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读28·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

单读28·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

1星价 ¥45.5 (7.0折)
2星价¥45.5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8157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00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32181575 ; 978-7-5321-8157-5

本书特色

★ 《单读》首次推出电影剧本合集,关注当代青年女导演的创作与处境—— 本辑《单读》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ONEIWFF合作完成,集中发表 5 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王丽娜的《**次的离别》, 第 69 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第 31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佳影片;杨明明的《柔情史》,第 68 届柏林电影节*佳处女作提名影片;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第 32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佳导演处女作、*佳编剧提名;韩帅的毕业作品《一九九九》;黄绮琳的《金都》,第 39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单读持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欢迎开放、新颖、有活力的声音,并透过他们延伸我们认知当下世界的触角。 ★ 导演授权电影剧本发表,撰写创作谈,真诚分享新一代创作者的成长历程,为电影创作者提供学习范本,也是电影爱好者的独特珍藏—— 这辑《单读》收录的 5 个剧本,都是导演们的处女作或代表作。除了发表这些剧本以外,导演们还专门撰写了创作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她们坦诚地展现了如何从零开始,完成一部电影,为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青年提供了方法和勇气,而电影爱好者也能通过阅读难得公开出版的剧本,近距离接触电影的秘密。 ★ 从塔克拉玛干腹地、北京胡同、云山镇的疗养地、滨海小城的干休所到香港的太子街区,透过女导演的视角,看到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动、女性在其中的生命体验—— 《**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腹地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日常生活里的诗意是故乡献给世界的礼物。《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她们彼此关心,但将对生活的不满和女性承受的焦虑都化作恶语投给了对方。《送我上青云》的主人公是一名罹患癌症的女记者,她倔强地坚持日渐失落的新闻理想,却为了生存,不得不接下为人写自传的工作。《一九九九》,传闻中的“世界末日”里,一名少女的情欲萌发,与此同时,她目睹了外婆衰残的肉体。《金都》以香港太子的金都商场为背景,讲了一名女性陷入真假婚姻纠葛的故事,一直被迫妥协的她开始寻找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 影像、小说、随笔、评论,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发出女性清晰的声音—— 本辑《单读》的影像部分选自艺术家陈哲的作品《向晚六章》,这组作品起源于她对黄昏时分稍纵即逝的神秘体验的沉迷。收录的两篇小说都出自女性作家:陆茵茵的《SUCK U》,写“她”在欧洲游玩时,因为菜单上的一行字,想起大学时给人做英语培训的往事;肯尼亚作家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的《蜻蜓海》,关于一个出生于肯尼亚岛屿的女孩,成年后的冒险经历。默音的随笔记叙了武田百合子的人生,“她也有她的声音,一贯清晰、准确,描摹她眼中的世间”;张敞的评论比较赏析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怨女》,指出“中年张爱玲对青年张爱玲的背叛”——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女作家未被正视的自我成长。 ★ 封面设计再次创新,在一波三折的2021年尾声,寻找明亮的时刻—— 《单读》再次在设计上寻求创新,本辑选用荧光橘色作封面,内嵌pvc材料仿制的胶片(印在胶片上的摄影作品正来自陈哲的《向晚六章》),从视觉上体现本辑的主题:明亮的时刻。2020年和2021年都是让人倍感艰辛的年份,《单读28》希望通过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女性的热忱和不妥协,在暗夜里寻找明亮的时刻。

内容简介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靠前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这是单读抢先发售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变化中的当代生活—— 王丽娜的《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杨明明的《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描绘了一名患癌的女记者在生存和理想间的挣扎;韩帅的《一九九九》,回忆了一名13岁少女初识性与死亡的过程;黄绮琳的《金都》,塑造了一位陷入真假结婚纠葛的女子,她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艺术家陈哲的影像作品、陆茵茵和肯尼亚作家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的小说,以及默音的随笔和张敞的评论,他们用不同的文体和角度,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出许多个暗夜里的明亮时刻。 世事艰难,这些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此刻显得更加可贵,如杨明明导演所写:“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对‘痛苦’的感受力,而不是让自己真的去过心魔重重的生活。”

目录

【剧本】

**次的离别(节选) 王丽娜

柔情史(节选) 杨明明

送我上青云(全本) 滕丛丛

一九九九(短片) 韩帅

金都(全本) 黄绮琳

【影像】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小说】

SUCK U 陆茵茵

蜻蜓海 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

【随笔】

口述笔记员的声音 默音

【评论】

打碎黄金枷——张爱玲《金锁记》《怨女》比较赏析 张敞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在故乡,找到了通往诗意的电影之路(节选) 撰文:王丽娜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八十二度经纬范围,南有尼雅,北有沙雅。 一百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曾在其著述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写到: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假如谁找到了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这把金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阿诺德·汤因比也曾说 :“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出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而我有幸出生在塔克拉玛干腹地的新疆沙雅。胡杨木做成独木舟,行驶在塔里木河上,驼铃声从塔克拉玛干腹地传出,千年的胡杨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你从未想过的另一种生活。只有在那种河水、沙漠、戈壁、胡杨勾勒的辽阔的原野,才能感到掠过的狂风中的混沌和勃勃生机,我的童年就是从这片土地衍生出来的,它负载着旷野的无序感,但又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我出生在80年代末期,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塔克拉玛干腹地的库木托卡依村庄度过,印象中雨后的海市蜃楼充满神秘感,我和童年玩伴躺在路边的桑葚树下,等待着一辆马车的到来,路的两边开满了红柳花,再远处是大片的棉田和戈壁荒原,空气中满是泥土和花蕾的芬芳,远远听到马蹄声,马车上的维吾尔族老人会喊一声 :“调皮的孩子,让我的马儿载你们一程!”遇到难过的时候,老人也会说 :“孩子来数我的胡子吧,人只要有事情做就不会难过。”我 们认真地数老人的胡子,谁也数不清,但是一切的情绪都在数胡子的时光中被消解,末了老人会把筐中的葡萄犒赏给我们。时常也有一群壮汉手掌猎鹰骑着马儿飞驰而过,将我们和尘土抛在身后,那个时刻我们也畅想着长大骑马飞驰。现在回想,在我的童年诞生了风般自在的时光,坐在夜的沙漠上,看夜空中的流星,倾听着夜的话语以及树的言谈,畅想在树林的鸟巢中掏出红月亮,然后飘到红色的月亮上去乘凉。回望倏然而逝的时光,童年生活中出现*多的画面是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去往每个陌生的维吾尔族乡村走家串户拍照。多年后的今天,记忆中乡间路上的拍照场景还在,而照片中的故人也从孩童变成壮年,从壮年变成老年。父亲因拍照结识的艾则孜阿洪一句“世上的人都是亲戚”,曾让我醍醐灌顶。于我而言,随父亲走家串户拍照的童年经历更像是去走访亲戚,在那个贫瘠年代,世间的温情像是一种血缘的纽带,深嵌在我的生命里,也布满了故乡的大地。 中学时期我到了县城上学,阅读让我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在县城的图书馆里我看到了塔科夫斯基的《雕刻时光》、艾特玛托夫、鲁米等大师们的作品。文学给了我另一个自由的广阔世界,但它*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并拉近了我和故乡的距离。因为故乡的存在,也令我在阅读的抽象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具象。在故乡常常能听到“假如一个人没有同情心,即便他是太阳又有何用”这样的《十二木卡姆》中的诗句,也听到人在*绝望的时候骑在驴背上唱出“你的生命我的生命,本是一条命”这样的卡莱朗民谣。故乡民间艺人对音乐的热爱,超乎了我的想象。音乐为他们建立了一座和生活紧紧相连的桥梁,他们通过这座桥梁,抵达爱情,送走孤独,打败虚无,当然也倾诉内心的忧伤,洗涤自己灵魂深处的酸楚。 当我**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十二木卡姆》,我似懂非懂,但还是买下它,在长夜里顺手读下去,却从不曾读完。诗歌是轻盈且带有翅膀的神圣事物,流传至今的《十二木卡姆》歌词其主要来源还是诗人。到现在为止《木卡姆》给我留下的一直都是一些吉光片羽的印象 :“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但在成年后,无数个无眠的夜里我都会想起《木卡姆》里那些带着大地上朴素哲理的诗句。它赞美大地、山峦、原野,讴歌初升的太阳、甘甜的葡萄、枝头的蓓蕾和夜莺的呜啼、欢快的河流和永恒的沙漠,它描绘和咏赞塔克拉玛干腹地的生活,令每一个朴素的灵魂和肉身魂牵梦绕,因为那是*古老、*虔诚的生活。它的辽阔足以接纳人类所有的忧伤,并给予人和人性以新的启示。 ……

作者简介

王丽娜,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代表作《**次的离别》获第 69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佳影片;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佳导演。 杨明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师。2012年她导演摄影兼主演的短片《女导演》,以颠覆性的创作观念和拍摄手法,将真实的表演和虚构的剧情合为一体。2015年间剪辑了杨超导演的剧情长片《长江图》,获得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奖。2017年拍摄电影《柔情史》,这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文艺电影。2018 年该片入围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并获得*佳处女作提名,同年荣获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火鸟大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20届首尔国际女性影展*佳导演奖;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 滕丛丛,导演、编剧。代表作《送我上青云》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佳影片和*佳导演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佳编剧、*佳导演处女作等多项提名。 韩帅,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短片作品《一九九九》《东尼与明明》《*后一镜》。长片处女作《汉南夏日》获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佳影片;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华语)*佳导演、*佳女演员。 黄绮琳,影视编剧、导演、填词人。2012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编剧作品包括电视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绿豆》及《叹息桥》。凭首部编剧、导演电影作品《金都》获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及第 56 届金马奖*佳导演奖提名。 陈哲,生于1989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自我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苦痛与安宁之间的身体、日与夜之间的黄昏、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通过摄影、装置、声音与图文研究,陈哲试图在不同的媒介和现场里触亮普照的星光。其作品曾展广泛出于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横滨三年展(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Plug In ICA(加拿大),Para Site(香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明当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等。 陆茵茵,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系,曾在媒体及非营利艺术机构任职。作品获第26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201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台风天》。 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Yvonne Adhiambo Owuor),出生于肯尼亚,作品《尘埃》(Dust)进入了福里奥文学奖(Folio Prize)短名单。她于2003年获得凯恩非洲写作奖(Caine Prize for African Writing),还两次获得爱荷华国际作家项目奖学金。其作品发表在《麦克斯韦尼》(McSweeney’s)等出版物上。目前,她在南非斯泰伦博斯高级研究所(Stellenbosch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和柏林高等研究所(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担任研究员。 张芸,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现旅居美国。自由译者、撰稿人。译有《遥望》《猫桌》《舞者》《管家》《飞越大西洋》《玛利亚的自白》《圣徒与罪人》等。 默音,小说作者,日本文学译者。已出版小说《月光花》《人字旁》《姨婆的春夏秋冬》《甲马》《星在深渊中》,译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京都的正常体温》《青梅竹马》等。 张敞,写作者。作品主要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等文化领域,以评论为主,兼写剧本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