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45928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29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19459284 ; 978-7-5194-5928-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各类高等院校教师及学生、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中共党员《高校扶贫优秀案例选编》总结了各个高校扶贫的实践经验,展示了的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对未来中国扶贫开发模式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启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发人深思。

内容简介

本书分门别类地编选了各大高校扶贫的典型案例,全面总结了高校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充分彰显了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集中展示了高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

目录

《高校扶贫优秀案例选编》目录


**章 教育扶贫


“四大举措”助推校长信息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护航 “三区三州”教育智能化探索与实践 / 3


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新探索


———北京科技大学对口帮扶甘肃省秦安县脱贫创新实践 /14


擎起首都 “互联网 +教育扶贫”的一面旗帜


———首都师范大学实施 “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助推和田


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培训 /21


弘扬 “公”匠精神 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


———南开大学甘肃庄浪基础教育扶贫创新实践 /30


构建 “一二三四”教育扶贫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对口帮扶洱源县的创新实践 /39


全方位构建推普脱贫新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开展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的创新案例 /49


夯实 “扶智”基础 促进苗山教育均衡发展


———记西北工业大学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扶贫创新实践 /57


构建 “双向交流、标本兼治”的教育扶贫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对口帮扶云南省景谷自治县创新实践探索 /63


固本强基 教育扶贫 “拔穷根”


———西北师范大学助力甘肃省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实践 /70


第二章 以党建促脱贫


大力加强人才培训 打造云南弥渡脱贫样板


———北京大学精准扶贫创新实践 /83


探索干部培训 “3+2”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构建扶贫教育长效机制创新实践 /89


破解难题决战贫困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北京林业大学驻村**书记张骅带领国家级贫困村


致富奔小康 /98


用实干诠释驻村**书记的使命和担当


———中央财经大学驻玉岗村**书记田光华扶贫实践 /104


党建引领新产业 破解贫困村经济发展难题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定点扶贫广西都安自治县琴棋村


创新实践 /111


以党支部共建促脱贫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定点扶贫通辽市科左后旗创新实践 /118


构建 “1+1+X”支部共建扶贫新模式


———河海大学助力陕西云阳村脱贫攻坚实践探索 /126


发扬西迁精神 情洒南溪河村


———西安交通大学马晓萌同志助力南溪河村脱贫攻坚探索 /135


“三团一队”扶贫模式的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定点扶贫合阳县的创新实践 /140


第三章 农林产业扶贫


八大产业助力贫困村奔小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帮扶山西省中阳县阳坡村创新实践 /151


开创农业高校特色帮扶之路


———吉林农业大学精准帮扶好田村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


创新实践 /158


探索产业扶贫的高校模式


———南京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脱贫实践 /163


产业扶贫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武汉大学对口帮扶白果树村产业发展创新实践 /171


探索产业精准扶贫的 “六个一”模式


———华中农业大学定点帮扶湖北省建始县创新实践 /182


走好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的全面小康之路


———暨南大学对口帮扶瞨过村脱贫实践 /190


探索产业扶贫的 “石柱模式”


———西南大学倾力帮扶重庆市石柱自治县黄连产业发展创新实践 /199


借助 “小切口”陇药开辟富民兴陇 “大产业”


———兰州大学助力甘肃省产业扶贫创新实践 /205


第四章 文旅扶贫


打造旅游产学研协同扶贫新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助力科左后旗的脱贫实践 /217


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的文化扶贫新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帮扶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脱贫实践 /225


探索艺术创意脱贫之路


———中央美术学院助力云南省剑川县脱贫创新实践 /233


记住乡愁 做乡土文化教育的耕耘者


———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扶贫典型案例 /244


以传统文化资源搭建设计赋能帮扶平台


———苏州大学 “看见大山”公益帮扶实践项目 /251


发展旅游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华侨大学精卫旅游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扶贫实践 /263


打造 “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助力云南省云县脱贫攻坚实践探索 /272


建立贫困户激励机制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西南财经大学实施 “劳动奖励计划”项目探索 /283


第五章 消费扶贫


建立消费扶贫 “三步走”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驻知海买村**书记张磊扶贫探索 /293


做好 “产业 +消费”大文章


———天津大学助力宕昌县脱贫实践探索 /301


拓展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


———中南民族大学助力武陵山地区脱贫创新实践 /308


构建消费扶贫 “一体两翼”新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扶贫攻坚实践 /317


第六章 科技扶贫


以信息化建设优势助力贵州省长顺县脱贫攻坚


———北京邮电大学的科技扶贫实践 /325


探求深度贫困村寨的永久脱贫之道


———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扎根云南瑶寨的扶贫实践 /332


走出一条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抓手的致富之路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对口帮扶南华县脱贫实践 /340


厚植学科优势 凝练专业特色


———东南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的创新实践 /347


充分发挥扶贫产业园龙头作用


———厦门大学定点帮扶宁夏隆德县的创新实践 /356


搭建农民致富新平台 构建开放式帮扶体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运用 “农掌门”平台帮扶蒲城县


科技脱贫的创新实践 /363


第七章 健康扶贫


探索构建医疗帮扶的 “大理模式”


———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助力南涧彝族自治县儿童先心病


救助工作的创新实践 /375


创新打造多维立体健康医疗精准扶贫模式


———复旦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永平县的创新实践 /384


校地结对 开展健康扶贫的新方案


———郑州大学精准施策助力河南省卢氏县全面提升医疗


保障水平的创新实践 /394


打造精准扶贫医疗惠民新模式


———中南大学定点帮扶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创新实践 /400


滇西茶马古道上的白衣天使


———中山大学坚持 “三个一批”建设助力云南省凤庆县


医疗水平 “双倍增”/412


探索构建多级联动的健康扶贫新体系


———广州中医药大学定点帮扶广东省南浦村的脱贫实践 /419


校县联姻促发展 共铺健康脱贫路


———西安交通大学帮扶云南省施甸县健康脱贫创新实践 /426


第八章 生态保护扶贫


绘制 “两山”蓝图 开拓 “生态 +”脱贫之路


———东华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盐津县的创新实践 /433


聚焦中药产业提档升级 引领巴山药乡绿色发展


———中国药科大学用 “两山理论”探索 “四个三”扶贫模式 /444


科技创新培育特色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精准脱贫


创新实践 /453


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模块化治理的新探索


———湖南大学对口帮扶湖南省隆回县的创新实践 /462


第九章 志愿者扶贫


科技放飞梦想 青春书写誓言


———华东理工大学第 21届研究生支教团案例 /477


足强迹远常青路 扶贫强质亦如初


———南京理工大学常青藤支教队案例 /484


点亮边疆民族地区青年梦想之光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20年支教接力跑 /492


以创新助力闽宁协作 用智慧消除贫困传递


———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创新实践 /501


且放歌声满融江 砥砺青春写华章


———西北工业大学第 21届研究生支教团扶贫实践 /505


绽放在群山中的青春之花


———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帮扶典型案例 /510


“第二语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新疆大学 “双语”青年志愿者助力南疆脱贫攻坚实践 /520


后 记 /529


展开全部

节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自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吉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 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 可持续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之路。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院士为代表的吉农人累计深入全国各地开展社会服务、科技扶贫 60000余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 100 余万人次,示范推广实用技术 300余项,催生了一大批支柱产业,有力促进了农 业显著增效、农民大幅增收、农村快速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 的社会声誉。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对学校扶贫工作给予报道,学校扶贫工作办公室胡文河教授获得了 2016年度 “感动吉林”人物称 号;驻村扶贫工作队被评为 2017年 “感动吉林”特别致敬人物;2018年,学校 精准帮扶模式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二十大典型;2019年以 来,学校扶贫工作办公室、**书记分别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和吉林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记大功等多项嘉奖。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获得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吉林农业大学把李玉院士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玉木耳和孙永峰教授为首席专家 的吉林白鹅 “双白”特色产业项目建立在好田村,为好田村的脱贫培植了可持 续发展的 “造血”平台。 一、党委统筹,提供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的根本保障 从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党委始终坚持把扶贫作为社会主义大学 的一项政治责任,作为实现自身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 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 “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 的脱贫攻坚目标上来,对于好田村的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这为精准帮扶好田村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提供了切实保障。 一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 “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面统筹扶贫工作,并把精准扶贫工作列为学校社会服务的重 要任务写入 “十三五”规划;在校内扶贫工作中,学校党委牵头抓总,扶贫办 统筹协调,二级党组织及处级单位负责组织落实,形成上下联动、主动参与的工作氛围。 二是将精准扶贫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校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 办公会 17次,专门研究扶贫工作,集体学习相关扶贫文件;校党委书记、校长 等校领导带队先后 17次深入贫困村走访调研,听取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把握扶 贫工作的标准及要求,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不断强化精准扶贫工作保障。学校**时间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和驻村 工作队,择优选派正处级干部为驻村**书记,驻村工作队精挑细选、优中选 优,由副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和种植、养殖领域的专家组成,2017年又从全校 机关部门遴选15名同志轮流常驻贫困村,统筹协调全校的精准扶贫工作;着眼 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先后修订 《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等 多个文件,统筹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从机制、制度、政策等方 面,对精准扶贫工作给予有力保障。学校还设立每年不少于 100万元的专项扶贫 资金,做到干部、人才、技术、资金保障到位。针对好田村大田面积大且集中、 水利设施极其不足、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等多方面因素,学校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 为扶贫帮扶的一项重要工作,多方协调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的田间道路、打井工作,打井 91眼,从根本上解决好田村种田长期缺水的问题。 二、建强支部,打造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的 “主心骨” 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地基层党组织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基础。扶贫先扶支部, 攻坚先筑堡垒。吉林农业大学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 础,是党联系贫困群众*扎实的纽带,也是帮扶单位离开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力量。学校在好田村成立吉林农业大学扶贫办党支部,注入资金,加强村部硬件建设,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技培训中心,注重带动并培养好田村 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工作,着力培养、提升村委会的组织、决策和执行能力,形成 “一心一意抓扶贫、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和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奠定基础,让贫困户实打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首先要实现思想脱贫。在贫困帮扶工作进展过程中,学校把帮助好田村党建工作业务培训、党支部建章立制,完善办事流程,与 好田村党支部建设有效融合、形成合力,三年来,共发展党员 2名,培养积极分子4名。 同时,着力带强村支部书记、带强村 “三委”班子成员,带强广大党员, 学校党委和那金镇党委在好田村共同开展了三届优秀共产党员和勤劳致富之星、 尊老爱幼之星等星级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积极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信心。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活动载体和阵地建设,提升贫 困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好田村党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形象树立起来了,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志智双扶,激发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当地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 脱贫致富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扶贫工作实践中,部分贫困户内 生动力不足,一些贫困群众 “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部分政府、单位为了急于完成任务,采取短期式工程, “扶”只停留在送项目、送资金、送政策的层面等,这种 “送奶式扶贫”必须尽 快消除。如果将扶贫比作硬件,“扶志”与 “扶智”就是软件。志和智是贫困地区的党组织和贫困户的内力和内因。缺乏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调动发挥贫困地区党组织和贫困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上拔穷根;加强教 育,开展农业现代技术培训,掌握发展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此,吉林农业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以下两个方面有效激发了当地 村民的脱贫的内生动力。一是依托学校专家及智力优势,成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 团,内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特产园艺、农产品加工、农机作业与信息化、经 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 6个技术服务组。利用专家们在专业技术、科研项目和创新 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战,围绕扶贫产业评估、培训、示范基地建 设、巡回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二是大力开 展帮扶村民培训。先后选派专家服务团 6批、专家学者 20余名就农民们关心的 种子和化肥农药、栽培方式、电商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培训和生产实践指 导,对 600人次的贫困户有志青年、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致富理 念、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培训,发放了 《玉木耳高产栽培标准》等科技宣传 资料 3000余册,还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异地参加培训、参观 考察。 四、结对包保,落实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的具体责任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党委把推进结对包保作为重要手段, 以学校基层党组织为单位,对好田村的贫困户实施 “一对一”对接,全面落实 帮扶包保的具体责任,架起了党群联系的 “连心桥”。 学校修订了 《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包保结对帮扶活动方案》,调整了扶贫包保任务,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资源优势,明确对接包保要求,确保针对 贫困户开展经常性走访和慰问。截至目前,学校领导深入特困低保户家中走访慰问 47次,处级单位走访慰问 260余次、电话联系 1000余次,发放慰问品折合人民币40000余元,解决实际问题 140余个。同时,开展特色帮扶活动,解决贫困 户的实际困难。学校党委组织部、校医院、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校团委、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相继到村开展助学、 助医、助残、助老、助孤等主题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各包保 部门 (单位)积极协调包括新村部建设资金 42万元在内的涉农资金,陆续开展村容美化、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等项目,募集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和文化建设类图书 2000余册,等等。这些举措都为 “双白”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也是落实发展 “双白”特色产业的具体责任。 新时代吉农人将继续弘扬 “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吉农校训精神,继续争做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新农科”教育的推动者、服务 “三农”的践行者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作者简介

王炳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课题组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著作1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挂职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委常委、副市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