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351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635129 ; 978-7-03-063512-9

内容简介

本书在考虑本科生课时和接受能力上对上版进行了全面修订,按照金融学发展历史的基本思路整理编写,对主要内容进行归类梳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在系统介绍金融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辨别金融现象和本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基础。本书将马克思的货币信用理论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相结合,将世界金融发展的脉络与我国金融演进的历史有机融合,将金融知识的介绍与数理模型描述适当结合,将金融基础问题解答与金融前沿动态相结合,是一部特别适合本科生的金融学基础教材。

目录

目录
第1章 货币制度 1
1.1 货币形态的变迁 1
1.2 货币的功能与变化 7
1.3 国家货币制度 12
1.4 国际货币制度 20
1.5 中国的货币制度 25
第2章 信用制度 30
2.1 信用的形成与发展 30
2.2 信用制度的业务形式 33
2.3 信用制度的规则与技术 38
2.4 中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46
第3章 金融体系 52
3.1 金融体系的构成 52
3.2 银行机构体系 62
3.3 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67
3.4 金融体系的变迁 73
第4章 国际金融机构 78
4.1 世界银行 78
4.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5
4.3 亚洲开发银行 95
4.4 其他国际金融机构 100
第5章 商业银行 105
5.1 商业银行的发展 105
5.2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08
5.3 商业银行的内部结构 110
5.4 商业银行的业务 111
5.5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122
第6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124
6.1 保险公司 124
6.2 证券公司 133
6.3 信托公司 142
6.4 其他机构 144
第7章 货币政策 151
7.1 货币政策目标 151
7.2 货币政策工具 159
7.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70
7.4 货币政策效应 176
第8章 金融产品 187
8.1 贷款产品 187
8.2 债券产品 193
8.3 股票产品 198
8.4 其他金融产品 204
第9章 金融市场 209
9.1 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209
9.2 货币市场 216
9.3 资本市场 220
9.4 黄金市场 225
9.5 衍生金融市场 229
第10章 国际金融 235
10.1 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 235
10.2 外汇与汇率制度 241
10.3 国际货币体系 248
10.4 人民币汇率制度 253
第11章 货币供求 259
11.1 货币需求 259
11.2 货币供给 265
11.3 货币均衡 274
11.4 货币失衡 280
第12章 金融创新 288
12.1 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288
12.2 金融创新动因与形式 294
12.3 金融创新的市场效应 298
12.4 金融创新的环境影响 304
第13章 金融发展 312
13.1 金融发展的范畴 312
13.2 金融抑制 318
13.3 金融深化 322
13.4 金融危机 331
第14章 金融全球化 336
14.1 金融全球化的演进 336
14.2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342
14.3 金融全球化的效应 344
14.4 中国金融的全球化发展 347
参考文献 360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货币制度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货币演变的历史进程;货币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主要原因;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功能;货币制度的发展;货币制度从贱金属货币向贵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制度的变迁;我国货币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1.1 货币形态的变迁 1.1.1 货币的产生与货币材料 货币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的物品交换,货币诞生于商品交换,货币从萌芽到稳定于金属货币,是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体现。 1.价值形态的变化 人类剩余物品的交换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剩余产品很少,交换活动在部落之间仅仅是偶然的。在这种偶然的、个别的交换中,双方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定对方的物品,只有交换的物品恰好满足了双方的需要,这种交换才可能成功。同时,这种物品必须通过一定的劳动才能获得,否则就无所谓交换。例如,甲用两把石斧换取乙的一只山羊,因为甲的石斧有多余,需要换取肉类充饥,而乙有多余的山羊,缺乏石斧。接下来的是,这种成交为什么是一只山羊换两把石斧,而不是一把或三把石斧?这是因为制作两把石斧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饲养一只山羊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大体相当)。双方的交换是一种等价交换,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一致,不同的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偶然的、个别的交换行为被称为“简单的价值形态”的交换。 人类社会**次大分工后,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劳动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商品交换由偶然性行为变为经常性的活动,这时一种商品不只是简单地与另一种商品交换,而是经常与多种商品交换,表现为交换对象的扩大和交换范围的扩展。从理论上概括,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扩大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如一只山羊可以交换一袋小麦,或两把石斧,等等,即小麦和石斧等都成为山羊的价值表现形态。经常的、扩大的商品交换活动,使参加交易的商品都包含同样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种经常的、扩大的交换活动被称为“扩大的价值形态”的交换。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商品交换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频繁的交换和不断的交易,客观上要求能够有一种共识和“公用”的物品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志,并把这个“公用”物品作为共识的接受体,用“公用”物品作为衡量价值量大小的“标准”。这种共同的交易需求在人们长期的交换活动中自发地产生了“公共物品”,也就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的某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不再仅限于生活或生产的使用,更主要体现在固定地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然而,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特殊商品在形态上的不一致,如非洲是象牙、欧洲是牲畜、亚洲多是粮食等。生产力水平差异使同一地区的特殊商品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中国历史上曾用粮食、布匹、贝壳等充当“公共物品”。由于许多商品的价值都集中表现在一种物品上,克服了商品价值多样化带来的混乱,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生产发展。这种由一种商品作为交换媒介的现象,被称为“一般的价值形态”。 作为一般价值形态的专门用于交换的商品成为价值的化身后,交换者获取“公共物品”的主要目的是换回需要的其他物品,即一定的“特殊商品”储备,可以在需要某种物品的时候及时在市场上换回。当然,人们对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属性有一定的要求,否则,特殊商品一旦腐烂就会造成交换困难,其损失只能由个人承担。随着交换越来越细致和严格,人们对特殊商品的同质性和可分性产生了需求,同质性的特殊商品避免了交换中的鉴别,可分性满足了不同数量的交换需要。冶炼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金属,金属的自然属性,如抗腐性、同质性和可分性都优于一般物品。在当时的冶炼技术条件下,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专门劳动,需要花费大量劳动才能够获得—体现了金属的社会属性;金属作为工具,和石器相比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用于制造农具满足生产,也可以制成猎具用于捕兽—体现了金属的自然属性。于是,金属很快取代了其他商品成为当时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特殊商品。*初的金属一般都是贱金属,如铜、铁,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逐步过渡到白银和黄金。自从黄金成为表现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以后,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更为优越的特殊商品能够取代它,从而使黄金成为货币的代名词,也称为“货币形态”。 综上所述,货币的产生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货币形态的历史过程。 2.黄金作为货币的属性 黄金能够在诸多商品中脱颖而出独居货币宝座,除了它是社会劳动的商品这一基本前提条件外,还因为黄金是作为货币*理想的材料,“货币天然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黄金作为货币的天然属性主要表现在:①黄金质地均匀,易于分割;②黄金抗腐蚀,耐高温,便于长期保存;③黄金价值大,体积小,携带容易,交换方便;④黄金色泽光彩,易于鉴别。由于以上自然属性优于当时几乎所有的商品,黄金成为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般等价物,“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货币的筛选优化是自发的过程,是社会检验的结果,是人们交易需求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协商的结果。 作为货币的黄金首先是商品,任何不经过劳动就能够得到的物品不是商品。不经过劳动或交换便可以得到的物品,就不可能成为再交换的对象。其次,黄金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作为一般等价物*为理想,在没有更好的物品替代之前,黄金就会一直稳居货币的地位。*后,黄金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能够折射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制度下,黄金可以交换奴隶,反映出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需要强调的是,货币不是阶级的产物,也不是阶级产生的根源。货币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由于依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不同的环境下被特定的生产关系利用,因而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把现象当作本质;特别是当社会出现为了获得货币而发生的暴力、凶杀、虚伪和无情等不良现象时,人们便诅咒“货币是万恶之源”。在现代社会中,货币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1.1.2 货币形态的演进及其特征 1.实物货币形态 实物货币形态,是指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作为等价物充当货币的表现形式。实物货币形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货币材料多样性。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商品担当货币角色,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货币队列的成员不一。②货币单位多变性。不同商品作为货币,单位差异很大,羊的基本单位是“只”,粮食的单位(袋)要小得多,任何一种商品成为货币都使货币单位发生变化。③货币交换有限性。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剩余产品的数量,也决定了货币商品的数量及交易的范围。④货币标准粗犷性。商品交易的非经常性和充当等价物商品的不断更迭,使货币商品在交换中没有固定的标准,因而货币商品虽然在理论上抽象为等价交换,但实际交易中难以做到准确或精确。 2.金属货币形态 金属货币形态,是指使用金属商品作为等价物充当货币的表现形式。金属货币也属于实物货币,但金属货币在演进中有其独特性,故应加以区分进行研究。金属货币一般经历了从贱金属向贵金属的过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金属货币的稳定形态存在差异。无论何种金属作为货币,都先后经过称量货币和铸造货币两个阶段。称量货币阶段以金属货币的重量为单位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其信誉基于商业信誉,金属条块上铸有商户名称;铸造货币阶段以金属货币数量为单位,作为商品价值的体现,它是国家产生以后权力介入货币的产物,其信誉基于国家权力对流通的强制力。金属货币形态集中表现为四个特点:①货币材料的单一性。无论何种金属作为货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货币都会固定于该金属材料,从贱金属向贵金属的过渡期间虽然一般会有一段“并行期”,但在绝大多数时期内金属货币是单一的。②货币单位的稳定性。金属币材价值的稳定性奠定了货币单位稳定的基础,也是商品交易的客观需要。例如,中国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作为单位货币流通了几百年。③货币标准的准确性。金属货币单位在交易中呈现出交易的准确性,较小的货币单位使不同数量的商品交易,通过一定单位货币数量得以顺利实现。④货币交换的广域性。贵金属货币价值大、体积小,携带交易十分便利,跨地区交易易于实现。因此,金属货币对交换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信用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形态,是指以货币符号等信用工具作为货币的表现形式。信用货币的前身是代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贵金属重(数)量的价值符号,或称货币符号。欧洲早期的银行对存款客户开出的银行券和我国早期钱庄或票号发出的银票,都属典型的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形态可分为两个阶段—兑现的信用货币阶段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阶段。兑现的信用货币,是指持有货币符号者可以随时到发行机构按照票面标明的符号货币兑现贵金属,贵金属货币与标明贵金属的货币符号在流通中的作用完全一样。银行券是早期欧洲银行发行的兑现信用货币,即银行对存入贵金属货币的客户,开具标明相同数量单位贵金属的银行券,客户持有该银行券,可以通过购买商品进行转让。流通中的银行券替代了同等数量的贵金属货币,开出银行必须无条件兑现任何持有银行券者的贵金属货币要求。中国清代钱庄和票号对客户存入的白银开出银票,银票在流通中发挥同等数量白银的作用,开出银票的钱庄或票号,必须随时满足银票持有者兑现白银的要求。总之,兑现信用货币所代表的是现实中一部分贵金属货币,主要是以重量单位在票面上加以标明,代替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的信用货币符号总量绝对不会超过现实中贵金属货币的实际需要总量。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是指持有货币符号者可以随时在市场上购买相应价值的商品,任何持有人不能要求发行机构兑现相同价值的贵金属货币,只能在流通中转让。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可以分为狭义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和广义的不兑现信用货币两种。狭义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指国家凭借权力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有规范的形式和固定的面值;广义的不兑现信用货币还包括由商业银行开出的本票、汇票、支票等可替代金属货币流通的信用票据,这些信用票据没有十分严格规范的形式,票面价值根据交易需要确定,在指定时间内有效。 信用货币形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货币材料纸制化。在兑现的信用货币时期,尚有一部分贵金属与银行券(银票)并行流通,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期,流通中的货币完全是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制货币,贵金属退出了国内流通领域,主要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发挥作用。②货币单位主观化。货币单位名称和重量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当权者从流通方便和需要方面的考虑,如英国货币单位是镑,德国货币单位是马克,中国古代货币单位先后使用过铢、串、两等。③货币数量权力化。由于某一时期货币流通符号的数量由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政府决定,因此,投入流通的货币符号可能与交易需要的金属货币价值量一致,但更多的可能是不一致。④货币流通国内化。绝大部分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仅限于本国法律保护领域之内流通,货币成为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一般不被其他国家接受。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政府信誉高,货币代表的价值稳定时,货币符号才可能跨出国门。当多个国家达成协议共同使用超出国家法律范围的“统一货币”时,货币符号同样能够超越国界,如欧元。 4.电子货币形态 电子计算机在银行的应用催生了电子货币,网络发展极大地加速了电子货币的成长,货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金融业全面迈向虚拟化时期。对电子货币形态的特点可以作以下概括:①形态无纸化。电子货币储存在各类信息卡中,除去一张卡片外没有任何外在表现形式,无法直观辨认,卡中货币符号(数字)的数量只有通过特定的技术设备才能够读认。②流通网络化。电子货币无法像传统货币那样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直观转让;发生购买行为引起的货币流通必须借助于网络才能完成,没有网络的地区、地点和部门不能实现电子货币的流通。③风险多样化。电子货币除了传统货币具有的一般性通货膨胀风险、利率变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之外,还有网络系统风险、技术选择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及物理性能风险等。 5.数字货币形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