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200699
  • 装帧:10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0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22200699 ; 978-7-5222-0069-9

本书特色

动机性访谈创立者世界上被引用次数*多的科学家 威廉·米勒简明讲解精准同理心倾听法则世界上被引用次数*多的科学家动机性访谈创立者威廉·米勒简明讲解精准同理心倾听法则通过同理倾听创建真正的连接避免误解构建良好关系 ·用开放式问题代替封闭式问题,培养倾听习惯·用陈述句代替问句的反馈式倾听陈述法·12种倾听路障,帮你扫清倾听障碍·用“延展段落”的反馈方式,让讲述者更充分表达自己·大量在生活情境中实践的事例及具体技巧练习 “几十年前,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为我们带来同理心倾听这种宝贵特质,开启了亲密、信任、和平与疗愈的宝藏,威廉·米勒以自己独特的声音鲜活生动地传达这种特质,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关键的人际关系元素在当今世界中的意义。随着它迅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规模更大的人类文化冲突中,我希望我们能够选择实践《同理倾听》教给我们的微妙而强大的连接原理。”——盖伊·利亚·巴菲尔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荷亚人类研究中心、卡尔·罗杰斯和平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及前所长 “《同理倾听》远远不止是一本关于倾听的书。这本简明易懂的著作为我们上了一堂简要的人际关系课程。作者通过大量有效的讲解、实例和练习,论证了人际交往中什么是同理心、为什么要有同理心,以及怎样应用同理心。如果希望或需要在工作环境或个人生活中提升倾听和人际关系技巧,这本书会令人受益匪浅。”——霍华德·基尔森鲍姆罗切斯特大学咨询与人类发展专业前主任“如果说什么时候应该去读《同理倾听》,现在就开始吧。我们从书页中学到怎样用我们的耳朵化解分歧、敞开心扉、架设桥梁。无需冗言。”——斯科特·D.米勒临床优化国际中心主任 “《同理倾听》就像黑暗夜空中一轮超级月亮:明亮、迷人、光辉灿烂。米勒作为革命性动机访谈的创立者之一,在指导倾听的典范技巧和促进人类建立连接时,融入了艺术和科学。”——约翰·C.诺克罗斯斯克兰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对于致力于关怀体贴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同理倾听》是一本很棒的实操手册。书中包含大量提升倾听技巧的深入见解和实践练习,我把这本书强烈推荐给专业人士和一般大众。”——德布拉·恩奎斯特退休牧师

内容简介

  用开放式问题代替封闭式问题,培养倾听习惯。  用陈述句代替问句的反馈式倾听陈述法。  12种倾昕路障,帮你扫清倾听障碍用“延展段落”的反馈方式,让讲述者更充分表达自己。  大量在生活情境中实践的事例及具体技巧练习。  米勒博士是动机性访谈的创立者,《同理倾听》是他关于同理倾听技巧的著作。  《同理倾听》认为,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掌握重要的倾听技巧,不仅有助于化解分歧、消除误解、促进积极的改变、创建和谐亲密的入际关系,还有助于从别人的言谈中获得关键和有效的信息。  作者通过清晰的讲解、实例和练习,论证了同理心尤其精准同理心是提升倾听品质、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并详细讲述了应用技巧。有了60年的科研基础,这些沟通技巧并不局限于专业人士使用,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应用的。随着不断有针对性地实践和练习,同理倾听技能可以得到培养,会越来越熟练和自然,倾听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能够通过倾听更好地理解别人、了解自己。  米勒的文章简明有力,将使任何致力于提高倾听的水平读者受益。

目录

前言
第1章 相处
第2章 精准同理心
第3章 精准同理心怎样发挥作用
第4章 同理理解的态度
第5章 倾听的路障
第6章 没有声音的画面
第7章 不停提问
第8章 形成反馈
第9章 进一步深入
第10章 肯定
第11章 表达自我
第12章 在人际关系中善于倾听
第13章 亲密关系中的同理理解
第14章 倾听价值观
第15章 在冲突中好好倾听
第16章 同理理解的前景
展开全部

节选

  《同理倾听》:  反馈式倾听需要具备前文讨论过的技巧,即避免路障(第5章)和保持专注(第6章),这本身就已经颇具挑战性。卡尔·罗杰斯指出:“显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认真关注另一个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往往会思考等讲话者停下来时自己要说什么。他们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讲话者提出的某个具体的观点上,却忽略关注其余部分,因为他们一直在思考反驳那个具体观点的论据。”  那么,到底什么是反馈式倾听呢?就像在第7章中提出的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通过反馈来猜测讲话者是什么意思。然而,一个好的反馈并不是提一个问题,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这需要在语言上进行至少两次改变。首先,要删掉任何让它成为疑问句的前置词语:“你是否……”“你有没有……”“它是不是……”,诸如此类。从一个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很有天赋?”中删掉“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只留下“你很有天赋?”,这仍然是一个问句。另一项改变是去掉结尾的问号。在英语和大多数其他欧洲语言中,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句尾用降调而非升调。试试看。注意口语中以下两种说法的区别:  你很有天赋?和你很有天赋。  你不开心?和你不开心。  这在于你如何使用你的语调。  因此,为了把问题变成反馈,可以去掉表示疑问的词语,并在结尾处把声音转为降调,使这句话成为一个陈述句而非一个疑问句。如果你构思反馈式陈述时遇到困难,可以先构思这个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然后再做出这两项改变。用“你”开头,*后使用降调。优秀的反馈式倾听比这更加复杂,但这样可以让你踏出**步。  起初,做一个陈述而非提出一个问题,这往往会让人感觉很奇怪。毕竟你知道自己所说的内容只是猜测,所以,难道不应该是提问而非陈述吗?这样会不会曲解别人的话?如果猜错了怎么办?你内心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在结尾转为升调,使之成为一个问题。相信我,在反馈时使用陈述的形式效果更好,即使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样很奇怪。  其中一个原因是,从语言学上来讲,提出问题相当于要求对方给出答案。这会带来一种微妙的压力,仿佛一种微型审问。而陈述句一般不会产生这种效果。例如,假设有人告诉你,她和妈妈之间的谈话令她感到沮丧。请你作为倾听者大声说出下面两句话:  你生你妈妈的气?  你生你妈妈的气。  一切都取决于语调的变化,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读出这几句话。但你能否感觉到,根据你是提出问题还是进行陈述,讲话者可能出现的反应会存在微妙的区别。问题中隐含的意味往往会使讲话者想收回之前的话,或者至少再考虑一下是否应该这样说。  现在想象一下,你在和一个采取了某种不良行为的少年说话。请你作为倾听者大声说出这两句话:  你不觉得你所做的事情有什么错?  你不觉得你所做的事情有什么错。  你能感受到其中的区别吗?问句似乎暗示这个人应该认识到错误,即使这并非你的本意。而陈述句则没有这种言外之意,从而会使对方在做出回应时更诚实,没有那么强的防御心理。陈述句一般听起来更容易让人接受,而问句即使说的是相同的话,也让人觉得是一种评判。  当你做出反馈式倾听陈述时会发生什么?一般来说,讲话者会接着讲下去,在同一条道路上继续前进,不用躲避路障。反馈式倾听允许人们不受干扰地表达和探索自己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同理理解的艺术是一种奉献——至少你要暂时搁置你自己的“东西”,也就是指第5章中讨论的意见、评判和建议等这些路障。你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于倾听和理解这位讲话者的内在体验。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有幸作为倾听者拜访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会为你自己带来好处。当你去别人家里拜访时,没必要重新布置家具,只要坐下来倾听就好。  但如果你猜错了,会发生什么?对反馈这种技巧来说,猜错了也不会受到惩罚。人们会告诉你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更擅长猜测,因为你每次给出反馈,都会立即得到对方的回应。  ……

作者简介

  威廉·米勒(William R.Miller),美国俄勒冈大学尤金分校临床心理学博士,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名誉教授,南丹麦大学医学名誉博士。  他是动机性访谈的创立者,多本畅销书作者,同时创建了治疗领域的激励对话。他对改变动机的心理学颇感兴趣,尤其关注成瘾行为治疗的发展、测试和传播,且在教授同理理解方面有超过40年的经验。曾获得众多美国科学界杰出成就奖,如首届瘾症杰出科学贡献奖,2006年美国心理学应用杰出科学贡献奖,2011年美国医疗保健传播学会乔治-恩格尔奖,2016年美国布林克利·史密瑟斯杰出科学家奖等等。他为科学领域贡献了诸多杰出的文献。2014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将他列为世界上被引用次数非常多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出版著述众多,包括《动机性访谈》、《如何控制你的饮酒》、《像这样生活:积极的信念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