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几句三字经
读者评分
5分

知道几句三字经

《失败者的春秋》作者刘勃的古代启蒙教学读本,用生动的语言将三字经的本质讲进每个孩子心中。

¥17.2 (3.5折) ?
1星价 ¥28.9
2星价¥28.9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之前看过刘勃的书,对历史的分析独特,很好奇三字经是什么样的理解

2024-11-15 15:38:29
0 0
271***(三星用户)

知道三字经

好书真不错

2023-11-06 20:45:5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7262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208172623 ; 978-7-208-17262-3

本书特色

☆历史学者刘勃,一位给女儿讲故事,打败了动画片和iPad的爸爸,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

所有你想了解的蒙学读本,这里都有大盘点!来龙去脉、利弊得失,了然于胸。



☆传统文化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蒙学之冠”《三字经》开始,

步入古代文史百科与文化观念的大千世界!



☆翔实全面又可靠的注释,风趣幽默如脱口秀般的解说与评点,

在富有趣味的童蒙读本中,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各类蒙学读物的来龙去脉,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讲《三字经》,这也是当下蒙学的主力。本书对《三字经》文本做了逐字逐句的注释,每一部分还有详细的引申和解说,能帮助家长或其他大众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字经》的内容及文化内涵。下编的内容则涉及《急就篇》《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较为经典的蒙学书,主要讲解这些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剖析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以及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位和认识这些书,为国学启蒙指明道路。很后还有两篇附录,是讲蒙学的历代发展及科举制度对蒙学的影响。

前言

“蒙学”这个词,意思是给儿童启蒙的学问。“蒙”是蒙昧,昏暗不明的意思。古人认为,天地诞生尚未开辟的时候,是一片混沌,也叫作“鸿蒙”。小孩子诞生之初,什么都不懂,也是“蒙”,帮助他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就叫“启蒙”,或者叫“开蒙”“发蒙”“蒙养”,意思都差不多。

这就是说,蒙学的含义大致近似今天的低幼教育。当然,古人的实际用法会复杂一些,就像今天的人,对自己看不上的文章可能会嘲讽说:“这写的就是幼儿园水平!”古人对自己瞧不上的东西,也会把它归类到蒙学中去。这通常只能视为一种修辞,和蒙学的基本含义无关。

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古代蒙学的评价,如今和三四十年前,也仿佛天壤之别。

张志公先生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至今仍是了解古代蒙学*好的入门书。书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古代的蒙学教育“不可能一点可取的经验都没有”。从这个辩护的语气里,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当时要把传统蒙学丢进垃圾堆的声浪,是很高的。

到了90年代初,山西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蒙学丛书,出版说明里特意强调:



我们出版本丛书,目的仅仅在于为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特别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同志们提供一些基本的、典型的资料,以便其研究或批判之用。如果有人用之来教育子女,或者有人认为我们是在鼓吹封建伦理道德,那就有忤我们的本意了。



不说划清界限罢,想要撇清的意思,也是唯恐别人体会不到。

今天市面上铺天盖地的蒙学书、国学书,却往往极力鼓吹传统的儿童教育有多么伟大的意义、神奇的功效。两相比较,也真是恍如隔世。有意思的是,上面提到的山西教育出版社的丛书里,有一种《蒙学便读》,豆瓣短评仅两条,都是*近的:一条2019年的评论是“很好看”,一条2020年的评论是“以此教儿 国乃复兴”,显然,这两位读者并不把出版说明放在眼里。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大爱激动的人,大致立场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蒙书,不属于非看不可的书,但也不妨看看。

**,蒙学书往往和小孩子的识字教育有关,既然中国人使用的仍然是汉字,有些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古今变化不大——而且应该承认,古人的学习效率还是可称非常之高,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说:“读书识字,幼童启蒙,原本无太大艰难,训蒙三月半载,俱可认识两三千字。”等于说学习半年时间,就可接近小学毕业的水平了。受过私塾教育的人谈到自己当初的学习速度,许多都差不多如此。即使他们统统有所夸张,那打个对折,也还是很可观的。

第二,有的蒙学书,是跟小孩子讲解一些人的姓氏,朝代的更迭,还有名物知识之类。这些基础知识有的今天仍然会用到,有的虽然过时了,但也不妨了解一下。比如“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之类,我们今天不这么认识物质世界,但也挺好玩。

第三是诗歌类,收录一些适合儿童背诵的浅易古诗。而传统的诗文,无疑很多是写得很美的。

第四是讲授做人的道理的。这是蒙学书里争议*大的一类。因为从古到今,社会发生了质变,或者就用那个流行的说法,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待儿童的态度,更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披沙拣金,也不能说和今天全无相通的地方。

不过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现代社会比任何传统社会——不论传统中国还是传统西方——都复杂好多个数量级。

打个比方,现代社会好比一栋摩天大厦,传统社会简陋点的像土墙茅茨,高级点的像古堡园林。少儿教育,仿佛给人生打地基,你用建两三层的木构建筑的方法,去给摩天大厦打地基,那是非垮掉不可的。

所以,如果有谁主张用传统蒙学代替现代教育,那这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但摩天大厦并不一定排斥小桥流水的古典园林,所以若有闲暇,传统的东西看一看也是一种消遣。现代社会的价值,部分也正在于让更多人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消遣。

甚至于,了解一下传统蒙学,还有一重更务实的意义是,可以避免一惊一乍。

人家跟你吹《弟子规》有多么神奇的功效,你不相信,但只痛斥这部书就是坏,也显得武断。如果知道这部书的来龙去脉,反驳起来自然有理有据一些。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有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糟糕透了,是中国近现代以来落后的根源,旧书统统应该烧掉,这也是句愤激之言。太大的锅,文化背不起。了解一下古代的情境,自然也就可以明白很多文化观念产生的因缘—有些今天仍有价值,有些今天虽然不必延续,但当年自有所谓“历史合理性”,也可以有些理解之同情。

这本小册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释读《三字经》,因为它是各种蒙学书中*浅显易读,今天可资启发的内容又较多的一种;下半部分介绍几种较流行的蒙学书;又附了两篇文章,一篇谈蒙学的变迁,算是做一小结,一篇谈科举考试,因为科举和蒙学关系实在太大了。

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在写“导读”,而或许近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共读”,和有相似兴趣的朋友,聊聊天而已。

目录



上编 释读《三字经》

下编 蒙书杂谈

从《苍颉》到《急就》:老资格为啥靠边站

《千字文》:文字、文章、书法的三位一体

《百家姓》之前的故事:姓什么很重要吗?

从《兔园册》到《幼学琼林》:古代的文化小百科

《声律启蒙》:对对子和押韵怎么学?

《增广贤文》:奇葩还是毒草

《弟子规》是本什么样的书?

附录

传统变奏中的蒙学

科举应该考什么?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三字经》关注的是当时学童的学习次序,所以先“四书”而后“五经”,但如果从历史渊源来说,则应该是“五经”在前,“四书”在后。

经的本义,是织物的纵线,引申为纲纪、法规的意思。战国时代,各家各派自己觉得重要的著作,都可以称经,经并不是专属于儒家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诗》《书》代表儒家著作,既然是打击对象,自然并不称之为经。秦始皇巡游天下留下许多刻石,其中有“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天下承风,蒙被休经”云云,对于自己颁布的政令,他倒是坦然宣布,这就是经。

汉代儒家的地位不断攀升,儒家著作陆续重见天日,*重要的被尊为经,并且从此排除掉宗教著作,基本也只有儒家的典籍可以被称为经了——当然,《三字经》这种没有人会当作正式著作的书,倒是称经也无妨。

《易》《书》《诗》《礼》《春秋》这个五经排序,据说遵循着一个非常高端的原则:

《周易》和八卦有关,八卦是伏羲作的,所以《易》算上古三皇时代的书。

《尚书》**篇是《尧典》,讲尧舜怎样治国,所以《尚书》算五帝时代的书。

《诗》里有“商颂”,就算作商朝的书。

《礼》传说是周公制定的,所以《礼》是西周的书。

《春秋》是东周之后鲁国的国史,被孔子拿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怀,《春秋》自然是春秋时代的书。

所以这个排序,是按照年代来的。

但也有学者不相信这个说法,认为现在这个排序不过是反映了这些经典被汉朝立于学官的次序罢了。

这五部经典中,《周易》确实很古老;《尚书》有些篇章很古老,但这些篇章被编在一起的年代就很不好说了;《诗经》大约是春秋中期编成的,所谓“商颂”,其实是商朝的后裔宋国在宗庙祭祀时的颂诗;《春秋》确实和孔子关系密切;而所谓《礼》,和周公恐怕没什么关系,成书年代还在孔子之后。

至于那个号称失传的《乐》,很可能从未存在过——“六经”这个说法出现的时候,还是大家都相信水德将取代周朝的火德的时候,而水德对应的数字是六,所以凑成“六经”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六部经典失传了一部,带给人一种残缺的美。所谓“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不能太完整。《西游记》写到*后,孙悟空都知道说:“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汉朝人重视“五经”,不完全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赤忱,而是因为“五经”有用。

一方面,儒家经典被西汉政权抬到了极高地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成为官方学术的标志性事件。后来武帝的重孙汉宣帝亲自主持学术会议,听取儒生的辩论,由他裁决谁的意见更高明——仿佛皇帝是天下儒学水平*高的人。

这样,儒家思想和西汉政权仿佛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攻击儒家思想也就成了反对汉朝的统治。以后历朝历代,大致也都是如此。后来印度传入的佛教,本土产生的道教,彼此之间攻击很厉害,但对儒家,它们只想做到与之和平共处,不敢尝试取而代之。

在这种社会风气里,做一个儒生,当然好处是很大的。《三字经》*后那句“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就是从汉代儒风*盛的邹鲁地方的民谚演化来的。还有个类似的说法是:

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汉书·夏侯胜传》)

读书人*大的困境,就是不理解经典中的道理和方法。经典学通了,做公卿这样的大官(*大的官金印紫绶,次一等的银印青绶,所以叫“取青紫”),就好像弯腰从地上捡个草籽一样容易。经典学不通,不如回家种田去。

另一方面,儒家经典当然也要为西汉统治服务。

汉武帝、汉宣帝其实并不靠儒生治国,形式上给儒家极大的体面,就是让他们论证国家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清代有学者回顾总结说,汉代的经学,特别有用: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皮锡瑞《经学历史》)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讲地理的,可以根据它的指导治理黄河。

《洪范》也是《尚书》中的一篇,其中有些神秘性的内容,可以用它“察变”,其实也就是天人感应,拿一些神秘的现象来分析政策利弊。

《春秋》不仅是历史书,而且是凌驾在国家法律之上的“根本大法”,可以用来“决狱”也就是判案,以及影响国家决策。

*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武帝征伐匈奴,理由就是:“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汉书·匈奴传》)刘邦在匈奴手里吃了亏,吕后被匈奴单于调戏过。想当年齐哀公被纪国国君陷害而被烹了,他的九世孙齐襄公灭纪国为他报仇,《春秋》对此高度评价。所以,我为了我曾祖爷爷、曾祖奶奶打匈奴,你们谁还敢说半个不字?

“三百五篇”即《诗经》,《诗》并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谏书”,可用来给君主提意见。

也可以举个例子:汉昭帝崩了,没有儿子,昌邑王即位,但大将军霍光很快就以“行淫乱”为由,把他废了,昌邑王身边的官员也大多下狱被杀。但霍光还是要彰显宽容的,所以曾经给昌邑王写过谏书,劝他不要这么淫乱的,就可以减死一等。

审问到昌邑王的老师王式时,他并没有写过谏书。但王式申辩说: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臣给昌邑王讲《诗经》,从早讲到晚,讲到忠臣孝子,就为王反复吟诵;讲到失败的君主,就哭着给他深入分析。我是拿《诗经》劝谏昌邑王,所以没有谏书。

于是,王式就也得以留了一命。

作者简介

刘勃,文史作者。已出版《失败者的春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传奇中的大唐》等畅销书,文章多见于《读库》《南方周末》《国家人文历史》,音频节目《刘勃煮酒论<史记>》在蜻蜓FM连播,曾担任纪录片《生活在古代》的文学主笔。



萧桓,编辑。著有《日月长:古诗中的一年》《楚辞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