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天堂沃土
读者评分
5分

天堂沃土

1星价 ¥63.4 (7.2折)
2星价¥63.4 定价¥88.0
商品评论(6条)
ztw***(一星用户)

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天堂沃土》创作谈

家乡是永恒的召唤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创作谈 朱凤鸣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从2018年5月12日开始创作,到2021年7月1日定稿,经历了三年多时间,前后改了三稿,如果加上前期的素材积累和创作准备,起码有十年时间。虽没有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也切身感受到创作这部作品的甘苦。本书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后,得到不少文友、战友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有的是熟悉的老朋友,有的是未曾谋面的新读者,大多是我的同时代人。有四位朋友还花费心血精心研读写了书评,分别在《苏州日报》《太仓日报》《娄江夕阳红》报上发表,让我十分感动和欣慰。现通过这篇创作谈,与他们交流,并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一是写这本书的目的。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多年来,对家乡农村的感恩之心一直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作为基本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特别是我退休后,经常回到乡下住,看到父辈一代人越来越少了,自己也进入了老年,作为一个出生于家乡这片沃土的文字工作者,有责任将父辈这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忠实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和后人。虽然我已出版了十六部文学著作,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但以前这些出版、发表的作品,还相对比较零散或是人生一个阶段的作品,所以决定利用多年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全面反映新中国同龄人从出生到现在较厚重的苏南农村题材作品。本来这部作品应在建国70周年推出的,但感到太仓促了,与其仓促推出,还不如从容一点完成,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推出,让作品更完善一些,为纪念建党百年也更有意义。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坚定跟共产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作贡献。 二是作品的体裁。因是写新中国同龄人,决定以纪实为主,但因为多种原因,纯纪实又不便展开想反映的内容,虽然自己出生在农村,但毕竟不是农村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见证者,所以要虚构一部分内容,如新农村建设,则完全虚构了最后一章朱建国退休后回本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当然虚构也要有生活依据,因为多年前看到报载有一位大报总编就是退休后回到家乡山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这就给虚构朱建国退休后回村当书记找到了生活的依据。再加上自己对本地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调查,特别是前几年还应邀采写了与本村相邻村的《太星村史》,为完成最后一章内容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正巧出版本书前半年,《文学报》开展了“无界文学”的讨论,而我又十分喜欢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所以决定探索“无界文学”写作,写一部集小说、散文、纪实于一体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三是人物的设置。小说是写人的,一部长篇小说肯定要写很多人物,且要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这样才撑得起一部长篇小说的框架。小说可以写伟人,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可以写普通人。我的这部作品定位是写普通人,因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我最熟悉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从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才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因是自传体长篇小说,所有人物均有原型,主要人物当然以本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就要写本人的家族,但家族只是个背景交待,重点是还是写朱建国伴随着太仓解放、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同时又写了与朱建国同龄的两位始终生活在农村的发小的经历,及他们家三代人的经历。这样通过这三个家庭解放以来的变化,可更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的变化。我本身的经历,过去在多种场合说过有三个印象最深的十八年,第一个十八年是出生后的十八年,就在本地农村长大,第二个十八年是当兵十八年,第三个十八年,是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到退居二线前的十八年。在部队十八年,度过了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一生中打下扎实人生基础的十八年,写这部长篇小说我肯定不能绕过和忽略这当兵十八年的生活。因为以前出版过一部专写部队生活的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无名》,在《天堂沃土》这部长篇小说中将部队生活简缩成五万字,再也无法割舍。虽然像樊大为先生书评中所说,部队生活有些游离于本书“天堂沃土”农村生活的主题,但如果没有部队生活,就无法续写后面的生活,再说我在部队生活期间,始终与家乡生活紧密相连,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四是情节的设置。本书虽然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设置,但也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以多位书评作者谈到,此书有拿起后放不大下的感觉,实际是在情节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就是在看似平淡中见波澜,没有大起大落却有曲折。因为我感到现实的生活中,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是少数,戏剧性的人生在生活中也少有,大多数的人的生活是在平淡中有波澜,这才是最真实的,正如樊大为的书评标题,日常是最真实的历史。所以我就想通过大量平凡人日常琐碎的典型生活事例,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命运。比如朱建国的命运,总体来说是顺利的,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虽然上学品学兼优,但出生后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人生中遇到了多次生命之险,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的曲折,总有不少不可预料的事发生。考上苏州市的省重点高中,第二年却遇上“文革”,如果不是“文革”,完全有可能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人生就是另一种样子,这当然是同代人的共同命运。就拿当兵来说,第一年征兵体检因命额有限没当上兵,如果第一年就去当兵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提干体检时,应值班深夜加班造成血压升高,差点没通过体检。当兵后考上军校并成绩突出被评上“三好”学员,本来大多数毕业学员都提升为团以上干部,但有极少数像朱建国这样的营职干部,在军队急需用人时,却因“百万大裁军”提前转业回到家乡县城,被降两级安排工作,如果转业到省、地级城市不降级安排工作,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命运。降两级从头干起,因为不求人的性格,在现实社会中仅凭自己的实力要升迁并不容易,但最终还是凭实力实现了爱好和本职工作相一致的愿望,并取得了社会承认的成果。朱建国回村当村书记期间,虽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但也遭人举报,经纪委调查,终于真相大白,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提高了他在群众中的威望。朱建国父亲的命运也打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同时代的村干部中有代表性。朱建国女儿高考一波三折,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专长的理想工作,在新中国同龄人下一代人中也有代表性。新中国同龄人夏永生的命运,是纯朴人家的典型,虽然命运不太好,没读几年书就回家种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开放后成为种养殖能手,也颇有代表性。虽然第一个儿子不幸溺亡,但第二个儿子为夏家争足了光,他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学业出类拔萃,成为本地的高考状元考取名牌大学,四年本科三年就上完,并考取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并成为终身教授,后在朱建国劝说下,回国报效祖国、报效家乡,成为村干部接班人,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未来的希望。新中国同龄人张忠良的命运,是聪明人略有污点人的典型。还有一些人,如唐翠宝、陆素英、薛佩亚、张伟梁等人,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农村一类人的命运。不禁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有关创作随想的一段话,感到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文革’前一些农村题材的作品,人物写得丰满,故事也很好,但作品的看法都是以阶级分析法来处理的,现在读起来觉得好笑。这就要求,你得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这种看法就不会过时。” 五是语言方面,力求运用书面语言、诗化语言和口语化语言相结合。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适当运用了本地的方言。主要通过老年人的语言,如朱建国祖母的语言,看乡村电影中卖青枣的老妇的语言,融入本地方言。朱建国祖母的语言,除运用本地方言外,还介绍了本地的民间传说、儿童歌谣和气象农活谚语。还注重用散文化的诗化语言点缀书中。正如薛亦然书评中写道:“书中散文化抒写也为《天堂沃土》增色不少,这些让人心往神驰的段落如同珠玑一样撒落在长篇里的章章节节,作品由此获得晶莹剔透的清丽气韵。”比如“夏夜乘凉”、“看乡村电影”中的乡村描写,能激起人们对乡村故乡的美好联想。还有是语言的真情和细节的趣味性。力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朱建国和张忠良为生产队看瓜时的对话,张忠良开夜工躲在柴禾里睡觉偷懒,朱建国祖父为孙子报仇追错了对象,薛佩亚和陆素英的人生经历,张忠良父亲深夜回家考验妻子,夏文龙妻子用扎鞋底针当众拍打丈夫相好等细节描写,均来自生活,又充满情趣。同时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揭示了好人终有好报,农村中的迷信和赌博造成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展望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我从事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创作,感到小说是最能考验作者语言水平、社会经验、想象空间等综合能力的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我从事过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感到长篇小说创作是最不易的。

2022-03-16 11:30:13
2 0
ztw***(一星用户)

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天堂沃土》创作谈

家乡是永恒的召唤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创作谈 朱凤鸣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从2018年5月12日开始创作,到2021年7月1日定稿,经历了三年多时间,前后改了三稿,如果加上前期的素材积累和创作准备,起码有十年时间。虽没有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也切身感受到创作这部作品的甘苦。本书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后,得到不少文友、战友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有的是熟悉的老朋友,有的是未曾谋面的新读者,大多是我的同时代人。有四位读者朋友还花费心血写了书评,分别在《苏州日报》《太仓日报》《娄江夕阳红》报上发表,让我十分感动和欣慰。现通过这篇创作谈,与他们交流,并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一是写这本书的目的。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多年来,对家乡农村的感恩之心一直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作为基本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特别是我退休后,经常回到乡下住,看到父辈一代人越来越少了,自己也进入了老年,作为一个出生于家乡这片沃土的文字工作者,有责任将父辈这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忠实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和后人。虽然我已出版了十六部文学著作,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但以前这些出版、发表的作品,还相对比较零散或是人生一个阶段的作品,所以决定利用多年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全面反映新中国同龄人从出生到现在较厚重的苏南农村题材作品。本来这部作品应在建国70周年推出的,但感到太仓促了,与其仓促推出,还不如从容一点完成,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推出,让作品更完善一些,为纪念建党百年也更有意义。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坚定跟共产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作贡献。 二是作品的体裁。因是写新中国同龄人,决定以纪实为主,但因为多种原因,纯纪实又不便展开想反映的内容,虽然自己出生在农村,但毕竟不是农村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见证者,所以要虚构一部分内容,如新农村建设,则完全虚构了最后一章朱建国退休后回本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当然虚构也要有生活依据,因为多年前看到报载有一位大报总编就是退休后回到家乡山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这就给虚构朱建国退休后回村当书记找到了生活的依据。再加上自己对本地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调查,特别是前几年还应邀采写了与本村相邻村的《太星村史》,为完成最后一章内容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正巧出版本书前半年,《文学报》开展了“无界文学”的讨论,而我又十分喜欢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所以决定探索“无界文学”写作,写一部集小说、散文、纪实于一体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三是人物的设置。小说是写人的,一部长篇小说肯定要写很多人物,且要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这样才撑得起一部长篇小说的框架。小说可以写伟人,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可以写普通人。我的这部作品定位是写普通人,因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我最熟悉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从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才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因是自传体长篇小说,所有人物均有原型,主要人物当然以本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就要写本人的家族,但家族只是个背景交待,重点是还是写朱建国伴随着太仓解放、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同时又写了与朱建国同龄的两位始终生活在农村的发小的经历,及他们家三代人的经历。这样通过这三个家庭解放以来的变化,可更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的变化。我本身的经历,过去在多种场合说过有三个印象最深的十八年,第一个十八年是出生后的十八年,就在本地农村长大,第二个十八年是当兵十八年,第三个十八年,是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到退居二线前的十八年。在部队十八年,度过了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一生中打下扎实人生基础的十八年,写这部长篇小说我肯定不能绕过和忽略这当兵十八年的生活。因为以前出版过一部专写部队生活的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无名》,在《天堂沃土》这部长篇小说中将部队生活简缩成五万字,再也无法割舍。虽然像樊大为先生书评中所说,部队生活有些游离于本书“天堂沃土”农村生活的主题,但如果没有部队生活,就无法续写后面的生活,再说我在部队生活期间,始终与家乡生活紧密相连,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四是情节的设置。本书虽然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设置,但也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以多位书评作者谈到,此书有拿起后放不大下的感觉,实际是在情节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就是在看似平淡中见波澜,没有大起大落却有曲折。因为我感到现实的生活中,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是少数,戏剧性的人生在生活中也少有,大多数的人的生活是在平淡中有波澜,这才是最真实的,正如樊大为的书评标题,日常是最真实的历史。所以我就想通过大量平凡人日常琐碎的典型生活事例,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命运。比如朱建国的命运,总体来说是顺利的,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虽然上学品学兼优,但出生后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人生中遇到了多次生命之险,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的曲折,总有不少不可预料的事发生。考上苏州市的省重点高中,第二年却遇上“文革”,如果不是“文革”,完全有可能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人生就是另一种样子,这当然是同代人的共同命运。就拿当兵来说,第一年征兵体检因命额有限没当上兵,如果第一年就去当兵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提干体检时,应值班深夜加班造成血压升高,差点没通过体检。当兵后考上军校并成绩突出被评上“三好”学员,本来大多数毕业学员都提升为团以上干部,但有极少数像朱建国这样的营职干部,在军队急需用人时,却因“百万大裁军”提前转业回到家乡县城,被降两级安排工作,如果转业到省、地级城市不降级安排工作,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命运。降两级从头干起,因为不求人的性格,在现实社会中仅凭自己的实力要升迁并不容易,但最终还是凭实力实现了爱好和本职工作相一致的愿望,并取得了社会承认的成果。朱建国回村当村书记期间,虽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但也遭人举报,经纪委调查,终于真相大白,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提高了他在群众中的威望。朱建国父亲的命运也打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同时代的村干部中有代表性。朱建国女儿高考一波三折,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专长的理想工作,在新中国同龄人下一代人中也有代表性。新中国同龄人夏永生的命运,是纯朴人家的典型,虽然命运不太好,没读几年书就回家种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开放后成为种养殖能手,也颇有代表性。虽然第一个儿子不幸溺亡,但第二个儿子为夏家争足了光,他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学业出类拔萃,成为本地的高考状元考取名牌大学,四年本科三年就上完,并考取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并成为终身教授,后在朱建国劝说下,回国报效祖国、报效家乡,成为村干部接班人,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未来的希望。新中国同龄人张忠良的命运,是聪明人略有污点人的典型。还有一些人,如唐翠宝、陆素英、薛佩亚、张伟梁等人,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农村一类人的命运。不禁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有关创作随想的一段话,感到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文革’前一些农村题材的作品,人物写得丰满,故事也很好,但作品的看法都是以阶级分析法来处理的,现在读起来觉得好笑。这就要求,你得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这种看法就不会过时。” 五是语言方面,力求运用书面语言、诗化语言和口语化语言相结合。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适当运用了本地的方言。主要通过老年人的语言,如朱建国祖母的语言,看乡村电影中卖青枣的老妇的语言,融入本地方言。朱建国祖母的语言,除运用本地方言外,还介绍了本地的民间传说、儿童歌谣和气象农活谚语。还注重用散文化的诗化语言点缀书中。正如薛亦然书评中写道:“书中散文化抒写也为《天堂沃土》增色不少,这些让人心往神驰的段落如同珠玑一样撒落在长篇里的章章节节,作品由此获得晶莹剔透的清丽气韵。”比如“夏夜乘凉”、“看乡村电影”中的乡村描写,能激起人们对乡村故乡的美好联想。还有是语言的真情和细节的趣味性。力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朱建国和张忠良为生产队看瓜时的对话,张忠良开夜工躲在柴禾里睡觉偷懒,朱建国祖父为孙子报仇追错了对象,薛佩亚和陆素英的人生经历,张忠良父亲深夜回家考验妻子,夏文龙妻子用扎鞋底针当众拍打丈夫相好等细节描写,均来自生活,又充满情趣。同时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揭示了好人终有好报,农村中的迷信和赌博造成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展望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我从事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创作,感到小说是最能考验作者语言水平、社会经验、想象空间等综合能力的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我从事过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感到长篇小说创作是最不易的。 2022年3月15日于上海

2022-03-15 17:57:18
2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8111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9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32181117 ; 978-7-5321-8111-7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内容提要:小说以江苏太仓农村为背景,以鹤塘镇群星生产队(村民小组)三大家族中与共和国同龄的三个主人公朱建国、张忠良、夏永生的矛盾纠葛和成长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南农村及家庭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进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品探索“无界文学”写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目录

引 言 …………………………………………………… 001
**章 …………………………………………………… 004
第二章 …………………………………………………… 030
第三章 …………………………………………………… 062
第四章 …………………………………………………… 101
第五章 …………………………………………………… 113
第六章 …………………………………………………… 191
第七章 …………………………………………………… 229
第八章 …………………………………………………… 329
尾 声 …………………………………………………… 367
后 记 …………………………………………………… 370
附录 :主流叙事的诗性建构 ………………… 王 迅 373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朱凤鸣,男,1950 年出生于江苏太仓。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世界经济研究生结业。从军十八年,1987 年转业回家乡工作,先后任太仓市体改办秘书科长、太仓市文联秘书长、太仓日报社副总编辑,职称主任编辑。在《人民文学》《中
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和《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多万字,获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比赛一等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文学奖项一百多个,作品被《 作 家 文 摘》《 小说 月报》《 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报刊转载、连载或入选多种专集,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十七部。被评为太仓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