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及跟踪审计研究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及跟踪审计研究

1星价 ¥85.0 (7.2折)
2星价¥85.0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657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8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030665768 ; 978-7-03-066576-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政府工作人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范围内上马了诸多大型乡村振兴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可分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环保和地理位置四类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可靠途径。本书分为两篇:篇针对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调查S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从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及社会资金参与等方面,构建多方资金协调运行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第二篇针对乡村振兴项目,实地调查LXG项目的跟踪审计过程,构建并运用风险导向跟踪审计模式,识别、评估乡村振兴项目的风险环节,提出应对措施。 本书的理论分析深入,实地调查丰富,研究结果可靠,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研究方法、构建逻辑体系很好有用,对政府工作人员制定相关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对类似乡村地区或振兴项目发展有现实借鉴意义。

目录

目录
**篇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研究—基于S镇的调查分析
第1章 研究背景及内容设计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4
1.3 研究贡献 5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6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6
2.2 乡村振兴投融资困境研究 7
2.3 乡村振兴投融资对策研究 9
2.4 文献述评 10
第3章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内涵及传导机理 11
3.1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内涵 11
3.2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主体及其融合发展 14
3.3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传导循环分析 16
3.4 本章小结 20
第4章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协调运行分析 22
4.1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运行状况 22
4.2 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和实现机制分析 29
4.3 金融资金的动员机制和模式分析 33
4.4 社会资金的参与机制和模式分析 36
4.5 多层次资金的协调机制和模式分析 39
4.6 本章小结 43
第5章 S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调查分析 45
5.1 案例选取与资料收集 45
5.2 S镇发展状况 47
5.3 S镇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 49
5.4 S镇金融资金的动员机制 52
5.5 S镇财政金融资金与社会资金协调对接 53
5.6 S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57
5.7 本章小结 60
第6章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完善建议 62
6.1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62
6.2 加强金融资金的动员机制 64
6.3 完善社会资金的对接机制 66
6.4 加强农民参与的保障机制 67
6.5 本章小结 68
第7章 本篇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9
7.1 主要结论 69
7.2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70
7.3 研究展望 71
第二篇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研究—基于风险导向的LXG项目案例调查
第8章 研究背景及内容框架 75
8.1 研究背景 75
8.2 研究思路及方法 77
8.3 研究内容及框架 77
8.4 研究贡献 79
第9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81
9.1 关于乡村振兴项目审计的研究 81
9.2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 83
9.3 关于跟踪审计的研究 84
9.4 文献评述 86
第10章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理论分析——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 88
10.1 乡村振兴项目特殊性及风险审计需求 88
10.2 乡村振兴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分析 93
10.3 风险导向审计与跟踪审计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的契合 95
10.4 本章小结 98
第11章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状况及存在问题 99
11.1 乡村振兴项目的背景 99
11.2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状况 100
11.3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02
11.4 本章小结 106
第12章 基于风险导向的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模式构建 108
12.1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识别 108
12.2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评估 120
12.3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应对 124
12.4 本章小结 125
第13章 基于风险导向的LXG项目跟踪审计案例调查 126
13.1 案例选择 126
13.2 LXG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识别 132
13.3 LXG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评估 139
13.4 LXG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应对 142
13.5 本章小结 145
第14章 本篇研究结论与建议 146
14.1 主要结论 146
14.2 改进建议 146
1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50
参考文献 152
附录一 S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次调研提纲 159
附录二 S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第二次调研提纲 162
附录三 乡村振兴项目跟踪审计现状调查问卷 163
附录四 基于风险导向的LXG项目跟踪审计调研提纲 167
后记 169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研究——基于S镇的调查分析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这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单靠财政资金支持是不够的,如何盘活当地资源,形成财政、金融、社会资金的良性循环,让农民高度参与,实现乡村振兴,是政府部门应考虑的重点问题。在此过程中,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高度依赖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便是形成健康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研究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就是探讨如何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到乡村振兴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多方面资金的协调配合。 本篇从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着手,研究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投融资运行机制。政府在农村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仅仅靠政府是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须协调运用多种资金来源,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机制、金融资金动员机制及社会资金对接机制等多方资金协调运行的投融资机制框架,使各投融资主体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以助力乡村振兴。 然后对山东省A市S镇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深度调查,发现S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是各方利益都得到了满足。政府及村委会是乡村建设的带头人,激发了农户投身产业建设的高度热情;各类金融机构是振兴项目的坚实后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创新了自身的金融模式;村庄中的大户、企业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群体,不仅基于个体利益,追求自我实现,也有着建设和回报家乡的初心和热情;村庄中的小农,既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也是乡村建设主要的惠顾者和受益者,按照意愿参与土地“三化”与“三换”实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高效利用。S镇正是在乡村振兴的旗帜下,出色地实现了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协调运行和农户的高度参与,形成了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农村,S镇的成功可以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尤其是高度依赖农业自然资源的农村地区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1章 研究背景及内容设计 1.1 研 究 背 景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是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投入大量资金并实现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建设。我国乡村振兴在投融资阶段还面临着很大困难,目前我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供给与需求的不衔接、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等因素造成了乡村基础设施的短缺及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致使农村经济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善,城乡差距依然巨大。针对目前乡村投融资困境,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争取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到乡村振兴上,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打造精品产业,从而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项目在推进富民、促进投资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目前,农村地区的乡村振兴投融资存在以下几大障碍。 (1)政府财政资金额度有限,扶持资金难以获取。由于对乡村振兴的扶持有条件要求,以及当地政府的各种特殊情况,扶持资金的申报和获取都比较困难。 (2)金融机构面临的涉农贷款风险较大,增加了乡村振兴资金的筹措难度。因为自然灾害会对农业产生极大影响,而这类风险是不可控制的,所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必须慎重对待农业贷款的发放,这导致与农业相关的振兴项目资金筹措难度较大。 (3)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金压力较大,缺少法定有效的抵押物。例如,企业拿到土地进行经营,会承受很大的资金压力,因为在流转土地上建的厂房等设施没有相关权证,无法抵押贷款。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4)广大农户缺少可以参股的资本化资产,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能力和热情有限。农民的收入较低,前期积累少,农村土地资产的确权和收益分配尚没有完全明晰,缺少可入股的资本化资产。 (5)乡村振兴建设周期长、回报低。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导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后期周转。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持续投入是阻碍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不断拓宽资金筹资渠道,科学地做好概算;不能套用其他行业的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创新农村地区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首先,以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多层次资金协调运行框架。其次,选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乡村S镇,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各方投融资主体及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启示,为各省区市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且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农村提供有效借鉴。*后,在理论分析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为研究背景及内容设计。阐述本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贡献。 第2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乡村振兴投融资困境及乡村振兴投融资对策方面进行梳理,为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研究寻找依据。 第3章为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内涵及传导机理。首先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投融资及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概念;然后讨论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主体及其融合发展,进而分析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传导机理。 第4章为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协调运行分析。从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及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着手,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投融资机制框架,促进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协调有序地发挥作用。 第5章为S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调查分析。选取典型乡村S镇,对S镇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其投融资运行机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启示。 第6章为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完善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案例调查的结果,对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提出完善建议。 第7章为本篇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了**篇的主要结论,对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做了进一步探讨,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2.2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法:研究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机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进行分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归纳可供选择的投融资路径,为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的农村提供有效借鉴。 (2)案例调查法:选取S镇进行深度案例调查。为获得一手资料,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手段不仅有访谈(包括正式座谈和非正式闲聊、拜访等方式),还有公开性观察和非公开性观察,并辅以查阅新闻媒体资料等方式,获得大量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证据,进而对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1.3 研 究 贡 献 **,构建了财政资金、金融资金与社会资金协调运行的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通过“引导—虹吸—扩张”链条形式,扩大投资规模;金融资金起着很强的带动作用,建立金融资金的动员机制,在产业链金融、“政银保”一体化及农业产业基金等金融模式下使乡村振兴获得更大规模的金融支持;从思想、利益及激励政策方面实现社会资金的参与机制,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同时,确保农户、企业利益*大化。同时建立多层次资金的协调机制,从而使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协调有序地发挥作用。 第二,S镇的调查结果能为同类型乡村提供可靠的实践经验。S镇的经济较为落后且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一直以来拥有“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等美誉。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该镇积极贯彻实施多种乡村发展模式,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该镇作为北京EY科技有限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的首站,自2018年启动乡村赋能工程项目以来,乡村振兴效果显著,已成功打造S镇乡村振兴样本间,并逐步将乡村振兴经验推广到全市范围,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因此,S镇的调查结果能为同类型的乡村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学者对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乡村振兴的投融资困境、乡村振兴投融资对策等问题已做了部分研究。本章对上述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研究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寻找依据。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大的结构性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是其*突出的表现,同时也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Ricardo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经济模型一样具备典型性,随着提倡公平和摆脱贫困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对乡村理论的有机统一,从而得到城乡协调发展这一思想,使得城乡发展得到进一步协调[1]。Johnson认为,应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乡村培育增长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解决城乡空间结构失衡和人口过度集聚等城市问题,推动乡村形成功能经济区[2]。 韩俊认为,从根本上看,乡村振兴就是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在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3]。刘合光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应满足以下四点要求:①必须创新当前的各项有关机制;②必须培育更多优秀人才;③必须推动产业发展;④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工作[4]。罗必良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忽视两个途径:①实现产业融合;②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进行流动。其中的关键工作有两个:一是创建新型农业;二是做好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工工作[5]。邸焕双和王玉英认为,不仅需要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要重视农民群众的力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人才的培养,使他们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6]。

作者简介

王俊韡,女,1979年生,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不错访问学者,现任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协同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乡村振兴。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省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1部,在《经济问题》《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