应在这个板块的研究中,总结与归纳出影响了当代文学进程的具有涵盖力的理论资源与话语资源。 三、文献与史学研究 文献与史学研究旨在从文献学和学术史的视角展开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从而建立系统的延安文艺史料学,创构延安文艺学术史,将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学术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文献与史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延安文艺史料学的建立——对延安文艺文献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及鉴别的研究,包括文献资料及版本文本的描述和阐释、重要作品版本的考证和重要期刊及内容特点价值的阐释;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探源和考证——发掘因多种因素散佚的文献资料,并考证因历史及意识形态形成的版本文本变化及时代意味,进一步研究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化环境和文学生态的多重关系;在前人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要对延安文艺文献史料展开充分的整体性研究;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的史料史、学术史进行研究与描述,并编辑和撰写相应的著述,如《延安文艺作品总目提要》(包括诗歌、小说、戏曲、电影与美术、文艺理论与民间文艺等)、《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目录索引》、《延安文艺学术史(1935—2011)》或《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研究》等。 这种研究思路的预设,意在形成延安文艺研究及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复杂关系研究的具有高水平学术价值的成果。鉴于这个整体性的目标,三大板块的预设虽有主次之分,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却没有轻重之别,它们之间无疑应该相互印证、彼此呼应,研究成果总体上还应体现出浑然一体的整体效应。在形成与本体研究板块,要将形成延安文艺的各个要素阐释得清楚明了,使之有章可循且易于理解,在紧紧把握战争背景以及政治与文化语境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性、审美性与文学性等视角,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分析与描述;在传播与影响研究板块,应从传播生态、传播媒介、传播制度、传播模式、传播者、受众以及文本内容等文学报刊研究的多角度切入,对延安文艺做系统化的、纵深化的动态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不仅始终要有宽广的文学史视野和理论视野,而且要有世界文学的视野。也就是说,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系统地总结中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经验。在文献与史学研究板块,要体现基础性、完备性、合理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学术界研究延安文艺*完整、*系统、*便利的文献资料。整体看来,三大板块的研究无疑是有机联系、互相衔接又各具侧重及特色的:形成与本体研究和传播与影响研究一定要以完备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这将有助于解决研究中的疑难和分歧;而文献与史学研究*终又要服务于其他两大板块的研究,力求在*完备、*系统的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展示延安文艺再研究的新的成果。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设计及其有效实施,必将使延安文艺研究跨上新的台阶,并*终为延安文艺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存在空间。

作者简介

赵学勇,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撰有《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传奇不奇: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