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研究:2021:2021

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研究:2021:2021

1星价 ¥24.9 (4.3折)
2星价¥24.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66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64页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696632 ; 978-7-03-069663-2

本书特色

本报告是对2018年我国科普创作领域发展状况的年度分析和研究,从全局视角观察、研究我国科普创作实践的发展,涵盖科普创作领域的多项主题,包括政策环境、激励措施、人员队伍、作品创作与出版等。由总报告、年度分报告、专题研究报告、重大事件组成。总报告描述2018年科普创作的发展状况,总结科普创作年度发展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分报告是对科普创作领域外部环境、内部要素、创作成果、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年度专题研究,侧重面上情况;专题研究报告对近年科普创作领域重点、难点、热点话题的专题性研究,侧重深度分析。

内容简介

《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研究.2021》聚焦繁荣科普创作中*关键的人才队伍问题,对近些年来国内不同类型的科普创作人才挖掘、培训、激励、扶持的特色与典型实践进行研究。通过剖析实施路径,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探析人才成长规律和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探讨促进科普创作队伍建设的相应对策。

目录

目录
前言
总报告
夯实人才基础 繁荣科普原创 张志敏 黄倩红 陈玲(002)
专题研究报告
赛训结合的青年创作人才分级培养实践研究——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为例 邹贞 张志敏 陈玲(028)
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科普创作后备力量——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十年发展 苏振兴 江世亮(040)
多元主体参与、多措并举的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基于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典型实践的研究 黄倩红 张志敏 王驰(065)
新媒体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途径研究——以光明网为例 战钊 宋雅娟 肖春芳(082)
打造编辑、主笔、作者、科学家和科普“大V”编织的科普创作团队——基于果壳科普内容创作人才的培养 吴欧 张博超 贾明月 高玉琪 谢默超(097)
评奖对青年科普作家创作职业生涯的影响——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为例分析 崔晓荣 徐瑞临 赵怡森 李阳 谭柯柯 吴一波(111)
医学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吴一波 崔晓荣 赵一静 杨盼 张瑞峰 王韬(122)
我国科普创作评论人才队伍建设 张志敏 黄倩红(131)
2018~2020年科普创作研究的进展 鞠思婷(148)
展开全部

节选

总报告 夯实人才基础 繁荣科普原创 张志敏 黄倩红 陈玲④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要明显提高。科学素质是公民具备这三项素质的重要支撑,更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事业的源头活水,是科普资源开发的*根本方式;科普作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不断发展升级,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持续推进,科普创作也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是科普创作的能动主体,科普创作以人才立,以人才兴,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科普作品质与量的产出。回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15年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科普创作者的总量持续显著增长,但队伍总体规模仍偏小,科普精品佳作数量还很有限。基于此,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普事业发展,本文对近15年来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着眼未来15年的科普创作事业发展,就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科普创作人才及其重要性 科普创作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和文学艺术素养,掌握科学与文学艺术融合的特定创作方法并从事相关创作的劳动者。根据从事科普创作的投入时间不同,科普创作人才可以分为专职科普创作者和兼职科普创作者;根据所创作作品类型的不同,科普创作人才可以分为科学文艺创作者、科普影视创作者、科普游戏开发者以及科普展教品开发者等;根据所创作的作品是否为从国外引进,科普创作人才又可以分为原创作者和翻译创作者。在我国,科普创作人才的来源是广泛和开放的,文学界、科技界、教育界、出版界等不同领域都有大量人士专职或业余投入科普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众的科普需求更加多元化和高质化,对科普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繁荣科普创作,核心是要抓好创作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科普创作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 我国的科普创作队伍由专职、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从事科普创作的时间占其全部工作时间的60%及以上⑤,兼职科普创作人员则在非本职工作范围内从事科普创作。兼职科普创作人员分布的职业和领域都十分广泛,来自教育、科技、出版、新闻等不同行业和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普创作人才作为科普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被单独提到是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因而,有关科普创作人才的政策环境也可以此为时间节点进行分阶段分析。 (一)营造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 199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科普人才队伍是国家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当时科普队伍不够健全和稳定、高水平的科普人才缺乏的问题,并提出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⑥。2002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为广大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多重法律保障。**,《科普法》明确保护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第二,《科普法》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等应当组织与支持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要求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等应当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第三,《科普法》规定要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⑦ 总的来说,随着1991年党中央提出“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⑧,科普工作在国家科技、教育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上升,科普人才队伍的发展也受到重视。但由于当时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还未实现全面提速,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受到重视,但还只是一个整体概念,没有进一步细分,因而科普创作人才尚未得到独立的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相关政策的出台和颁布有利于营造重视科普人才的社会氛围,对调动广大科普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积极影响。 (二)针对性指导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发展 《科普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制保障。在《科普法》的指引下,国家和部委层面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等,推动《科普法》落地实施,也有力推动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繁荣科普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⑨,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据,有助于调动其创作积极性,扩充兼职科普创作队伍。 2006年3月,依据《科普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为我国2006~2020年的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提出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⑩。其中,针对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11,整体上以激励、引导为主。自“十二五”开始,随着“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出要“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12,“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13。《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都相应地发布地方性《科学素质纲要》阶段性实施方案,普遍强调支持优秀科普原创,对科普创作人才政策的落地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科学素质纲要》,2007年,科技部、中宣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④,明确提出科普创作和科普人才队伍是国家科普能力的组成部分,并提出要“专兼职结合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14,将提高科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科普创作的重要性给予前所未有的肯定,并首次针对科普创作人才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