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接受史辩护(精装)

为接受史辩护(精装)

1星价 ¥60.8 (6.2折)
2星价¥60.8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6453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67645318 ; 978-7-5676-4531-8

内容简介

  走过九十年的风雨征程,目前中文学科方向齐全,拥有很多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唐诗研究、古代文论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等,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或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李商隐研究的系列成果已成为传世经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说,本学科的李商隐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的改写。  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中文学科养成了严谨扎实的学术传统,培育了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打造了精诚合作的学术团队,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扎根传统与关注当下相结合、立足本位与学科交融相结合、历代书面文献与当代口传文献并重的学科特色。

目录

文论是人论
三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文学生命本质的新思考
一个母题的诞生与旅行——古代登高诗境的生命进程
论“文学自觉”的多元历史进程——30年“鲁迅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20世纪中国比较诗学的进程与方法
也谈批评学与文学理论——向达流先生请教
文学是入学,文论即人论——略论“文学理论”的人生意义

为接受史辩护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
唐人青春之歌走向顶峰之路——《春江花月夜》1300年接受史考察
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
为接受史辩护——《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的学术意义

美学的动机与情结
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
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论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和美学情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读图时代”为什么还要读“诗书”?
……

后记
重印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为接受史辩护/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  四、艺术风格的阐释史  风格是伟大作家的标志,也是作家对人类做出独特艺术贡献的标志。风格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之中,体现在作家的经典序列之中。因此,经典作品序列的选择史和形成史,也是作家艺术风格的发现史和阐释史。艺术风格的阐释史以经典序列的形成史为基础,同时又是对经典序列形成史的提炼和深化。  何谓艺术风格的阐释史研究?简言之,就是以接受文本为基础,对历代评论者对经典作家艺术风格的认识和阐释作历史考察,通过还原经典作家艺术风格的阐释史过程,揭示审美意识的历史嬗变,多角度地认识作家风格的审美特色和文化意义。  为什么要对经典作家的艺术风格作阐释史研究?通过还原阐释史来研究作家风格有什么必要?这主要是由古代风格论和风格批评的历史特点决定的。广义的古代风格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风格基本理论的探讨。如《文心雕龙》的《体性》《风骨》《定势》以及《诗式》《沧浪诗话》等,对诗文风格的艺术特性、形成条件和审美类型都有精辟论述;二是对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作具体的分析阐释。这主要散见于诗评、诗序、诗话、词话、点评、批语之中。如果说前者着重理论分析和类型归纳,那么后者偏向于直觉领悟和形象化描述。换言之,古代风格学对具体的作家作品风格的评论,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显得模糊玄秘,也难以索解;但是从阐释史角度看,可以发现古代诗评家在看似松散实质连贯的阐释史中,不仅以生动的概念准确揭示了作家的风格特征,而且对风格的生成根源、构成要素和美感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精辟的分析。寓细密的诗学理论分析于历史的阐释过程之中,正是古代作家风格研究的特点和优点。正是基于古代风格批评的这一特点,有必要采用阐释史研究的方法,对散见于诗话、词话、点评、批语中的阐释文本作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这有助于深入认识古代诗评对作家风格作诗学阐释的历史进程,也是对经典作家艺术风格作现代阐释的必要前提。  据此,经典作家艺术风格的阐释史研究,绝不是单纯对诗话、词话、点评、批语中的论述作简单的历时性的排列梳理,它具有自己的学术任务和学术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风格形态由单一到多样的认识。风格的多样性是大作家的基本特点。杜诗的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调,同时又有《望岳》的“雄阔”,《赠卫八处士》的“淡雅”,《月夜》的“缠绵秾艳”和《江畔独步寻花》的“清狂野逸”等。如果说作家的多样风格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接受者对多样风格的认识和发现同样是经过历代评论家不断体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结果。今人对屈原以来历代大家多样风格的认识,同样是阐释史上评论家审美探索审美发现的成果。  二是风格内涵由浅表到深层的把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李清照,创造了别具风神的“易安体”。一部近千年“漱玉词”的接受史,其核心就是一部“易安体”的认同史和发现史,也是一部对“易安体”美学意蕴不断深化的阐释史。从南宋初年王灼的《碧鸡漫志》,经明代词论家张铤、王世贞和沈际飞,再到清代的王士祯、陈廷焯和况周颐等,三代学者对“易安体”的体认,经历了从“语体风格”,到“本色词境”,再到“人格风神”的阐释历程。仔细考察每一位大家的风格阐释史,都可以发现接受者对其主导风格审美内涵的阐释,无不经历了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过程。  三是风格结构由平面到立体的阐释。作家风格体现于作品之中,作品风格则是在作品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审美结构中显现出来的。就某一家而言,以“点到即止”为特点的古代诗评家,大多满足于直觉把握,不做具体分析和立体透视;然而,从阐释史的角度看,围绕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的风格阐释史,其对风格内在结构的阐释,往往经历了由平面到立体、由要素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进程。陶诗风格阐释史上提出的诸多命题,就对“冲淡深粹”的总体风貌作了立体分析:如“无我之境,静中得之”,论生成心理;“写景不隔,如在目前”,论诗境;“理趣盎然,暗契道禅”,论情趣;“通文于诗,自然入妙”,评语言;“巧于组构,不见痕迹”,赞结构;“诗韵幽远,超然自得”,说魅力。从阐释史看,“冲淡深粹”的考语不再是平面含混的了,而是由平面化为立体,由表层进入深层,成为一个内蕴丰富的美学结构。  传统的风格批评虽然重直觉轻分析,失之朦胧含混,却有两大优点:一是直觉感悟从作品出发;二是个性把握在比较中见出。这就为经典作家艺术风格的阐释史研究提供了两条既现成又有效的阐释思路。  其一,从具体作品的阐释史人手。作家的风格特色体现在经典作品之中,而直面经典的诗学沉思而不是抽象概念的逻辑演绎,这是古典诗学的一大特点,由此也形成了直觉感悟从作品出发的风格批评。从这一特点出发,对作家艺术风格的阐释史研究,可以围绕一部或一组经典作品的阐释史进行。例如,通过《离骚》的阐释史,揭示屈原风格的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通过《饮酒二十首》的阐释史,揭示陶诗风格的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通过《蜀道难》的阐释史,揭示李白风格的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通过《秋兴八首》的阐释史,揭示杜甫风格的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等。这种以一部或一组经典作品的阐释史为中心的作家风格阐释史研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通过由实而虚、由点及面的审美阐释,可以对作家的风格特色做到既有血有肉又全面整体的把握。  其=,从“并称作家”的风格比较人手。法国风格学家波雷指出:就风格学而言,“全部研究的步骤可以归结到一点:比较”。传统的风格批评擅长于在比较中把握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于是在批评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作家并称”或“并称作家”。而从个性把握在比较中进行的风格学原理出发,就可以将艺术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进行比较阐释史的研究。例如,“屈原与宋玉”辞风的比较阐释史;“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的比较阐释史;“李白与杜甫”诗风的比较阐释史;“韩愈与柳宗元”文风的比较阐释史;“元稹与白居易”诗风的比较阐释史;“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阐释史等。  ……

作者简介

  陈文忠,1952年生,上海市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校师德标兵。***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项目主持人。曾赴美国、缅甸、马来西亚诸国讲学。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走向学者之路》等论著多部;主编《文学理论》《艺术与人生》《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等教材多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