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生活的科学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生活的科学

1星价 ¥37.4 (6.8折)
2星价¥37.4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6921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4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111692140 ; 978-7-111-69214-0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职场人士了解“阿德勒心理学”全貌的入门必读经典 “自我启发之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十三堂人生哲学课 10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近一个世纪的经典再现 跟随心理学大师的智慧在反省中认识自我、在生活中成就自我 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艾瑞克·弗洛姆、戴尔·卡耐基、史蒂芬·柯维、大前研一、张德芬、岸见一郎等盛赞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不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要努力奋斗,才要努力更趋近于完美。为助益个体的成长、人生意义的实现,阿德勒首创了“自卑情结”,并将其应用于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通过基于自卑感的深入分析,阿德勒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 基于这套生活哲学,阿德勒讨论了个体心理学的各种要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了关于自卑感与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自卑感是人类一切努力和成就的基础,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深入分析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在人格类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期帮助人们消除情结障碍,与自卑感共同成长和发展。 阿德勒认为,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自卑感,就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本书,你能重新认识阿德勒、重新认识自我,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分析合理利用自卑感,练就拥抱不完美的勇气,迎接人生中的一切战,活出精彩的人生。

内容简介

这是有关精神分析领域和阿德勒心理疗法的一本重要书籍。在本书中阿德勒讨论了个体心理学的各种要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了关于自卑感与人格原型、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自卑感是人类一切努力和成就的基础,也是产生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深入分析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在人格原型形成过程中的机制,以期帮助人们能消除情结障碍,与自卑感共同成长和发展。阿德勒认为,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自卑感,就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目录

前言 关于作者和作品

**章 生活的科学

第二章 自卑情结

第三章 优越情结

第四章 生活方式

第五章 早期记忆

第六章 态度与行动

第七章 梦与梦的解析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第九章 社会问题和社会适应

第十章 社会情感、常识和自卑情结

第十一章 爱情与婚姻

第十二章 性与性的相关问题

第十三章 结论


展开全部

节选

只有勇敢、自信、精通世事的人,才能同时从生活的困境和好处中获益。他们从不害怕。他们知道会有困难,但他们也知道他们能克服这些困难。 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过,只有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也可以说,在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中,理论和实践几乎是分不开的。生活的科学,正因为它直接对生命活动建模,才成为生活的科学。这些分析特别适用于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试图把个人的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每一个反应、每一个运动和冲动看作是个人生活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科学在实践意义上是必要的,因为有了知识的帮助,我们才能调整和改变态度。因此,个体心理学具有双重预言性:它不仅可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还能像先知约拿(Jonah)一样,它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是为了不让它发生。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源于对生命惊人的创造力量的理解—这种力量表现在渴望发展、渴望奋斗、渴望成功,甚至通过在一个方向上争取成功来弥补另一个方向上的失败。这种力量是有目的的—它在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使每一个身体和心灵的运动都相互配合。因此,抽象地研究身体运动和精神状态,而不把它们关联到整个人身上的做法是荒谬的。例如,在犯罪心理学中,如果我们把大量的关注放在犯罪事实上,而不是放在罪犯身上,将是很荒谬的。*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犯罪事实。无论我们如何思考犯罪行为,我们永远都不会理解它,除非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特定的人的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的经历。同样的行为,可能在一种情况下是犯罪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并不是犯罪的。重要的是理解个体的背景,个体生活的目标,因为它们指示着这个人所有行为和运动的方向。这个目标使我们能够理解隐藏在各种独立行为—我们视为整体的一部分—背后的意义。反之亦然,当我们研究部分时—如果我们把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研究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整体。 作者本人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是由对医学的实践发展而来的。医学实践提供了逻辑的,或有目的的观点,而这对于理解心理真相是非常必要的。在医学上,我们看到所有器官都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生长,它们在成熟时有确定的形状。此外,在器官有缺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大自然总会通过特殊的努力来克服这种缺陷,或者通过发展另一个器官的功能,取代有缺陷的器官,从而进行补偿。生命总是在寻求延续,生命力从来不会不经过斗争就屈服于外在的障碍。 心灵的运动有点类似于有机体的运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超越目前状态的目标或理想,即通过克服目前的缺陷和困难,为未来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通过这个具体的目标,个体可以思考并感受自己超越目前困难的样子,因为他的脑海中已经拥有了未来成功的画面。如果没有目标,个体的活动就不再有任何意义。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即确立这一目标,并赋予这个目标具体的形式,而且这种目标的确立必须出现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即童年形成期。一种成熟人格的原型或模型,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一个虚弱的孩子,他感到很自卑,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无法独自承受的处境之下。因此,他努力发展,努力沿着由他为自己选择的目标所确定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阶段,相比于确定路线方向的目标而言,用于成长的物质条件反而没有那么重要。很难说这个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但很明显,这样的目标是存在的,而且它主导了孩子的每个行为。在这个早期阶段,人们对力量、冲动、动机、能力或缺陷所知甚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真正的重点,因为只有在孩子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方向才会确定下来。只有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走向,我们才能猜到未来需要采取什么行动。 当体现目标的早期人格原型(prototype)形成时,确定方向的路线就被确立了,个体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正是这个事实,使我们能够预测,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从那时起,个体的统觉(apperception)就注定要落入既定的方向。孩子并不会按照实际存在什么来理解现有情况,而是根据个人的统觉图式,也就是说,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有偏见地感知现状。 在这样的联系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即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会把他们所有的经历与缺陷器官的功能联系起来。例如,一个有胃病的孩子,会对饮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而一个有视力缺陷的孩子,会对看得见的东西有更多的关注。这种专注是符合个人的统觉图式的,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也是所有人的特点。因此,有人可能会认为,为了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只需要确定哪个器官有缺陷就好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儿童并不会像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体验到器官的缺陷,因为这些缺陷会被其自身的统觉图式所修正。因此,虽然器官的缺陷被认为是儿童统觉图式中的一个因素,但对缺陷的外在观察并不一定能提示统觉图式的线索。 孩子沉浸在一种相对性之中,在这方面他们确实和我们其他人都一样—我们谁都没有运气知道绝对真理。即使我们的科学也不是绝对真理。科学是基于常识的,也就是说,它是不断变化的,它符合逐渐用小错误替代大错误的规律。我们都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正错误。在人格原型形成的过程中,这样的修正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我们当时不改正,我们之后可能通过回忆那时的整个情形来改正错误。因此,如果我们面对的任务是治疗一个神经症患者,我们的问题是要发现,在他生命早年人格原型形成过程中犯的根本性错误,而不是他在晚年犯的一般性错误。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错误,就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治疗加以修正。 因此,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遗传问题的重要性降低了。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他在生命*初的几年,用他的遗传做了什么—也就是说,在童年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人格原型是什么。遗传当然要为一些源自遗传的器官缺陷负责,但我们的问题通常可以简化为减轻特定的困难,并将孩子置于有利的环境中。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甚至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当我们看到缺陷时,我们就知道如何采取相应的行动。通常情况下,一个没有任何遗传缺陷的健康儿童可能会因为营养不良或任何教养上的错误而有更糟的经历。 对于出生时器官有缺陷的孩子来说,心理状况是*重要的。因为这些孩子的处境更加困难,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夸大的自卑感。在人格原型形成的时候,他们已经对自己比对别人更感兴趣了,并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继续这样。器官缺陷并不是导致人格原型出现错误的唯一原因: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同样的错误—例如,纵容孩子和厌恶孩子。稍后,我们将会更详细地描述这些情况,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三种特别不利的情况:器官不健全的儿童、被溺爱的儿童和被厌恶的儿童。目前我们可以明显注意到,这些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是有缺陷的,他们一直害怕受到攻击,正如他们在一个从未让他们学会独立的环境中长大。 我们有必要从一开始就了解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因为它是我们教育和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勇敢、自信、精通世事的人,才能同时从生活的困境和好处中获益。他们从不害怕。他们知道会有困难,但他们也知道他们能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准备好应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而言总是社会问题。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有必要为社会行为做好准备。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种类型的儿童,他们形成的人格原型中的社会兴趣程度较低。他们没有有助于完成生活中必需的事情,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心理态度。因为感受到挫败,这种人格原型对生活问题的态度就是错误的,他们倾向于在生活中无用的一面发展自己的个性。而我们治疗这类患者的任务,是发展其有用的一面的行为,并使其建立对生活和社会的有益态度。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被引向生活无用的一面。那些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组成了问题儿童、罪犯、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群体。我们的任务是基于他们的情况,找到方法让他们回到有用的生活中,并让他们对别人感兴趣。这样说来,我们所说的个体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心理学。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佛洛伊德、荣格齐名,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巨头之一。 阿德勒对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艾瑞克·弗洛姆、戴尔·卡耐基、史蒂芬·柯维、大前研一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毕生著作颇丰,除本书外,*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自卑与超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